分享

我一辈子不生娃,41岁就退休养老

 千面凡君 2022-12-21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321位真人故事
我是新新,疫情开始那年,41岁的我和爱人老于给自己的工作生涯画上句号。我们裸辞,开始旅居,享受一生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
我和老于始于网恋,但我们都是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和大多数父母的期待一样,父母对我们选择丁克也曾经大为不解,也曾经有过争执,但最终还是和解了。
选择丁克,是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幸福感是根植于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同。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2020年,我们在大理旅居一年)
01
1979年,我出生在天津,家里有一个大我12岁的哥哥。那会,爸爸在船舶公司上班,妈妈在百货公司上班,算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我是在全家人的宠爱中长大的。
小时候,爸爸常年被外派到香港工作。妈妈为了更好的照顾我,45岁就办理了内退,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呵护。
在我小学六年级时,哥哥去了深圳发展,我们全家也跟着搬了过去。
可是,一年之后,妈妈觉得深圳太热,饮食也不习惯,就带我回了天津。高一那年,考虑到全家还是要在一起生活,我和妈妈又回到深圳。
(我上小学的时候)
就这样,我反反复复转了几次学,直到高中毕业。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特别交心的朋友,总觉得自己没准什么时候就会转学。
总得来说,我的学业还算顺利,母女俩关系也一直很好。
但是初二那年,我叛逆的青春期和妈妈的更年期撞了个满怀,曾经因为学习、交朋友等问题剑拔弩张了一阵子。
我的叛逆不只是咱家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老师要求穿校服,我披着校服进了校门后,立刻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私下提醒我,不要和成绩差的孩子做朋友,我偏偏和那些成绩一般的走得很近。
但是在临近中考时,我很快就意识到,学习这件事对我的未来至关重要。我好像突然之间长大了,开始玩命地学。
(我读高三的时候)
高中那几年,对我的影响很大。为了学习粤语和英语,我经常看一些综艺节目和海外的影视剧。
那些相对前沿的电视节目中,开放的思潮、新式的思维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这么多活法。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勇敢尝试不同的人生,比如丁克,比如旅居,比如不婚,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反而自己活得很开心。
我高中同学,大部分家境殷实,有一半左右都选择出国。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她要出国了,问我要不要一起去,还给了我一张英文的申请表。
晚上回家后,我认认真真地填了起来。妈妈看见了,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我最好的朋友要出国了,我也想跟她一起去。
(我和妈妈,可惜她2008年因病去世了,遗憾)
02
妈妈立刻给爸爸打了电话:“你快回来,女儿要出国。”爸爸妈妈认真地和我长谈了一次,说我们只是普通人家,负担不起一年几十万的出国费用,我还是要老老实实高考才行。
我从小身上就不带钱,对钱没有什么概念,一直觉得大家都一样。当时,我对出国也没什么执念,意识到自己不能出国后,就继续备战高考了。
毕竟那个时候,我对未来还没有特别坚定的目标和想法,在一些重要的选择方面,还是会更多地听从父母的建议。
比如选专业,爸爸有个朋友是考古学毕业,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让我特别着迷。我原本打算报考考古学,爸妈都觉得,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不适合女孩子。
全家认真分析了在深圳的就业机会,决定让我报考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我再次按照家人的意愿,读了金融专业。
(我读大二的时候)
1998年,我回到天津读大学。那时候,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上网需要去网吧,打电话需要用BP机呼叫。除了自己的小圈子,人与人的相识,基本靠缘分。
我虽然没有读考古专业,但是特别喜欢读一些历史、博物之类的书籍。除了图书馆,我也去网吧看一些新奇的资料,加入一些聊天室,想结识一些更遥远的人。
大三那年,我和老于就这样在网上认识了。
我们在一个聊天室聊了几句之后,发现还挺聊得来,就留了联系方式,开始私聊。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比我大3岁。他对我喜欢的故宫、圆明园、天坛等熟得不能再熟了,给我讲了很多我之前不知道的知识。
我们从古建筑聊到文化,从地理聊到历史,从世界观聊到人生观,越聊越发现,两个人的三观竟然这么一致。
(我的工作日常)
之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天都盼着对方的消息,开始煲电话粥。渐渐地,我竟然有了心动的感觉。
有一次,我问他怎么看待婚姻、爱情,问他如果你的女朋友选择只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你会接受吗?他说:“没问题啊,这是个人选择,又不是规定。”
他的回答让我特别开心原来,不管我怎么选择,都会有人理解,有人接纳,而不是把我当成一个“想法有问题”的人
妈妈知道我在跟网友聊天后,警告我说:“网上都是骗子,他说多大就多大?没准40多岁了呢,你可别轻信网友。”
三个月过后,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是个急性子,这么默契又聊得来的男孩,到底长什么样呢?
