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的筹乐

 知行碎片 2022-12-22 发布于河南

本文根据筹乐非遗传承人释隆江的唯一弟子张永口述整理

我叫张永,生于1981年1月7日,家住民权县白云寺镇白云寺村,是筹乐非遗传承人释隆江的唯一弟子。跟着师傅学艺那年,是1994年,那一年我13岁。

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历史悠久。在《乐器法手册》、《音乐辞典》等音乐工具书籍中,查找不到对筹和筹音乐的说明与解释。历史上关于筹的记载很少,筹的起源和变迁,一直无法考证。

直到1986年,一项考古重大发现震惊音乐界: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它的古老与完美,堪称世界古乐器之最。筹与骨笛的结构、发音原理、吹奏方法完全相同。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猛禽逐渐减少,“骨”只能用竹、木代替,以致形成现在的筹。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的竹笛

专家提出了筹之祖乃是古龠(yue)的观点,认为“筹”乃是古南龠在民间的一种变体孑遗,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质朴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

《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Du)乎”便是指筹。“筹”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

早在北魏(386-534)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庭乐队之中(河南巩义石窟中浮雕《帝后礼佛图》有证)。北宋(960—1279)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北宋时期,佛事活动昌盛,伴随佛事活动的梵乐,其发展也进入黄金时代,在此时吸收了大量与唐宋宫廷乐相近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在开封市东北隅,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的祐国寺塔,俗称开封铁塔上,琉璃砖面上雕刻着数幅《筹笛乐舞图》,图中并立5人,正中的伎乐人双手合掌,似在歌唱,左右内侧为对称的两个舞伎,右外侧为吹筹伎乐人,场面不大,却依稀可见北宋时期的乐舞场面。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时期,筹已经进入到寺庙活动中。清道光年以来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灾人祸,时局动荡,筹音乐也经历了兴衰曲折的发展历程。

筹的形状既象横笛又似竹箫,长约46厘米,直径约3厘米,用圆筒竹子制成,用膜竖吹,上有九孔。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其中膜孔一个,第二至七孔为发音孔,第八第九孔为装饰音孔。也有的筹长38.3厘米,大头直径2.1厘米,小头直径1.7厘米。中间无任何物体阻隔,结构非常简单,但吹奏难度极大,全凭吹出窄细而强劲的气流撞击筒壁振动薄膜而发音,降E调,筒音作5。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右斜约45度角,故民间俗称为“斜吹”。

筹的音色,介于笛箫之间,兼有笛的清脆明亮与箫的悠扬婉转,还可通过吹口角度的变化,调节音调。筹与高亢、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音色调和优美。

筹和笛子不同,笛子的一端是封闭的,而筹是贯通的;笛子是横吹,在竹管正面上开有吹孔,而筹是竖吹,吹孔在顶端。筹与洞箫不同,洞箫没有膜孔,上端的吹孔设在竹关节处,吹孔开的很小,便于气的聚合,吹起来比较容易用气;筹的吹孔没有设在竹关节处,整个竹管是两头一样粗的空筒,管径多大,吹孔也就多大,这在吹奏用气上比笛子和洞箫要难得多。

释隆江师傅演奏的筹乐,能够独立成为白云禅寺佛乐体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与白云禅寺深厚的历史渊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乐指佛事仪赞乐曲和宣传佛经的乐曲,或谓由天竺传入,隋唐五代开始流行。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晨钟暮鼓之间,僧侣们在传承并发展着佛乐文化。白云禅寺,这一皇家寺院,因地理位置及历史地位特殊,在传承中原佛乐文化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白云禅寺的佛乐史与白云禅寺这座千年古寺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白云禅寺,坐落于商丘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镇白云寺村,地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曾经的白云禅寺,晨钟暮鼓,佛乐阵阵,香火旺盛,诵经声如潮起潮落,浩荡起伏。

到了公元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河南豫东广袤的大平原上,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广大老百姓处于民不聊生的艰难困苦之中,偏安一角的白云禅寺,在风雨飘摇之下,似乎还保留着佛家最后的尊严。

公元1926年8月15日,我师傅孙洪德出生在白云禅寺旁边白云寺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师傅孙洪德的出生,为这个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环顾家徒四壁的茅屋,茅屋中除了一张床、几件农具外,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父母看着这个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唉声叹气,但他们叹息之后,依然咬起牙关,决定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白云禅寺大雄宝殿东南角,那棵生长在大铁锅里的足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槐树下,是我师傅童年经常玩耍的场所。他和同村的小伙伴,在大槐树下住迷藏、玩泥巴,偶尔还爬到树上掏鸟窝,家庭的贫困似乎没有挡住童年快乐的心情。

