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代,日本情报人员秘密拍摄中国武汉,三镇面貌和现在不一样

 与春天同行 2022-12-23 发布于青海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

武汉,又称“江城”,有着35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三镇武昌、汉口和汉阳隔江鼎立。如今,武汉更是我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最繁华的都市。

文章图片1

亚东印画辑

然而,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为了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秘密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的名义,在武汉各地拍摄和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条件。《亚东印画辑》就是日本情报人员在中国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下面这20多张老照片(黑白上色),皆出自这本画辑。

文章图片2

汉口老火车站

这是30年代的汉口火车站,原称京汉火车站,武汉人习惯称其为大智门火车站。该站位于京汉铁路的南端终点。建成于1903年,由比利时拨款、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

1991年,新的汉口火车站建成,而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站台停止使用。2001年,该站被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3

汉口的街道

这是100多年前的汉口城市面貌,街道平坦笔直,一眼望不到头。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招牌旗子迎风招展。可见当时的汉口,是多么的繁华。

街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一些黄包车载着客人疾驰而过。十字路口,交通警察正在执勤。

文章图片4

江边码头

这是江边一个轮渡码头,几艘大型渡船正停靠在岸边,等待客人上船。江面烟波浩渺,点点白帆更增添了几分意境。

轮渡都是码头对码头开的,在船上还能欣赏沿江风景,感受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惬意。

文章图片5

奥略楼

这是30年代的奥略楼,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为了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以表功绩。奥略楼飞檐高挑,粉墙黛瓦,颇有韵味。悬挂在最上面一层的匾额上,“奥略楼”三个字十分醒目。

因为奥略楼是在黄鹤楼旧址上修建,因此常有人把奥略楼错认为是黄鹤楼。1955年,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奥略楼被拆除,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

文章图片6

武汉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当时叫“西园”,是一座私人花园,面积只有3亩1914年扩建到20亩。1927年,改名'汉口第一公园”。第二年扩建并改称“中山公园”。

这是30年代的中山公园,园内有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章图片7

汉口鸟瞰

从高处俯瞰汉口城区,一条笔直的马路穿城而过,两侧的建筑多为欧式风格,楼宇别墅鳞次栉比,好似穿越到了欧洲。

清朝时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英法美等14国先后在汉口设领事馆,汉口一带还曾是“五国租界”,因此欧式建筑比较多。

文章图片8

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汉阳太守范之箴主持修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晴川阁,也叫晴川楼,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几经兴废,现在的晴川阁为1985年重建,参照了清光绪年间式样。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9

卖花生的老人

30年代的武汉街头,一名老人正在街边摆地摊卖花生。因为没有秤,她把花生分成小堆卖。日军统治下的武汉底层百姓,生活困苦,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文章图片10

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月湖畔,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古琴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昔日的古琴台,如今已成为文化公园,是武汉的特色景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相遇于此成为知音。一年后,俞伯牙重回旧地,等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消息。俞伯牙悲痛欲绝,从此不再弹琴,史称伯牙绝弦

文章图片11

汉口码头

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位于长江北岸的汉口,航运业开始繁荣兴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经济资源,使这座通商城市很快卷入世界经济贸易的大潮。

照片中,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轮船停靠在码头上,正准备起航,高大的烟囱冒出了黑烟。

文章图片12

码头搬运工

汉口码头上,每当货船靠岸,都会雇佣搬运工把货物从船上搬运下来,搬运工付出劳动,就能获得一些报酬。虽然这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但也能养家糊口。从这一点看,30年代武汉的航运业是何其的发达。

文章图片13

抱冰堂

抱冰堂,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始建于1909年夏,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生祠。当年10月份,张之洞辞世。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单层正檐歇山式穿斗镂花建筑,面阔三间。建筑遍植花木,还点缀有假山、太湖石等,景色雅静宜人。

文章图片14

女学生

这是30年代一名女学生,课余时间站在校园中,气质清新脱俗。她梳着麻花辫,怀抱笔记本,眼睛里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图片15

汉口法租界

这是当时法国在汉口的租界街景。街边建筑为典型的法式风格,沿街店铺也是法国人开设的。一名警察正站在路口维持秩序。

1896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汉口法租界租约》,在汉口设立租界。直到1943年6月,法租界才被收回。

文章图片16

租界内街景

这是当时法租界内的一个生活区。街边全是法式风格的别墅,大门前停着几辆轿车。当时的租界,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租界,而租界里的公园或者专供外国人游玩聚会的地方不允许中国人进入。

文章图片17

汉阳铁厂

位于龟山下的汉阳铁厂,诞生于1890年,由湖广总督臣张之洞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厂区里烟囱林立,厂房众多,可见汉阳铁厂的规模之巨大。

抗战时期,汉阳铁厂及时将部分设备迁往重庆,后被日本占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收回。2018年,汉阳铁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文章图片18

小人书摊

30年代,武汉街头的小人书摊前,几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小人书也是几代人的回忆。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项目很少,孩子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人书了,花几分钱就能看上好几本,能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文章图片19

汉阳城旧址

汉阳旧城,始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北宋时的汉阳城,周长近4公里,设有8个城门。1122年,汉阳旧城被大水冲毁。后来,汉阳旧城历经多次重修。

到了上世纪20年代,汉阳城墙被逐步拆毁,东、南、西三面城基被改筑成马路,只有北面凤栖山上尚隐约可见当年城墙遗迹。这段城墙已经残破不堪,很多地方已经坍塌。

文章图片20

武昌城鸟瞰

这是30年代的武昌城面貌。近处,房屋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远处,江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江面上小船来往穿梭。

文章图片21

赛马场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赛马场,中间的跑马赛道宽阔,赛场边的看台上建有遮阳棚。

清朝末年,大批外国人来到武汉居住生活,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赛马,并建造了专门的赛马场。

文章图片22

月湖

月湖,因湖的形状像月亮而得名。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形成了月湖。当时的月湖很小,长度只有8里地,宽1里地。如今的月湖已经建成了月湖公园,面积更大,景色更美。

文章图片23

宝通禅寺前日本兵

30年代,一名日本兵站在宝通禅寺前。远处矗立着洪山宝塔,塔高7层,巍峨壮观。宝通寺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位于武昌洪山南麓的宝通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是一座皇家寺院,有1600多年的历史。宝通禅寺是武汉现存年代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

文章图片24

制香作坊

30年代,武汉一家传统制香作坊,将制作好的香晾晒在架子上。当时,香铺或作坊多设在寺庙、集市附近。

文章图片25

胜像宝塔

武汉胜像宝塔,也叫白塔,始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塔高9.36米,座宽5.68米,外石内砖建造。

该塔原位于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后迁移至蛇山西部,最后安置在了黄鹤楼正前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26

武昌的街巷

这是30年代武昌一条繁华街巷。街道由青石板铺成,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招牌旗帜目不暇接。街上行人摩肩擦踵,可见当时的武昌多么的繁华热闹。

通过这些老照片,深切感受到了30年代真实的武汉。9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武汉更现代、更繁荣、更富有朝气。叹古惜今,相信武汉的明天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