(玩乐队的老于)
03
我就主动提出了见面,约在北京西客站。因为不知道彼此的长相,所以设置了接头暗号:他穿一条红色的裤子,我头戴一条彩色的发带。
见面那天,天空下起了大雪。我出了西客站之后,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穿红裤的人有好几个。这怎么辨认呢?
我只好用BP机联系了他,他说:“那我再去买张报纸,我拿着报纸,你这样就能认出来了。”
过了一会,我看到一个拿着报纸、穿着红裤子的男孩,向我走过来。他的红裤子在漫天的白雪中,像一团火。
没想到,网友见面的场景,居然还挺浪漫。
虽然我们之前没有见过,但是丝毫没有陌生和拘谨,看见对方都笑了。
(恋爱期间一起玩)
他很自然地就牵了我的手,说这么冷,我们先去吃饭吧。我们就上了出租车,去吃我心心念念的老北京炸酱面。
一路上,他都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看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见面之前,我想象他是那种比较有主见、浪漫的男生。见面后,发现更多的形容词应该是帅气、温暖、靠谱。
就这样,我们成了男女朋友。

 

老于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他的教育理念是自由发展,基本很少干涉。他是北京第一批玩滑板的,那时候,一个滑板就要2000多块,他父母竟毫不犹豫地就给他买了。
后来,他大学玩摇滚、骑摩托、买皮衣。虽然他家不算大富大贵,但作为独生子,只要他想法不过分,父母从来不打击他的兴趣,抹杀他的想法,所以他是一个骨子里很自信的人。
(我们在一起)
可自信的老于,却不会浪漫。刚谈恋爱时,他第一次送我生日礼物,竟然是一套英语磁带。后来还给我买过亮闪闪的大红色的衣服,我特别开心地穿上去照镜子,发现特别傻。
热恋中的人,总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见面。
我们每周都会见一次,一周我去北京,一周他来天津。那时候,我们都是穷学生,靠省下的饭票钱买火车票。
每次分别时,我俩都会流眼泪。他一个大男人,哭得那么动情,真的是很要命。
(恋爱时一起爬山)
04
有一次,我去北京找他。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玩累了都睡着了,在下车的时候,我的背包忘在了车上。
我的钱包、证件都在里面,当时我急哭了。老于非常冷静,我们立刻乘坐后面的车,赶到终点站。
经过他一番沟通,原本快下班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打电话,联系了几位司机,最后终于把包找到了。
那一刻,他没有埋怨我的粗心大意,也没有责备我哭鼻子,而是笑盈盈地拉着我离开了车站。
当时,我心里特别踏实,心想,这就是那个对的人吧。
(我们去领结婚证)
大学毕业前,我就跟妈妈说,我有男朋友了,让她见一下。我妈带着我小侄女,和我们一起吃了饭。在给女儿挑选对象这件事上,妈妈总是很细心的。
见面后,妈妈悄悄告诉我说,这个男孩看上去挺靠谱的,没准真能HOLD住我。原来,我妈一直觉得我性格有些孤僻,担心我找不到合适的男朋友。
我告诉妈妈:“这个就是网友,怎么样,网友也有靠谱的吧?”
