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舟山群岛古今地名研究

 黑龙江波涛 2022-12-23 发布于黑龙江

舟山群岛是我国沿海最大的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北、上海市东南的杭州湾外缘东海洋面中,北起嵊泗,南至六横,由大小六百多个岩岛组成。它屹立在“东海前哨”,是浙江的屏障,同时又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之一,军事、经济地位均十分重要。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据近年在白泉、马岙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它是越国的东境,称“甬东”或“甬句东”。自秦至隋,为句章县东的“海中洲”。唐代始于舟山群岛置县,叫“翁山县”。北宋在翁山故地置“昌国县”。元初始于舟山置州,名“昌国州”。清康熙年间,又在吕国旧地置“定海县”。道光时又升“定海直隶厅”。民国初又复为定海县。1953年,于定海设立“舟山专区”,辖定海及分定海新置的“岱山”、“普陀”和自江苏松江专区划入的“嵊泗”等四县。对这些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地名(主要是县名),逐个地进行“地名学”的研究:考证它的渊源,诠释它的词义,搞清它的演变,归纳它的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又因地名的产生、演变、消失和政区的置废密切相关,因此,在方法上还必须和舟山群岛建置沿革的研究结合起来。

甬东

又名“甬句东”。《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晋杜预注:“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国语·越语上》:“吾请达王甬句东。三围吴韦昭:“甬,甬江;句,句章。”在同书《吴语》中,韦昭又注释说:“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外洲也。”句章,古县名,辖今余姚、慈溪县东及镇海等地,唐初废。两家注释的意思是:甬东(或甬句东)是甬江(即大泱江)口外,句章县东海中的一个洲。因此,古代又有“海中洲”的称呼。

甬东之一直保留到现在。清末民初,称定海城区为“城”,辖“在城”、“东”两地,又称“附郭曰甬东。”至今城东十里有甬东山,东郊洋岙公社有甬东大队,因袭沿用二千数百年,是舟山群岛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地名。

翁山

唐开元二十八年(738年),分文章图片2唐武德四年于句章县置鄞州,八年州废,更置郧县之“海中洲”置“翁山县”,初城文章图片3河,后移治镇鳌山麓。这是舟山群岛建县之始。翁山县因县东三十里有翁山又名翁洲山,今属洞岙公社,相传葛仙翁炼丹于此而得名,唐又以此山名县。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因袁晁据翁山率众起义,官军“久不克”,于是废翁山县建置,地仍属文章图片4县。翁山作为山名则继续存在。

昌国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因鄞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文章图片5县为鄞县)“海中洲”之“蓬莱、安期、富都三乡与县隔海,乃诏置尉以主斗讼盗贼之事。”早年曾为鄞县县令的丞相王安石“悯其剧”,奏请于翁山县故地设县,赐名“昌国县”。元丰无年(1078年)“益以定海县(今镇海县)之金塘乡。”这是舟山历史上第二次建县,吕国也是第二个县名。

关于昌国县名的由来,《宋史·地理志》及《元丰九域志》、《大别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总志;宝庆《四明志》、光绪《定海厅志》等地方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地理名著均未见著录。宝庆《四明志》但云:“赐今名”(今名即昌国)。县名既为朝廷所赐,自然反映朝廷的愿望,顾名思义,是取“国运昌隆”、“国家昌盛”之义。

到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昌国为“海道险要”之地,加上“户口倍万”,于是升县为州,叫“昌国州”。十七年,复置昌国县隶州,二十七年,又废县存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昌国州为县。十七年,明太祖以昌国为“东南控海之地,乏兵以守,恐致寇害”,命置“昌国卫”于新城。二十年,经略东南海防的信国公汤和,又以昌国“悬居海岛,易生寇盗”为由,奏请朝廷,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于是移民于内陆,迁昌国卫于象山县南之东门山,废昌国县建置,“仪存在城五百户,隶定海县。”这次废县、迁卫、移民,给舟山群岛带来严重破坏。嗣后,倭寇勾结汉奸、海匪长期窃踞舟山,侵扰沿海各省,成为明朝的一个大患。

