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 老家的河流 作者:王甸葆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2-12-22 发布于辽宁



                              

离开老家二牛所口,一晃四十来年了。说是离开也倒不远,时常回来看看,每年走马灯似的来往于县城与老家之间,对于老家的山水总是亲近不够,以至于变得似乎熟视无睹了。就像老爹老娘的面容,忽然让你具体描述一下,反倒难于说得清楚,仿若陌生了一程,倒要仔细玩味一下。
退休了,心闲下来了。回到老家,将放飞的心情收拢回来,仔细玩味一下,品鉴一下这块乡土,连那些没有名字的旱沟水道,也感到无比的亲切。
二牛所口镇是一片亲水有缘的沃土。她背依内蒙古高原,境内所有河流都无一例外向着东南方向流淌,进入东北赫赫有名的卧龙湖。东西马莲河从两侧相夹,形成环抱之势,于科尔沁沙地缓缓流泄下来,成为卧龙湖最主要的两条蓄水源流。镇域北部低洼易涝区有一条人工河,名为“五四一”河。它长驱20华里,当然也是奔卧龙湖流下来的。再说这偌大的卧龙湖,以纺锤型的一个侧面,把镇子东南一侧完全围沿过来,像一面明光耀眼的镜子,已把整个镇子的音容笑貌及历史变迁都收藏在里面了。据于湖的魅力,二牛所口境内的大河小河沟沟岔岔的季节河道等等,都汇聚一起向着母亲湖倾情投入怀抱。这样一来,镇内腹地形成了很有凝聚力的两条季节河道,一为“牛源河”,一为“马源河”。这些河流犹如整个镇子肌体里的主体血脉,连接充盈那些毛细血管,滋养这片沃土,使两万两千多人口连年丰盈有余。

