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与争鸣】于报生丨《朋友》领路 《旗帜》飘扬

 昵称71028402 2022-12-22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朋友》领路  《旗帜》飘扬

——空中课堂感悟《旗帜一一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教学做一”的创作过

  □ 于报生 / 文

“大家好,周末晚九点,我们又相见。”李春雷老师在“空中课堂”里浑厚而动听的男中音,成为众多纪实文学爱好者每个周末晚上的殷切期盼。
这一次,李春雷老师讲的是《新安旅行团背后的故事》。
这部新世纪首部全景式展现新安旅行团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生动再现了从1935年到1952年江苏淮安新安学校一群小好汉“十七年,五万里”的辉煌征程。这次特殊的旅行修学活动,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我两眼盯着手机跳动出的每一段音频,静心聆听李春雷老师的精彩分享,唯恐漏掉每一句每个字。


“这次修学活动,在历史上很有名,有着特殊意义,特别是对当时和现在的教育制度有着特殊意义。”李春雷老师把对现实教育现状的思考融进书文里,并从心底迸发出他那划时代的强音:“以后我要用这种现实的眼光,这样的历史责任,说真话,发真言,尽到一个知识分子作家的历史责任,争取写出真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实文学精品。”
我聆听着、感动着,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李春雷老师崇尚经典,追慕“司马”,躬于践行。他“三十年,数万里”,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重返历史事件现场,创作了不少记录新时代、书写新 “史记” 的名篇佳作,无愧于当代文学创作 “教学做合一” 的典范。现在,他创办“空中课堂”,每周末晚九点雷打不动地在微信群里讲述他每篇作品的写作过程及对应时段的人生经历,用文学的圣洁,照亮无数人的文学梦想。“空中课堂”,一个“教学做合一”的文学平台,在李春雷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学员们也一定能像“新安旅行团”的那群小好汉一样,扎根生活沃土,从幼芽初发,到蓓蕾满枝,再到花香满园。
听着李春雷老师讲新安旅行团背后的故事,不由得让我回顾起我们一群人与李春雷老师的一段故事。
2019年,中央多部委联合部署在全国城乡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林州市红旗渠建设者从众多英雄模范集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22个“最美奋斗者”集体中的一员,2021年,红旗渠精神入选首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红旗渠工程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挖掘他们的感人事迹,弘扬和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委宣传部把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我们。
2020年4月,林州市委宣传部发文在全社会开展“最美奋斗者”征文活动,很快我们又组织起以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学创作班学员、芝兰园新媒体文学平台文友为主的40多名写作队伍。可是,在采访写作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大都对写纪实文学非常陌生,采访不得法,下笔无章法,怎么办?
我作为文学创作班班长就和文创班的老师、70后畅销书作家、芝兰园平台主编吕志勇商量,能否组织大家就纪实文学的采访和创作搞一个培训。吕志勇欣然同意,他说:“我们要请一位写纪实文学的大师。”
“谁?”
“李春雷!”
“那么知名的作家,我们请得来吗?”
吕志勇哈哈一笑:“我们有李春雷老师的作品呀!”
说干就干,9月25日,文友们齐聚太行峡谷石板沟,封闭式培训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
吕志勇手一字一句地给大家诵读,对文中的空间切换,远近结合的结构布局;情感细致入微,人物质感丰满的生动描写;清新洒脱、开合自如、简短精约、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并结合自己多年创作的体会,一段一段地细品细解,大家仿佛醍醐灌顶,犹如在迷茫的路上看到了点亮的一盏明灯。
之后,又以《朋友》作品为标杆,先后开展了采写作品讲评会、现场改稿交流会和创作工作推进会。作者们走进乡村农田、深入英雄家中,有的甚至百里跨省,采访当年修渠人的事迹。这些被采访者,绝大部分都是战斗在一线的普通修渠人。这些修渠人,大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典型事迹,不少是首次面世。
经过一年征文、采访和创作,2021年4月21日,林州市“宇海杯·最美奋斗者”征文颁奖典礼在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厅隆重举行,对优秀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我们将这些优秀作品汇集成了《旗帜——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一书。
河南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发行高度重视,作为主题出版,从编审到出版,从发行到宣传,以最快的速度,向献上了一份厚礼。
《旗帜》一书出版发行,《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安阳日报》《学习强国》《凤凰新闻》《云上林州》和林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者”根据书中故事拍摄了大量抖音、短视频,单片点击量达280余万,在干部群众中引发较大反响。《河南日报》还以《一群人一本书一种精神永传承——<旗帜——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背后的创作故事》作了长篇报道。
2022年4月28日,又从省城传来喜讯,《旗帜》一书被评为2021年度“豫版好书”,同时获得河南省首届“出彩中原”微视频荐书一等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一群人虽然都未能与李春雷老师谋面,但老师的文章恰似春雨随着春风慢慢地滋润着大地,让葱绿的小草绽放出了带着露水的鲜花。我们欣喜,文学路上遇上了一位好老师;我们感恩,李春雷老师帮我们开启了纪实文学创作的大门。
回顾这个故事,我们将其名曰:“《朋友》引路,《旗帜》飘扬!”
就像新安旅行团的修学活动,这段经历又何尝不是文学创作上一次“教学做合一”的修学践行呢?
我参与其中,深受教益。面对纪实文学创作,由不会写到学着写;由不敢写,到创新写。其间我采写的《修渠人的信仰》《会说话的“小红本”》先后被《河南日报》发表;《为了精神永传扬——<走近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傅玉生的那些事》《唤醒乡村领路人》先后被《时代报告》刊发。在读写中学习,在创作中进步,我又何尝不是在“教学做合一”的修学践行中成长呢?
现在,我有幸成为李春雷老师“空中课堂”的一名学员,不仅能读到李老师亲笔签名的赠书,而且每周末晚九点还能聆听李春雷老师的真经教诲。每每想起,倍感幸运。虽然已年近七十,但老师浑厚的声音总能激起我向上的热情。
“新安旅行团”,一群不能忘却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化作永恒……”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一群不能忘却的修渠人,在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壮举,化作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空中课堂”,一群不忘初心的文人,在讴歌新时代的路上“教学做合一”,仰望追寻……
——  The  End  ——

于报生   男,河南省林州市退休干部,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河南日报》《时代报告》《速读》《学习强国》《老人春秋》《安阳日报》《红旗渠文学》《芝兰园》等报刊和新媒体发表作品。著有作品集《向上的生命》。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