定海

今县名,是舟山地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定海县这一名称,始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时,但到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的七百七十八年中,它是今镇海县的县名。康熙二十六年后,始成为今舟山定海县旧县名。定海县怎样移用到舟山来?有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自明代洪武二十年在舟山废县(昌国)、迁卫、移民后,舟山长期成为倭寇、海匪盘踞之地,到清代初年,舟山又是南明政权抗清的重要根据地。直到康熙年间,动荡了数百年的舟山群岛才日趋安定,这使统治者认识到舟山战略地位的重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浙江巡抚赵士麟、总兵孙惟统联名上疏说:“舟山为宁郡藩篱,亟宣展复,设兵防守,请移定海总兵于舟山。”二十五年,舟山总兵黄大来会同督抚又上疏请设县治。康熙皇帝“从大臣”,但认为“舟为动物”,“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与开复舟山希望“海清风靖”昀宗旨不符,于是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于二十六年五月御书“定海山”匾额,赐名“定海县”,取“风波永定”之义。为了避免重复,同年便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因此,在历史文献中接触到定海县时,还应注意康熙二十六年这一时间界界限,别是那个定海,否则就易张冠李戴,混淆东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鸦片战争期间,由于舟山群岛战略地位的重要,钦差大臣裕谦奏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设同知,直属浙江省宁绍台道,“以重其权”。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制。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复降定海直隶厅为定海县,沿用至今。

舟山

一名观山,在定海县城南。关于舟山的地名渊源,有两说:一、“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二、“舟山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可见它原是山名。由于地位显要,后来扩大为该山所在岛屿的岛名;又由于舟山岛周围小岛星罗棋布,更进一步扩大称呼整个群岛为舟山群岛,后来又移用为各级政区的名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舟山守梨干户所”,即以舟山为名。十七年改置昌国卫。二十年废县、迁卫后,又置“舟山守文章图片6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移定海总兵于舟山后,在吕国故城置“舟山镇”。二十六年,改舟山为定海山,置定海县后,舟山镇也改称“定海镇”。康熙皇帝虽用一纸之令改舟山为定海,但改不了舟山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习惯上仍称定海为舟山。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定海设置专区一级行政机构,被命名为“舟山专区”。1958年,撤销舟山专区,合并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县为“舟山县”,又成为县名。1962年,舟山县建撤销,又恢复舟山专区(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的名字。“舟山”无疑是舟山群岛历史上影响最深,应用最广的一个地名。

普陀

1953年,分定海县于沈家门镇置“普陀县”。辖舟山岛东端(故昌国县富都乡)及六横至普陀(故昌国县安期乡)等共一百九十六个大小岛屿。因县境有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在县东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旧名梅岑山,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故名“梅岑”(岑是小而高的山)。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普陀”。普陀洛伽在古籍中也作“补陀洛伽”,“盖梵语也”,可见它是梵文旧译音,意译则为“小白花”(Potaraka)。

滃洲(翁洲)

1949年6月于定海县的岱山区置“滃洲县”,这是岱山建县之始。滃洲有二义:一、山名,翁山别称;二、泛指舟山本岛。《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明州》:“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谓甬东地也。······其洲周环五百里。”以古地名名县。1950年5月,岱山解放,废渝洲县并入定海县。

岱山

1953年,分定海县之岱山、衢山两区置“岱山县”。岱山县境即唐文章图片7县、宋昌国县之蓬莱乡,有“海上仙岛”之称。清为定海直隶厅之“岱山镇”,民国时为定海县之“岱山区”。岱山县包括岱山、长涂、秀山、渔山、大衢等五十一个大小岛屿,其中岱山岛最大。县治高亭镇就在岱山岛上,是该县的主岛,因称县名为“岱山”。