玩耍之时,每当白云禅寺中乐声响起,正在玩耍的孙洪德便跑进寺里,扒着寺院某个房间的窗台,踮起脚尖,朝里寻找乐声的来源。吸引他的,是一种有别于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他从混杂的乐声里寻找那一缕最美妙的乐声,那声音,是从一名叫释月波师傅的乐器中传出的。释月波师傅手里拿着一根横笛又似竹箫的乐器,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腮帮子一鼓一瘪间,乐声从管孔里飘荡出来。

乐声时而如春风吹过林间,时而如山间流水潺潺,如一股仙乐在空中盘旋。这乐声音质鲜奇,旋律优美,让孙洪德如食甘怡,如饮清泉,不觉浑身战栗。有时,为了听释月波师傅吹奏的乐声,他忘记了回家吃饭,没少挨父亲的训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多时候,师傅孙洪德摇晃着瘦小的身躯,脚步蹒跚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下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农活之外,师傅喜欢聆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狗的汪汪声、猫的喵喵声、鸡的唧唧声、马的咴咴、牛的哞哞声、麻雀的叽喳声、鸽子的咕咕声、蜜蜂的嗡嗡声、青蛙的呱呱声、小溪的哗哗声、皮鼓的咚咚声……每听到一种声音,师傅都会反复琢磨,然后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它们。

春天,父亲折下一段细嫩的柳枝,抽去枝杆,一头做成哨状,一支柳笛。释隆江呜呜哇哇地吹着柳笛,在田野里寻找可以充饥的野菜。

夏天,师傅孙洪德根据父亲制作柳笛的方法,举一反三,在麦茬地里见到粗粗的秸秆,捡起来,仿照柳笛的制作方法,制作成一个麦笛,骄阳似火,麦笛发出的声音似乎能驱散夏日的酷热,让他感到了生活的快乐;

秋天,孙洪德看到纷纷飘落的黄叶,突发奇想,拿起一片树叶放在嘴边,希望它也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果然,一种奇妙的声音通过他不断地实验,从他的嘴中飘扬出去;

冬天,他跟在走街串巷的货郎的身后,听货郎摇动拨浪鼓的声音,他希望自己能有一支货郎柜子里的竹制玩具乐器。那乐器竹管上有五个孔,顶端是一个发声器,吹响后,可以用手指调解它的音调,能吹出婉转的声音。孙洪德想要一个这样的乐器,但他始终也没有给父亲开口。

孙洪德6岁那年夏天,豫东大地经历了多年不遇的大旱,大河小河都断了流,板结的河床被一道道裂痕肢解得支离破碎。地里的庄稼大片大片的被晒死,没晒死的庄稼苗蔫得毫无生气,泼上一瓢水,瞬间便被蒸发得无影无踪。前来白云禅寺求雨的人,抬着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贡品,络绎不绝地来到白云禅寺大雄宝殿前,祈求佛祖保佑,快降甘霖。

在农人们失望地返回家时,似乎在突然之间,天空中乌云密布,一时间狂风大作。狂风刮飞了茅屋上的茅草,刮断了村头合抱的大树。大雨不期而至,瓢泼大雨自天而降。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下得坑满河溢。

孙洪德家的土墙支撑的茅屋屋顶雨浇如注,下边浸泡在水中,渐渐地失去了支撑力。空中一声炸雷,仿佛山摇地动,我师傅孙洪德家的茅屋在暴雨中坍塌下来。他的父亲为救一家老小,被压在房梁之下。孙家院子里传出剧烈的哭声,哭声在暴雨中弥漫开去,无数村民都留下了眼泪。师傅的父亲最终没有能够活下来,孙家一家老小失去了顶梁柱。

屋漏偏遭连阴雨。父亲的死亡,让孙家一家老小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顶梁柱。母亲悲痛之余,白云禅寺的钟声似乎提醒了母亲,若把孩子送到这里,也许还能给他一条活路。于是,母亲牵着孙洪德的小手,把他送往寺里。

当时,出家人的生活也极其困难,一般情况下,不再收留出家人。释月波师傅发现前来投靠的这个小孩,是经常听他吹奏佛乐入迷的那个小孩,对当时的方丈本宽师傅求情,决议收留这个孩子并传给他佛乐技能。白云禅寺方丈本宽法师见释隆江生得聪明伶俐,答应了释月波的请求,赐孙洪德法号——释隆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