大学毕业后,我就回深圳工作了。热恋中的我们,开始考虑未来怎么才能在一起。
(我们带老爸、侄女一起玩)
实习三个月后,我要去北京学英语,因为我的工作属于涉外贸易类,语言非常重要。
当然,另外的小心思,就是能去见他。
父母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小把戏,但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妈妈也不反对我和他恋爱。就这样,我们又在一起了。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05
那时候,他读的第二专业也毕业了。按照他父母的安排,他原本可以在北京有很好的工作,可我俩更喜欢深圳。
当时,我非常忐忑,他父母会同意吗?会不会怪我呢?会不会逼着我们分手呢?各种担心,让我非常焦虑。
老于安慰我说:“你不要担心,我的父母我了解,我来说服他们,你就放心吧,一切交给我就行。”
他费尽周折,总算是说服了他的父母,同意他离开北京。
2004年,我俩来到深圳。学计算机的老于有4个国际证书,进了招商局旗下一家做涂料的公司,做电子信息自动化。而我则在一家外企做国际货运业务。
从此,我们过上了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2006年,因为要买房子,我们就去领了结婚证。
(去四川四姑娘山度蜜月)
我们结婚没有婚礼,也没有仪式,甚至双方父母都没有见过面。用婚礼省下来的钱,我们去四川玩了几天,算是蜜月旅行。
我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极为一致。美好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彼此喜欢,而不是靠一纸证书来维系。
婚前,我再一次非常认真地和老于重申了丁克的想法,也再次得到了他的认同。因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只有达成一致,我们才能更长久地走下去。
我们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我一直以来就觉得,我的生活不必非要和别人一样。我喜欢轻松自由,我们都非常享受二人世界,精神生活非常充实。
(在新西兰钓鱼)
有人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还有人说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对孩子很不公平。
作家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足他们的是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们选择丁克,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虽然双方父母刚开始也都不理解,但他们无非是担心我们老了、病了,没有儿女的照顾。
(2015,我的本命年,老于陪我在西藏冈仁波齐转山)
06
我们一点一点做工作,心平气和地和老人沟通,告诉他们,我们为未来做好了储蓄和规划。慢慢地,父母看到我们的生活状态非常好,也就都接受了。
我们婚后的生活非常规律,老于不抽烟不喝酒,我对物质也没有太多欲望。我们的收入,除了房贷,全部存了下来。
工作之余的自由时光,尽量都留给了彼此和家人。
我们工作也一直很稳定,期间都有几次升职加薪,收入也翻了几番。也曾经有过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我和老于都放弃了,我们不想为工作牺牲生活。
(美国西部自驾游)
我们的工作地点离得非常近。一直以来,我们都一起上下班,一起吃午饭,这二人时光对我们而言,是远比金钱更重要的。
一生守候不是一句简单而苍白的海誓山盟,而是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这些年,我们陆陆续续旅行了一些地方。老于喜欢摄影,我们去旅行,他拍照,我只管逛吃。他喜欢海钓,我们就经常出海钓鱼,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
(和家人一起海钓)
他的爱好我都是支持的,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乐在其中,都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前几年,老于又迷上了健身。40岁以后的中年人,也许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吧。毕竟,健康才是幸福生活的根基,我们也都希望能给对方更长久的陪伴。
在他的影响下,我也跟着锻炼身体,家里又添置了大大小小的健身器材。在两人的坚持、互相监督和陪伴下,这几年,我们的体质都有了很大改善。
(我在跑步,有健康才有一切)
因为没有孩子的牵绊,我们从结婚就开始在规划,如何提前退休,希望在精力、体力最好的时候,去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工作期间,我们利用假期陆续去过很多地方,最终我们又达成一致:社保交够15年,我们就辞职,换一种活法
2020年,疫情到来,为我们的惯性工作画上了句号。
07
那时,我们工作满16年了。算了一下手头的积蓄,觉得终于可以放下工作,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我俩先后裸辞,自驾游到大理旅居了一年。
我们在大理租了一套别墅,月租6500元。当时是想把老人接过来一起住,但他们都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我俩就“奢侈”地体验了一年大别墅。
(新西兰自驾游)
后来,我们就开始优化旅居计划,预算一年20万元,做到不浪费、不拮据,在能力范围内享受旅途快乐。
我们的居住原则是,一定要住在离高速路、机场不太远的地方,以便于父母需要我们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
作为最早一批的“丁克族”,我们从来没有遗憾或者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一直都觉得很幸福。婚姻幸福是因为另一半,不是因为生不生娃。
我们俩认识22年,结婚16年,时至今日,他依然是那个帅气、温暖、靠谱的男人。无论是我有情绪、发脾气,还是家里遇到重大的情况,他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老于帮我剪头发)
还有大家普遍关心的“老有所依”。与旧社会不同,现代人大多有退休金和医保,思想独立,生活丰富,都把退休当成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重新开始更精彩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不是养老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发自内心的孝顺,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的耳濡目染下自发形成的观念,而不是强加的道德枷锁。
我们不羡慕别人有娃,更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我们至今都没有动摇过,反而很庆幸这个选择。
(我们在拉萨)
过往不悔,未来不惧,人生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选择最适合的生活方式。裸辞后,我们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去曾经向往的地方,自由享受生活。
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孩子是不是人生的一个遗憾,其实,“丁克”只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态度。生命原本就不是完美的,遵从内心,无畏质疑,在平淡生活中感受美好,便无遗憾。
我们身边有娃的朋友也很快乐。每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对幸福快乐的评判标准完全是“私人订制”,不必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
(美国阿拉斯加)
人生不过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沿途的风景,各有各的视角。不要求他人,不勉强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美好,珍惜当下,此生便是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