一、长长的南沟子

小的时候没有见过大河,我出生的滕家窝堡村子前边一条水沟被人们称为南沟子,这是我最早见到的河流了。小河虽然是季节河,但那个时候降水较多,旱季河沟的最狭窄处,涓涓细流也从未间断过,且处处能听到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土筏子叠起的临时堤坝横在溪流上,中间留出豁口,水流就急了一些。人们走过来、迈过去,无一不蹲下来试试水的温度,洗两把本来不需要去污的手心手背。不远处又有一道横在水中的堤坝,不知啥时,有心人在缺口处放上了一只“蓄笼”,半天一晌的提起来一看,白亮亮的小鱼就都在里边了。忽一日汛期到来,大雨滂沱,河道不整的南沟子洪水出槽了,甚至漫延到村边人家的院落以及岸边的庄稼地间,平时弯弯曲曲串连起来的多个圆形深坑、几段狭长的深沟、狭窄处横跨溪流的堤坝等都完全不见了,此时的南沟子真正有了河流的气势,一样洪流滚滚,声势浩大,时有上边人家的柴草垛、旧木檩条、猪棚的顶盖等被冲下来,生产队的沤麻捆冲到了玉米地中间而到处搁浅,村边低洼地带,更是一片汪洋。雨过了,大水持续一天半日的汹涌势头,便渐渐收了。几天后,天晴日朗,南沟子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该宽的宽该窄的窄,该深的深该浅的浅,临时堤坝又叠起来了。人们踏上鱼梁窄坝小心地迈过去又可过河了。水流沉静下来复又清澈见底,水草泥底间,小鱼又开始悠然地游开了。阳光里星月下,昼夜不断的细弱的流水声,给河边带来的是更加的幽静。
长大以后才知道,家门前的南沟子是有流域面积的。它有着十里长的河道,周围山坡圈兜下来的雨水,都要归入南沟子,一直向东流入卧龙湖。至此才醒悟道,我们家的南沟子绝不是一微小的沟沟汊汊,它是区域性的,起码占据着四分之一乡镇的流域面积。至此也才急切地想着,它应该有一个河的名字了。
这南沟子流域内陆形较为复杂,山梁沟道比较多,横向沟体深长,接收雨水面积广大,顺下来的水量也较丰沛迅猛。大体上南北两厢各有一列山梁,圈成一个巨大的簸箕形状,二牛所口、牛头胃前梁作为簸箕后圈陡壁,南面经郭家窝堡、韩达窝堡、温家窝堡、孙家窝堡、戴家窝堡村一线南面组成一列山梁;北面经马家窝堡、刘家窝堡、滕家窝堡、界力台、南家窝堡各村北面组成另一列。南北两围之中是一片宽泛而狭长的平川洼地,一直延展到卧龙湖边。南面一列比较平顺,除郭家窝堡、韩达窝堡两村位置处于沟塘状地貌外,其他面积都是一面坡倾斜下来,有大水漫坡下来的整体趋势。而北面一列,沟塘就多了,横向伸入也较深远,最长的沟体要四、五华里。
先说马家窝堡村西南,有一面积很大的兜洼。具体位置在二牛所口村前梁与郭家窝堡后山坡相夹形成的坡底处,由这里聚水成溪,在靠近马家窝堡位置形成河流,三面山梁汇聚雨水成为河流发源伊始,水量自然不会少。村东有后坡洼兜下来,这里没有沟塘,早年有一条赶牛道,是周围村子去公路北草甸放牧牛羊的通道,道路石子较多,加之畜群踏实路面,坚硬得很,所以洪水没能拉出沟道来,只是山坡上大面积的水流都集中到赶牛道上,水流顺道而下,进入南沟子。接下来是刘家窝堡村落,它的位置向前突出,后山又很高大,其东面连续出现两道山洼,水量较大,遇有大雨,南沟子洪峰往往在刘家窝堡一段立即形成。藤家窝堡又向前突出一步,紧紧都在河的边沿上,其后山平缓而广大,东北面形成一条伸入很远的北沟,跨过北沟又是一座退缩回去而且很陡峻的梁岗,村里人都叫它东梁。东梁偏北是一处被称为“鞑子坟”的山间洼地,形似母体子宫,周围一圈山坡雨水都可集中在此地。这里比仅隔山梁的北沟还要深远,相距马南沟子要有四华里之多。再说“鞑子坟“积水冲出“子宫”一路南下,与北沟洪水汇合一处,水势汹涌,一股脑全都涌入滕家窝堡的东洼甸子。此时,浅浅的南沟子承载不下更多,这片甸子守着河道,泻洪却很困难,经常是雨后一片汪洋。只有东南方向有一三角地带,人们称为“铧子尖”稍微凸起的地方,露出一角地面。
界力台村子体量很大,从村子两头算起三华里还多,它占有的地理面积也很广大,东面圈过来的山梁不算,光顶托在后背的山头就有三座,还有长远的后沟三条,来水面积自然多得很,完全由街里穿过,再分多条村巷涌出村子南面,进入南沟子下游。过去没开发之前,界力台村南面为一宽广的大草甸,足有5平方公里。它的南缘直到戴家窝堡、孙家窝堡和温家窝堡村边。再往南面,长长的一列山梁遮蔽视野,北坡的雨水全要流泻大草甸里再进入南沟子河道,这里年年水草丰美,养活了众多村庄的牛羊马匹等畜禽。界力台村东山,高大威显,临村一面陡峭险峻。过去山顶端制高点位置竖立一只高大的木塔架,听业内人士说是航空标志塔。翻过山顶就是沿湖古村落岔海挠,制高点距该村头更近一些,人们都叫它岔海挠大架子。站在山顶,卧龙湖水面广收在目。它作为北面一列山梁,在将要结尾的时候突起一峰,然后弯扣过来,向南低缓而下,去接近卧龙湖边沿,同南家窝堡后靠的月牙山连成一体,其西南坡面之水一同汇入南沟子尾端。
南沟子流到界力台村东头位置,就接近尾声了。这里已是本流域平川收口的地方了,湖边沿岸显出一道沙梁,河道勉强切割出一道进身豁口,作为最后的入湖通道。最终它于安家窝堡近前平稳地融入湖水,完成了它的使命。

