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蒙娜丽莎》的永恒微笑 (上)

 晓风霁月 2022-12-23 发布于湖北

2018年7月29日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如果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唯一的,那这个殊荣一定非《蒙娜丽莎》莫属。她的面前始终围满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忠实的拥趸者,他们一睹芳颜后才能心满意足地离开,我也未能免俗,下面两幅图就是我所拍摄的《蒙娜丽莎》,请忽略图歪人斜,能够拍下全貌已费尽洪荒之力。

《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达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肖像(蒙娜丽莎)》(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épouse  de Francesco del Giocondo)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于1518年获得此画,这幅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受到当时艺术家们的广泛好评;但直到20世纪《蒙娜丽莎》才真正出名,与其说这是由于它本身颇高的艺术价值,还不如说是由于它离奇的经历,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窃。  

《蒙娜丽莎》可能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上,它已经是当时最大的画像之一了。达芬奇的绘画技巧是绝妙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层的手法表现形状,擦晕轮廓线(意大利语称这种手法为“sfumato”,意为“烟熏”)并恰当地运用阴影和光线。

模特的身份引起各种离奇的猜想:甚至有人声称《蒙娜丽莎》其实是一个男人的画像。事实上,这幅1503至1507年间在佛罗伦萨创作的作品的主人公最有可能是蒙娜(意为“女士”)丽莎·盖拉尔迪尼·戴尔·乔孔达( Monna Lisa Gherardini del Giocondo)。这就是为什么在意大利语(la Gioconda)和法语(la Joconde)中,《蒙娜丽莎》也被称为《乔孔达》。这个词有双重含义,因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也象征了她丈夫的姓氏,因为“乔孔达”在意大利语中是“快乐”的意思。

《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一丝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中世纪意大利城市中产阶层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略显哀怨;有时又呈揶揄之状,虽美丽却不可接近。更奇妙之处在于,在这幅名画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美丽的目光始终微笑地注视着你,栩栩如生,仿佛她始终在你身旁。

  

  

  

《圣母加冠》,弗拉·安吉利科(1400-1455),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安吉利科虽然隶属于文艺复兴时代,却是这时代的反叛者,他只爱神圣的题材,倾向中世纪的画风。安吉利科不停地传达中世纪的宗教概念:绘画不仅表达客观世界,也要表达美丽梦想;把题材提升到神圣的境界,使世界恢复到堕落前的完美。

此画是木板蛋彩画,1434-1435年间完成,表现的是圣母升天后的一段情节。描述了耶稣基督将圣母从受祝福的人群中擢拔出来,对她表达天国的欢迎。圣母通过九级颜色各异的大理石台阶登上基督的王座,在那里他的右手边有个位置是留给她的。圣母低头跪下接受了她荣耀的圣子手中的王冠。环绕他们的是一群天兵,由天使音乐家和圣徒组成。

  下图是《圣母子被天使围绕》,作者是菲利浦·利皮(1406-1469),生于佛罗伦萨,卒于斯波莱托。早年入修道院为僧,后受聘赴普拉托修道院作画。利皮早期的风格是以马萨乔为基础的,但他后来逐渐向带有浓郁装饰风格的绘画发展。代表作是表现圣母和圣子耶稣的图画,用色明丽,形象天真柔和,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将现实生活导入宗教绘画的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