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是和非”【15】

 新用户97560OBk 2022-12-22 发布于江西

是是非非谓之智,是非非是谓之愚。

语自战国荀况之《荀子·修身》。能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是谓智慧;把对的看作是错的,把错的看作是对的,谓之愚昧。

是非与对错,即事物之两面。凡人皆有其自私之心,从心理学而言,有个“厌恶损失效应”。培养是非观 ,是学会分析判断事物之两面,即对事物之正反作出判断和取舍。深层而言,正确之是非观,是抛开自己之私心,以客观事物为标准;不轻信他人,时刻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这个世界本无绝对之是与非,由于注入了太多的主观认知,便有了所谓的是非对错之分。

世界是一个万花筒,各人皆有其特性。相对客观有主观,相对唯心有唯物,相对微观有宏观,相对矛盾有统一”因此,见仁见智,仁山智水,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永远存在,无可厚非。

佛家也有自己之是非善恶观念。善恶本身就是事相与法相,假如没有相,善恶就无法得以呈现。佛是无漏纯善的,因此佛之应身会呈现三十二大人相。善恶,从事相上是基于行为,从本质上是因为行为造作后成为业种,业种收集在如来藏中,如来藏根据业的品类、势力等等诸多因素表现后来的果报。

所谓的不着相,并非否定相之存在,恰恰是因为有相,才会有“着相”一说。分析其义,应有两层。其一,不要对某些相产生贪念,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二,不要被表相所误导,而要探究事相之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世人之是非观,以能生存并能活得愉快健康为目的;佛教之是非观,以能否有利于自己和他人解脱为目的。

儒墨之是是非非,争论不休,庄子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其理由有三。第一,“是与非”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有是即有非,有非即有是,没有绝对之是与非,且“是与非”又具排中性,没有既是又非;第二,是非之判准,皆来自于个人标准。合于己的,即为是;不合于己的,即为非,没有公是公非;第三,是非之仲裁,很难有统一之标准。因此,庄子强调,“莫若泯除是非,照之于天”,此或从根本上解除是非之争。

“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真正有智之人,不会为是非所累。流言始于庸者,而止于智者。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世间之诸多烦恼,有时便在言与不言中。能管住自己之嘴,才能控制自己之人生。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做人务必有一颗平常之心。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心若美好无邪,看到的处处皆是风景;眼里若无是非,心里必将会是一片宁静。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此生命之哲学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