二、挖出了“黄金”的西大沟

二牛所口村西头,有一座很尖峭的山顶突出出来,当地人们都叫它西小山。山顶西侧陡然降下去,形成高中有洼的一处广大田野,人们叫它西洼子。从二牛西洼子聚水沟塘起始,顺着这趟沟川南下至本镇边沿小村小戚家窝堡,又是一条十多里长的河道。过去也是没有什么正经的名字,姑且人们都把它叫西大沟了。二牛所口村管它叫西大沟,往下去,单家窝堡也叫它西大沟,下游的山东窝堡、大齐家窝堡仍然还叫西大沟。这西大沟东西两列山梁围起来,流域面积又是一个四分之一乡镇大小的区位。它在二牛所口内流河中的位置,一样不可小觑。
西大沟流域区,两侧山梁都很平漫而敞亮,几乎没有几处侧向沟塘。西面从大郭家窝堡、六家子、大莫力克、小莫力克、金家窝堡、马圈子山梁一侧兜圈过去;东面从二牛村西小山起始,由小金家窝堡、大单家窝堡、小单家窝堡、沈阳窝堡、山东窝堡的左侧构成东侧一列山梁,直至卧龙湖西南边缘。这条河流两侧坡面漫长,到了坡下也就到了河岸边,几乎没有多少平洼田野,所以雨水再大也不会有洪水出槽漫延田野的担忧了。
西大沟虽没有我们家南沟子流域那样旷达潇洒,到了雨季却是一样的洪流滚滚,一泻十几里。这一趟平川朝着东南方向,放眼望去,无遮无挡,灿烂的阳光下,远处王陵山洗刷过一样湛蓝无比,会使你心存的某些愁怅消散殆尽,莫名地身心清爽起来。具体说来,这条河从公路北梁坡上发源聚水,流过彰桓公路桥形成河道,两侧慢坡之水汇聚形成河道,水流下泻三华里左右,在南卢家窝堡与小金家窝堡之间拉成深深的沟壑。小时候我曾来小金家窝堡串门,沟崖上只有一条进身狭窄的豁口小道,伙伴领着我在这里一起爬上爬下。两个小村以深沟划分界限,极为深刻而明确,虽然至近,相互逾越挤占耕地的现象却没有可能了。
河流南下不多远,是一条日伪时期修筑的很窄的砂石公路,这条路从二牛所口经马圈子到东升,基本是笔直的。先有河后有路,应该是常理。这条路不知当年是否有桥,或者修了桥却扛不住西大沟的洪水,给冲毁了。反正我年轻时从这里经过的当儿,不但没有桥,还有很深的沟崖把路切断了。行人还可以踏上坎坡过去,骑自行车的就更加费力,需要把车子扛起来错步登踏才能上去沟崖,而大车也不知绕道哪里去了。
西大沟流过了大、小单家窝堡,在村子左前方的山梁有一弯子侧向浅洼,从好远的沈阳窝堡的坡梁上顺下来,这里的雨水汇聚显然要多而广,流入河道即形成洪峰了。再往南过了“印军坟”的山坡,再越过山东窝堡村口,河流就进入平缓地带了。这里接近卧龙湖西南边沿区域,湿地沼泽就在眼前了。早头它几乎是漫散着进入湖边区域的,河西的小戚家窝堡处于川口地带往往受到水淹的时候较多。现今,修了环湖柏油公路,清理了入湖河道,西大沟从公路桥下通过,弯转过去仍然还有长长一段里程。它要流过沼泽地带,最后在歪脖老母洞景区前面,与西马莲河平行进入卧龙湖。
现在回过头来,说西大沟不光是把汇聚的雨水泄入卧龙湖,还有它更大的价值为人民造福。就在它刚一起始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这里由于河道冲刷,表层下面露出细腻的杏黄粘土,经过勘查,这是极好的烧制红砖的土质。凭借二牛西洼子这地方,紧靠着公路边,乡里办起了大型红砖厂。建大窑、置设备,机械化流水线一上来,百名职工日夜奋战,就地挖掘杏黄土抛上机台,生产烧制红砖大获成功,日产量达6万块,这一干就是10年。当时动乱年代刚刚过去,闭塞的乡村百废待兴,单位上马搞建筑,居民家家户户追求建砖房,成品砖生产供不应求,企业收入盆满钵满。职工们兴奋不已地说:“别看我们的工作还是泥土活儿,可挖出去的是粘土,赚回来的却是金钱!守着这条河沟,我们等于就地掘金挖银呀!”
十年后,工作现场顺着河道拓展取土,已延伸一华里有余,原来浅浅的河道已拓展成深而宽阔的长长一溜水塘了。这时,此地优质黄土资源已满足不了乡镇大厂的吞吐量,乡砖厂决定转让给村级经营,自己再寻资源转场。想法提出后,首先考虑的是寻找地下黄土资源。专业人士循着西大沟河道继续往下游勘查,在大单家窝堡西侧看好了新的选址,就在河流横跨公路的两侧,一样的土质,一样的金黄,一样的细腻可人。首先乡砖厂在新址,为冲毁的公路修建了更加标准的跨河桥梁,西大沟甩掉了被人诟病的重负,欢流直下无比畅快。接下来,新厂在这里取土范围更加得天独厚,一干竟是二十多年的光景。不以水利为目的的挖掘,顺着河道上下一挖总共就是三十多年。取出黄金河道宽,西大沟变得宽阔而顺畅了,而很多职工却也把自己一生的有效工作年龄都奉献在了西大沟上。若不是土地政策明令禁止,看来西大沟河道里的黄金,是取之不尽的呀……
二牛所口这两趟河川流域极为重要,已占了全镇一半的面积,却各自连一个名字都没有。我和乡亲们一样为它感叹而怜惜,到了新世纪,城乡都进入了小康社会,作为吃着小河地下水长大的人们,我们有理由为它们取一个像样的名字,让它象我们一样成长、光鲜,从而文明起来,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知道它,名列世间多如牛毛的大小河川名录当中。
取什么名字呢?想来想去,还是依照本乡本土的地理特征及人们的感情来考虑。西大沟,它既然发源于二牛所口镇所在地的后脑勺边,就叫它“牛源河”了;而我家前面的南沟子是从马家窝堡西南汇聚起源,就叫“马源河”怎么样?
亲爱的乡亲们,您意下如何呢?牛源河,马源河,叫得顺口吗?漂亮吗?若果真如此,那我们就该名正言顺地挺起腰板为它们点赞:牛源、马源,大好庄田!牛源、马源,丰收连年!

