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二——天保县,广西曾经唯一以人为名的县·百色德保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2-12-22 发布于广西

以人名为名的地方,就说县级,市级这一层,现在一数还是有好几个,如志丹县,左权县,靖宇县,黄骅市,中山市。。。。等等。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一个个都是近代很让人敬仰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所以他们的出生地在后来才会以他们的名字作为家乡的地名,流传下来,有很好的教育,传承,纪念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以历史人物的名字为地名的县市,如介休市,吴忠市,等等,每个这样的地名,都有一个地方人物故事,一段人文故事,真要扯起来,那各地的故事就可长可短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以人名为地名的,县市一级还是不多的,也并不是每个省都有这样的地方。

就说广西,现行制度中,好像没有哪个县是属于“人名为地名”的情况,但翻翻地方志,广西的县级地名中,还是有和“人名”有关系的,比如百色的德保县。

1952年前后,广西进行了新的一次行政区域大改革,把原来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100个行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撤撤并并,这其实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内容了。

其中,在1951年8月,当时的敬德县与天保县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县,新县名取敬德的“德”,天保的“保”,这就是今天的德保县,县治设在原天保县城的城关镇,即今德保县城关镇。

说到敬德,学过一点历史,看过一些旧书,留意过生活中的风俗的话,应该都知道“敬德”也是一个人名,唐朝开国大将之一,尉迟敬德。

什么历史故事之类不说,就说按过年传统风俗 ,在春节贴春联时,一般很多人家都会顺便的在两扇大门上贴上一对门神的年画,其中一位大概率就是这个尉迟敬德。

当然了,这只是巧合而已,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广西敬德县和尉迟敬德没一毛钱关系,前面本系列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县故事·百色德保》中也介绍过,敬德县之名,也是当时成立新县时,取自于当地“多敬”,“赖德”这两个地方名。

那天保县的名字呢?这“天保”二字,还真是个人名,讲起来就是一段广西的历史人文故事了。

清乾隆四年(1739年),时任广西巡抚杨超曾上疏奏请,在镇安府府治所在地,曾设一个县,作为附郭县,名为天保县,他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批复,于是,天保县这个地名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那么问题来了,杨超曾为什么要在镇安府增设一个附郭县,又为什么用“天保”为名呢?“天保”又是谁的名字呢

这就要搞清楚所谓“附郭县”的意思了,实际上“附郭”,指的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用古代的行政名词来说,就是行政治所所在地,即郡治,府治,州治,县治等等。

如清代到乾隆期的时候,广西有十一府二州的设置,十一府,就是桂林,柳州,庆远,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泗城,思恩,镇安。每个府的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办事人员都一个地方办公,如桂林府的附郭县是临桂县,南宁府的附郭县是宣化县,浔州府的附郭县是桂平县,等等,也就是府城,府城里一般有两行政机构,一是府一级,二是县一级。

类比现在,即是广西的首府是南宁,南宁就是附郭,省一级机构,市一级机构都在市里办公;贵港市的行政中心在港北区,港北区就是附郭,贵港市一级的机构,港北区一级的机构都在这里办公;桂平市的行政中心是西山镇,西山镇就是附郭,有市政府和西山镇镇府在城里办公。

要按这个说法,清代乾隆四年之前,镇安府府一级行政机构办公地,府治所在地应该就是附郭,怎么到杨超曾做广西巡抚的时候还要“增设”一个附郭县呢?这就得往前扯了。

在乾隆四年以前,镇安府府治所在地,只有府一级行政机构的功能,那就是府治,不存在什么附郭县的设置,他不像其他府一样,府治所在地还设有一个县级行政。

他为什么这么例外呢?这就涉及到土司制度,土属行政的话题了。

唐代的时候,这片区域属于大唐王朝的边缘地带,由于种种原因,唐王朝没办法真正的统治到这里,这里还是由一些部族首领所控制,如侬峒,黄峒等等,中央王朝为了管理,拉拢这些地方,推出了“羁縻制度”,也就是这些地方总的来说归隶于大唐,名义上归大唐,但具体到地方的各种行政管理,还是由部族首领自理。

这种制度出现的时候,肯定是好的,方便了唐王朝管理地方,但是,缺点也是有的,因为中央王朝管理不到地方,那地方首领就容易在地方发展壮大,有了一些势力,权力后,就容易膨胀了,和周边地方势力有了各种摩擦,造成了地方的不稳定。

发展到宋代,这种不稳定就放大了,所以就有了狄青南征的历史事件。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平侬智高后,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地方,宋王朝改变,改革了“羁縻制度”,大范围的取消了原地方土著首领的权力,重新规划这一带的行政区域,并改由随狄青南征的军队中的有军功的将士担任地方长官。

这就是宋代的土官制度。

狄青向朝廷奏报,军中的岑仲淑随军作战有功,希望朝廷批准留驻永宁(今南宁),统率永宁军,治理广西军政务。由此,广西岑氏始祖的传说开始了。据说岑仲淑管理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今天广西西部,他把一些将领分到各处就任地方长官,其中就包括自己岑氏家族的一些人。

这些行政区域中,有一个地方叫镇安峒的,即今天的那坡城北感驮岩,政和元年(1111年)的时候,宋朝廷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建右江军民宣抚司也有史籍称之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司署就在感驮岩。这里最大的行政长官,即是岑仲淑的子孙。

不过由于各位史家的不同解读,是岑仲淑的哪一世子孙,当了首任镇安军民宣抚司的长官,这比较乱,就不细议了,反正随着岑氏家族的经营,这处镇安峒最后也发展升置为镇安羁縻州,属邕州,行政等级相对提高了。

到公元1275年,元朝大军南下,势头很猛,反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各地土官纷纷表示归附,镇安州岑氏改旗换帜,归附大元。

