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篇 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3)

 睫毛上的风尘 2022-12-22 发布于江苏

(续前篇)

Image

类似这种线条,用尖锐的工具先加工出线条雏形,然后用扁平的工具进行直向锉磨,加工。用锉磨的工艺去看,即便是同类线条,沟底依然是区别很大,因为锉磨不出来完全一样的两根线。

Image

到了春秋这个时期,锉磨的工艺没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地方依然是用商周的锉磨鉴定角度去理解。
跨度近千年年,工艺没有变化,晚商的玉器加工工艺到了春秋依然在沿用,甚至说延续到整个高古阶段,后边说战国和汉的时候在说这个方面。所以,这也就解答了一个问题,古玉有没有标准,古玉的标准是清晰明了可见的,而且从工艺的角度来说,这个逻辑是贯通的。当我们用工艺的角度去解读馆藏的玉器痕迹,通达无碍的时候,这个标准能否看到,全取决于鉴定者的水平。

Image

春秋玉器的阴线,是整个高古玉线条加工的顶峰状态,甚至说,春秋玉器的阴线是高古玉阴线集大成的做法,看懂春秋的玉器阴线,基本上高古玉的阴线也就是入门了,因为知道天花板在哪儿了。但是,只会看阴线不够,还要学会看春秋阴线之外的锉磨,这个锉磨包含一件玉料从石头加工成片最后成型的所有工艺叠加。线条是切入点,而这些锉磨痕迹则能帮我们看到是否是后工、修补、残改等等方面。这是决定一件玉器虽然老,但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春秋玉器的肉眼视觉效果,整体来说九成以柔润为主,整体光泽不贼,不腻,不亮,极少数有玻璃光状态,不作为普遍学习对象,掌握住九成春秋的皮壳基本上也就可以了。
学会综合的去看一件玉器,找到切入点,看透整个玉器的工艺逻辑,实现工具--纹饰--造型的贴合,一件玉器的鉴定就算完成了。

ImageImage

常有人说,玉器是各人各看法,没有标准,甚至对玉器的鉴定标准讨论的热火朝天。这就是对馆藏玉器工艺不理解的表象,馆藏的玉器就放在那里,这个标准就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材质,沁色如何不一样,工艺加工方式上馆藏能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如何被加工出来的。当我们对一件玉器看不明白的时候,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就会是自己猜测,臆想各种可能性,所以当一个鉴定者对一件器物的鉴定意见的表达,你是能清晰的看到此人的鉴定水平的。对一个成熟的古玉玩家来说,鉴定难不在技术上,难在心态上,能在看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心态,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当我们心理产生了猜测,臆想,可能是这样,或者可能是那样的心理的时候,其实这件东西,是没看明白的表现。

Image

比如这件玉器摆在我们面前,本能的我们就会去看线条作为鉴定切入点。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线条占了这件玉器的多大比例呢?
比如这些突起的地方,在看完线条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了,以这个图为例,春秋的龙纹造型往往比较圆润,饱满,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对龙纹的组成部分进行不断的修磨,形制基本完成,才会添加纯阴线的装饰线,在这些凸起的位置上,鉴定的时候,一定留意,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都会运用工具进行锉磨,也就是类似于古代珠子加工的切方为圆的做法。这个锉磨方式除了运用到珠子的加工上,也会运用到纹饰的加工上。那么鉴定的时候就去找这些位置是否有高效的工具快速的切削痕迹,是否有同粗细程度的工具加工的痕迹,如果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凸起的龙纹,云纹,谷纹的各个角度细腻度一致,那么就是大的疑点了。

Image

现在做仿品玉器,无非是电动砣和目数一致的油石,二者结合加工仿古玉器,在看馆藏工艺的时候,就要带着手拿工具进行锉磨这个工艺方式去理解,这样就会对理解馆藏工艺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虽然是同一个器物,同一类线条,甚至说是同一个加工方式或加工工艺,但是无论阴线体现的内容,还是无线条处的搓磨痕迹,都表现出来手工加工的特点:肉眼看上去整体和谐统一,但是微距下处处不同。当线条底部,起墙处,平面处等等因为造型发生变化的地方,都出现了微距下不同的加工痕迹,就形成了皮壳的复杂性。这其实就是很多行家看到一件仿品时会说到,皮子薄了。不是皮子薄了,实际是加工方式加工工具单一了,皮壳没有任何变化,这么理解才是对的。如果说,从线条切入是作为鉴定的基础,那么线条没有问题了,这件东西就一定对么?对大多数玉器来说基本上是可以了,但是,皮壳没问题了才能说基本上没问题,因为皮壳的鉴定是为了防高仿用的。很多手艺人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线条,他们下的功夫不比咱们差,但是皮壳一直是无法突破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手艺人说,这件东西能杀镜子。越是微距越能杀,但是,整体拿起来就差一些东西,或者说差一口气,这差的其实就是锉磨。
鉴定玉器不是儿戏,更不是靠运气赌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个无法假装。陈启贤的研究,只是告诉我们了馆藏的“是”什么,那么我们从见到的玉器中找到“不是”才是鉴定。从个人经验来说,看懂高古玉的线,只是懂了一半而已,看懂皮壳再增加四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是沁,型,纹饰了。所以,鉴定玉器一路,入门容易,成熟难,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这个敬畏是对古物的敬畏,也是对做仿品的人的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