三、“五四一”人工河

按过去的眼光来衡量评价,与牛源河和马源河流域相比,“五四一”河流域就逊色多了。那时候,在二牛所口地界内,一般人家姑娘搞对象,都要选择一个好地方,所谓的好地方有个区域界限,就是公路以南,所谓的公路以南,也不是绝对的,它的代名词指的是山地。定下这个标准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二牛所口北部区域,是一片狭长的低洼盐碱地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部分易涝农田外,其余还全是荒草甸子。而大部分农田在正常年份,春季一时半会儿种不上地,秋季庄稼割倒了也无法收回来,人下去要穿靴子趟水,车辆想下田拉庄稼更是没门儿,直到初冬田垄间冻了冰才可上人收籽粒,上了大冻才能把粮食拉回来。若是雨水偏大的年份,不管是农田还是草地,整个夏季一片汪洋不退。周边的李家窝堡、卢家窝堡、胜利屯、牛头胃、敖汉窝堡、兴隆庄、李影匠窝堡、穆家窝堡、赵宝窝堡、白家窝堡等二十来个村庄大部分农田处于涝区。这些村庄历史上,从开荒占草到民国、日伪时期,乃至建国后,祖祖辈辈受涝灾影响,困顿不堪,可谓苦涝灾害久矣!
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普遍掀起。当时二牛所口公社以务实的精神,着手解决北部涝区问题。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规划于涝区中心地带挖掘一条排涝干渠,直接泄入卧龙湖。
“五四一”河流域面积广大。北部镇界也就是省区界,而雨水不会以省区划界,内蒙高原一线的水都会跨界涌入进来。而南面整个相邻的牛源、马源河流域分水岭以北,都是它的流域面积。这样算起来,一个“五四一”能抵少半个乡镇的面积了。公路以南的广大梁坡以及镇子西部的二牛村北坡、大郭家窝堡、李家窝堡、小四家子的雨水面积都汇入这里,东西长度就足有30多华里。
“五四一”的名字是工程竣工以后商定下来的。按照党和国家乃至世界重大事件的元素来考虑起名是最有先锋意义的。领导们屈指算来,这项工程是1971年开工到75年结束,期间所包含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有三个:建党五十周年、四届人大会议胜利召开、巴黎公社成立一百周年。取这三个典型意义的数字首位,便赫然成为了此项工程的名字。公社党委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启用了“五四一”这个名字,一下人们便叫开了。
许多老人回忆,工程开始时动员全公社之力开展大会战,最多时日出劳力5000人,挖主干渠一条22华里。西边从李家窝堡涝洼区起始,笔直向东,直抵赵宝窝堡村口,再转弯过白家窝堡村前入卧龙湖。河流干渠完工后,副干渠相继开工总长12华里。接下来一年顶着一年干,在所有涝区农田里开挖农田沟渠,实行条田化整治,确保田间积水全部排入“五四一”。工期要错开农忙季节,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冬季和初春时节。农忙季节躲开了,可寒冬季节刨开冻僵的大地何其艰难。架上柴草、木头,点火烤化表层,再抡大锤、打钢钎、锹镐刨挖,见了冻层底下新鲜泥土,人们脸上才露出喜色,迅速上铁锹开挖。为了追赶进度,很多村率先采用土法制做的炸药,打眼放炮掀开冻层。记得小齐家窝堡村因为放炮事故而牺牲了一位民工。艰苦卓绝的农田建设工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整整五年的时间,投入100多万个工日,于1975年底胜利完工。就此,二牛所口北部出现了一条新的河流,一片汪洋的北洼甸子和周围农田,再也见不到积水了,庄稼连年丰收。特别是前些年连连干旱的年景,这一区域的收成大大超过公路南的山地,老百姓大喜过望。日子好过了,家家富裕了,逢年过节,都到“五四一”河堤上,烧香跪拜,口里念念有词:开荒占草到如今,谢天谢地谢党恩!
大名鼎鼎的“五四一”,子孙后世享其恩泽的时期到来了。