关于岱山岛名的由来,光绪《定海厅志》、民国《定海县志》甚至民国《岱山镇志》的“总志”(沿革)、“志山”均无记载。惟《岱山镇志·艺文》所收诸文献中,每以岱山与嵩岱、岱华、岱宗、东岱等五岳名山作比。如宋吕国县令赵与文章图片8所撰的《岱山书院记》有这样的话:“道尊而人知敬,德盛而人不侮,吾德行海岱也;师友渊源,汪洋大肆,吾学问海岱也;事业日以彰,声名日以起,吾声誉海岱也;有舍生而取义,虽颓嵩岱不吾压,吾节义海岱也。”清代费紫章的《重修东岳宫募资启》又有“蕞尔岱山,讵废岱宗之祀”之句。这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岱山地名渊源的线索。按“岱”是泰山的别称,也叫“东岱”或“岱宗”。则知“岱山”之名与泰山有关,意即岛山雄峙东海,犹如东岳泰山,故名“岱山”。清乾隆年间胡御珂的《兴修超果寺记》,描绘岱山的形势道:“岱山居巨浸之中,浴日浮天,层峦叠文章图片9,且与洛迦屹然并峙,为定邑之屏藩,实东南之砥柱,······乃浙海之名岛也。”可见岱山确有东海泰山之势,上述考释不是没有理由的。况岱山过去还有祀岱宗的“东岳宫”,也是一个重要的旁证。

嵊泗

1949年10月,始于嵊泗列岛置“嵊泗县”。1950年7月,嵊泗解放,改置为“嵊泗特区。”1951年撤销军管,重设嵊泗县。1953年,自江苏松江专区划属浙江舟山专区。嵊泗县有嵊山、泗礁等大小岛屿一百九十七个,而以泗礁为最大,县治菜园镇就在泗礁岛。嵊泗列岛之名取嵊山、泗礁两主要岛屿的字首复合而成,建县后又成为县名。

大衢

1962年6月,以岱山县的衢山区及嵊泗县的大洋、小洋、滩浒、徐公四岛新置“大衢县”。1964年6月,大衢县建置撤销,所辖行政区重属岱山、嵊泗两县。大衢县以主岛大衢山而得名。衢山,唐开成三年(838年)前称“岣山”,与岱山统为文章图片10县之“蓬莱乡”。岣是南岳衡山的主峰,借南岳以名岛,与岱山(泰山)南北对峙、互为海山阵势,以示雄伟险拔。宋、元时又称“朐山”,有东朐、西朐之分。《康熙志》才作大衢山”、“小衢山”。因该岛附近洋面辽阔,为我国沿海南北交通的重要航道,外海舟轮进入上海、杭州的必经之路,含有海上通衢之义。

搞清了这些地名的渊源、词义和演变,进一步就可以归纳它们在“地名学”上的分类:甬东(甬句东)、海中洲,是以甬江口、句章县为基准,用方位词“东”、“中”来指示所在的位置,属“示位地名”。昌国、定海两地名均为朝廷所赐,寄托统治阶级祈求“国运昌隆”、“风波永定”的愿望,可称“愿望地名”或“寄意地名”。翁山、舟山、滃洲、普陀、岱山、嵊泗、大衢诸名,在建县前已有此名的山岛存在,建县后以山岛为名,可称为“山岛地名”。又因这些县名是移用另一个地名,还可称它们为“二次地名”,或“三次地名”。如舟山,先是以舟名山,次是以山名岛,三是以岛名政区,就是一个“三次地名”。二次、三次的政区地名,往往随该级政区的置废而产生、消失,但作为原始的山岛地名却要稳定得多,一般并不受政区置废的影响。改舟山为定海山,是罕见的例外,但舟山之名仍保存了下来。因此,我们还应该深入一步对这些原始的山岛地名进行分析归类。翁山(翁洲山)、梅岑山的名称渊源于葛仙翁、梅福等“仙人”曾在此山炼丹药的神话传说,既可称为“人物地名”,又可称为“神话地名”。舟山,“状如覆舟”,属“形象地名”;“以舟之所聚”得名,则属“相关地名”或“港口地名”。定海山,既是“寄意地名”,同时又和康熙皇帝改名、赐匾等史迹相联系,又可归入“史迹地名”。岱山、岣山以五岳泰山、衡山作比,属“比拟地名”。衢山则属“交通地名”。嵊泗由嵊山、泗礁两主要岛屿的名称复合而成,称“复合地名”。普陀为梵语,可称为“译音地名”或“外语地名”。

文章作者:吕以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