版图已定,元朝把镇安州改为镇安路,辖镇安州,安德州,归顺州,上映州,下雷州,一百多个溪峒,路治设于感驮岩。区域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建立大明朝,同样的,大明军队也到边远之地转一下,来到了广西。虽然广西西部一带土官林立,每个地方都相对的独立的管理体系,但南征军队所到之处,基本没有遇上什么兵事,各地土官都纷纷归附,这样的态度,自然受大明朝廷的礼遇,于是大部分土官家族依然得到朝廷的认可,继续着对地方的家族统治。

明朝又改革了一下,实行“府州县制”,把元朝的“路”改为“府”,所以,镇安路被改为镇安府。这个时候,镇安的最大长官,即是岑仲淑的第十世孙——岑天保(也有记作“天宝”的,记作第九世的),因为主动归附,从而得到了朱家王朝的赏识,册封世袭并送来大明官印,成为了镇安府的第一任知府,府治依然是感驮岩(今那坡县)。

当了新政权的镇安知府的岑天宝,对地方的管理更加上心了,在洪武二年(1369年),他打报告上疏朝廷,说镇安府府治太靠近边境,太偏远了,不适合作为府治中心,请求迁地重建一个镇安府治中心。

他这上疏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同意,于是,镇安府治搬迁到之前被废的冻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县城),把原来府治所在的感驮岩改为小镇安府,于是就有了新,旧镇安府,大,小镇安府的区别了。

关于小镇安府,之前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介绍过了,就不多说了,就说这个大镇安府。

大镇安府府治迁到旧冻州地后,岑天保并不在旧冻州的遗址上重新建城,而在遗址西边另建新城,这就有了外城之说了,即新城是内城主城,旧冻州的遗址建为外城。

因为岑天保本身是个土官,他管理的镇安府在行政上算是一个土府,直隶于广西布政使司的,而土属行政和朝廷的正规行政府州制又有所区别,自治度很高,用现在的话,就是少数民族地区,镇安府内沿用的是流传下来的峒溪寨之类的行政区划,朝廷管不到具体的地方事务,也就没有州县这一套东西。

所以就不存在,也不需要什么“附郭县”的说法了,反正在那个时代,说到镇安府治,都知道就是那个地方那个城。

岑氏家族在镇安府传到第二十二世岑吉祥的时候,明天启七年(1627年),因为一些私人恩怨,岑吉祥出兵杀了同为岑氏家族的归顺州的土官岑大伦,但他杀性太重,攻下的归顺州不说血流成河那也是一片尸首,犯下来滔天恶行。

正所谓恶有恶报,最后,顺治初年,他故绝了,没留可以传位的子嗣,由此,成为了镇安府最后一任土官。

他的故绝,使镇安府陷入了无主之地,空出来的镇安府知府的位置就引发争议了,各旁系岑氏宗亲为抢世袭之位,开始了相互攻击,而时任田州土官的女婿沈文崇见状,趁机从富州(云南富宁)出兵,攻下镇安城,夺取官印,自己命名自己为镇安府之主,希望朝廷能承认。

可是,沈文崇也太自以为是了,要知道,无论是明官府,还是清官府,可是一直都想对这种土官统治的地方实行“改土归流”,只是不好意思,找不到借口而已,这岑吉祥的“故绝”,可正是朝廷等了几百年才等来的机会,天赐良机,又怎么会承认沈文崇的地位呢。

所以,清官府没有接受,而直接对镇安府实行,在康熙二年,委任思恩府通判赵振直接管理镇安府,隶思恩府管治。

镇安府改为流官管理后,就是以“府”直接管理地方,这样府一级的机构,人员工作量就很大了。当中的故事讲起来很复杂,也不太容易明白,那简单的用现的话说,就是一个省长,一个地级市市长,平时都要直接去处理村里的小事,还不是一件两件,一天两天,那就是事无巨细,很多类似的鸡毛蒜皮的事都得去管,显得大才小用了,拿把关公刀去切小葱了。

于是,在雍正年间,朝廷把镇安府从思恩府重新脱离出来,单独又成为一个府,直隶于广西布政使司,并把“府州县”这种行政制度引入镇安府,把那些什么峒,溪之类改为村乡屯之类,真正的,逐步的实现全府改土归流,如归顺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映州,奉议州之类慢慢就设立起来了。

到乾隆四年(1739年),广西巡抚杨超曾觉得,镇安府府治所在地也应该像其他各府一起,应该也设一个附郭县,所以他才写了一本奏折给朝廷,要求镇安府府治也添设一个附郭县。

最后,他的奏请得到了朝廷批示。镇安府的附郭县就叫天保县。

他为什么选“天保”这个名字呢?具体就不太清楚了,清楚的是,镇安府府治所在地的这个城,就是岑天保开建的,这个人在当地有着很深的渊源。

并且岑天保的墓还在,当地人很是崇敬,可能他是为了平衡,收买当地各方势力,或是维持地方的稳定,等等,各种因素考量之下,才选用了“天保”这个名作为地方名。

由此,天保县,就成为了广西历史上少有的以人名为地方名的县了。

初置的天保县,主要是按照土属行政划分,全县分外厢五色十一甲四峒瑶庄山子,共领圩二十七个,村庄五百八十七村。这个年代久远,至今变化很大了,细列起来,也看不明白了。

发展到民国以后,天保县就有二十八乡镇,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一些社会改革,广西大力发展打造“模范省”,所以后来又进行了很大的一次行政区域重整,天保县划出了三个乡归敬德县,后来还有一系的变革,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一直到1951年,天保县与敬德县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德保县。这个以人名为县名的地名也就只保留了个“保”字,渐渐淡出了历史。很少人谈起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