四、东马莲河

东马莲河,三镇相界,分享清流。它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发源,内蒙段名为永安河,至小城子镇界叫东马莲河,全程流经近百里,下游进入二牛所口东界,成为与胜利街道分界河流,继而过彰桓公路入卧龙湖。一提起东马莲河,人们当然要与马莲屯大桥一体并论,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河与桥都是以河东岸马莲屯命名的,没有二牛所口一点元素。但人们忽略了一点,东马莲河是两镇界河,河的西岸就是二牛所口的地盘。

▲东马莲河 


早年间,东马莲河是不入卧龙湖的。它的原始走向于小城子的河家信子、周徐窝堡一带向东经獾子洞、横道子入八家子河。日伪时期,伪满政府有一个调治康平水利计划,其中南部计划内就有“马莲河改道入西泡子”的工程。由伪县公署劳动股征集劳工,开挖东马莲河改道工程,迫使马莲河改道经马莲屯入卧龙湖,。康平解放以后,水利部门又经过调整河道走向,重新修筑夹河堤坝,使东马莲河道水流更加顺畅,形成今天的样貌。
东马莲河入境二牛所口镇,始于赵宝窝堡村北。这里,该村与白家窝堡一带地处河流下稍低洼易涝地区,大雨过后白亮亮一片全部淹没在雨水中,农民耕种极为困难。刚解放的时候,赵宝窝堡有个农会干部叫张鸿儒,后来他升为县公安局领导,顾念家乡的涝灾,便牵头组织劳力,修渠排水入马莲河,两村子开垦草地试种水稻取得成功。后来,“五四一”干渠修成,涝区水经任家窝堡桥排入卧龙湖,内涝彻底解除。过去雨水淹没的荒碱草甸,全部开垦起来,大田连年丰收。早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完全转场换景了。
此地,东马莲河下游最后一段,河道宽敞一览无余,真有了辽北大河的气魄。彰桓公路于湖边高高凸起的沙梁间通过。沙梁北面,东马莲河岸边,白家窝堡、赵宝窝堡一带,农田里一望无际的浓浓森绿,把村庄完全掩盖了,一直欺延到河边,只有弯转过来的河流泛着白亮亮的缎带一样的色彩,比衬之下,分外耀眼好看。
河流穿过公路马上入湖了。东马莲河河口,又有一番什么景象呢?
过去卧龙湖蓄水不那么多的时候,国道以南,河口以西的三角地带,是一片广大的湖边草甸,为任家窝堡等周边村屯放牧牲畜的极好去处。草场低洼,青草茂盛,牛羊骡马猪鸡鸭鹅等一群一群来到这里,尽享湖边草地的食物。草地上成片的马莲青葱茁壮,淡紫色的花儿在马莲墩上竞相开放,还有不知名的各色小花敷在地皮上,默默无闻地添上五颜六色,草地就如偌大一块好看的地毯,在湖边铺展开来,煞是好看。青蛙在草丛中蹿跳,湖面上的鸥鸟也来凑热闹,在畜群中上下翻飞。这景象引得公路上许多过往车辆和行人停车驻足一边休息一边观赏。诱惑吸引难抵,或走入草地亲身体验一番,才解去饥渴一般,周身清爽无比。那个时候人们就把这里慕为东马莲河边一处难得的风景了。

五、西马莲河

西马莲河发源于内蒙古散都水库,穿越沙漠在张强镇界边介入辽宁界,然后进入二牛与张强界。初始一段,二牛所口一侧与张强镇的林家窝堡、孟久局子等村隔河相望。随后完全深入二牛所口境内,穿过大莫力克桥,南流过魏家大桥,从西南角入卧龙湖。
西马莲河原本并不完全是现在的流经路线,它是在不同时期经过人工改造后,才重新改道进入卧龙湖的。
 

▲这四张是西马莲河日伪时期修建拦河水库的遗址(地点在今二牛所口一棵树)

本来,西马莲河经过二牛所口段,有多处水利事项,造福岸边人民。
首先,它一进入本镇界,把充足的水资源注入期间。首站的张家窝堡把它迎接入境。镇里早年间就在河道近旁,修建一座水库,张家窝堡利用河边低洼田野,开垦大片水田,是全县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在其他地方都在吃粗粮的时候,这里首先吃上了上好的大米。稻草是一项农家可靠的副业,特别是近些年气候干旱,这里依靠西马莲河水资源,水田连年丰收。也是这些年,养牛的越来越多,稻草成为非常抢手的饲料,张家窝堡水田收获结束,大地上连粮带草,卖得溜光干净,收入非常可观,全村人家都富裕满满。

▲作者在西马莲河刚入二牛所口境张家窝堡段留影

再往下来,西马莲河西岸,过去有一高高的沙山。皑皑白沙山上有一座国立地理标志木塔,因为地处五间房村子北界,人们称为五间房后大架子。这里是小莫力克村林场范围。早年间,五间房前后左右,沙荒涝洼困守,民生凋敝。上世纪六至八十年代,家住五间房的谷惠民带领群众利用马莲河水源,年年植树不息。后来他当了林场场长,就吃住在林场,日夜看守林地。年深日久,沙山上那座高高的木质塔架,历经风雨终于倒下了,而彰桓公路南北广大面积上,幼小的樟子松、黑松及各种杨柳榆槐树种,守着马莲河畔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沙壤土地,却一年年长高起来,郁郁葱葱苍茫无边的样子。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植树绿化,闯眼的沙包不见了,早被高大的树木遮掩覆盖起来。
关于这座沙山,人们判断肯定与西马莲河有关。风可移沙,水流也可移沙,而且裹挟细沙流得更远,以致堆聚成山。估计古代河流水势很大,极有可能从内蒙古高原沙漠中,将大量细沙挟带下来在这里回旋冲积而成。就在这座山相对的东岸,六家子西北一侧的河套里,有水泊洼地数十公顷,芦苇丛生蔓延整个河套区域。建国后六、七十年代开始,乡上在这里成立苇场,全乡西部农家建房用度等都要到这里购买,方便群众,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
河流继续下行便来到大莫力克公路大桥,在这里形成公路南北大河景观。
彰桓公路康平段最著名的两座大桥,便是跨越东西马莲河的两座桥。这两座大桥在镇内东西境咽喉处,犹如两条大型拉锁,拉开两端交通要冲,欢迎客人入境。东西对称一双关卡,形成壮观的美景。西马莲河大桥,南北视野之内河床宽泛,每有大雨,河水满槽运行,银浪滚滚穿过桥底奔腾南下,流向远方。当地人都知道,河道无多深,且细沙铺底,顶着洪水拿鱼的农人,有大莫力克、小莫力克、五间房、六家子的。这些业余爱好的渔夫们顾不得浑身沾湿,直接趟水下到河身当央,众人轮番撒下旋网,两岸看热闹的人群,男女老少都来了,惊叫欢呼声不断,引得公路上过往车辆停车逗留观看,自是一种无尚乐趣,流连忘返。
西马莲河横穿公路南下,视野无比开阔,它要越过小莫力克与五间房之间那广阔的平川洼地,过了这一带平川,两山相夹的隘口也就到眼前了。在二牛所口这边有个金家窝堡,村子与隔河不远张强镇的小八家子隔河相对,两地形成一个夹岸口隘。金家窝堡有个西小山,所谓的西小山并没有形成多少高度,只是它与河川洼地的巨大落差,形成岸边陡崖,有些峭拔之势。对岸的小八家子,背依唐僧庙山梁的尽头位置,这里山梁突然在河川边上终止下来,留下一座更加巍峨的山头,在山头最为突出的位置,过去生产队修建一个场院,筑起一圈高墙,墙角处还有个看守房,逆着阳光向西望过去,山头高墙小屋形似古堡,阴森可怖的样子。西马莲河就在隘口中间流过,迎来更加开阔的低洼平原。早年间,按照自然流向,它随着张强一侧的山体向右转,贴近任家窝堡、半拉门村南,向西南过利民桥,形成今利民河,于吴家窝堡、靠山屯一线并入秀水河南下。
可是,河流的命运并不那么简单,就在这个关口处,不同历史时期,人为力量在左右它的走向。金家窝堡西山口前面不远,便是一棵树村西头位置,河流在这里迂回、停留、纠结、错位,留下让人疑惑的历史痕迹。高高的大坝被洪水冲毁,缺口处赫然显示着坝体残缺的横截面。早年遗留下来的道道堑壕一样的副坝、溢洪道等已没有连接起来的原貌,横三竖四看不出个头绪来。其实这里就是各个历史年代决定河流命运的地方。这条河流究竟要流向何方?应该流向何方?人为改道之后的效果如何呢?
从日伪时期开始,伪县公署就筹划在这里修筑拦河大坝,借助两侧隘口修建水库。当时,此地称为康平南部水系“西泡子水利枢纽中心规划蓄水池”。计划由此蓄水,然后改变原河流走向,变原来右转为左转,向东进入卧龙湖。可日本人与伪县公署没有想到,很快日本投降了,伪满洲国倒台了,此项工程就此被废弃掉。建国后水利部门在这里多次试验设计,由于诸种原因多次搁浅,均未成功。直到1964年,县水利局立项,作为全县工程拦截旧有河道,使河流改道,并修筑新的河堤引入卧龙湖西口,最后取得成功。新的河床沿二牛所口西南边界,大幅度回弯,通过魏家窝堡、新成堡村南流入卧龙湖。至此,西马莲河的命运有了新的归宿。以与东界对称之意起见,命名为西马莲河,最恰当不过了。后来卧龙湖提高水位增加蓄水量,完全仰仗东西马莲河的来水供蓄,造福后代子孙。
……
六、结语

为二牛老家的河流秉笔记录,并非要写成“二牛所口水文志”的样貌。只是从我的所知所感出发,对家乡尽一份赤子之心,遂按着我所熟悉的山川地理信笔写来,却比水文志要细致得多啦。铺张的写法不够简洁,但乡亲们看得懂又能舒心一些,也就实现了我的初衷愿望。            
我的家乡不乏丰沛的水流,让我从小亲近它的脾性,体验它的温柔与美好。我于马源河的泥沙水流中学会了狗刨式的游泳;见到了马莲河,给了我全球大江大河的想象;参加“五四一”工程劳动,古代大运河开掘的艰难从中可见一斑;初次与卧龙湖见面,大海的样子就在我的胸中生成了。大概一个人就是这样成长,一步一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和胸怀的吧……

作者:王甸葆,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康平县作家协会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