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业打击防范“反催收”被质疑

 且说金融 2022-12-23 发布于四川

“你好,我们是某某机构委外的催收人员,您在xx有一笔欠款......”这样的催收电话大家熟悉吗?

现在催收工作一般都是委托给第三方催收机构来完成的,客户在接到这类电话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抵触或者是抗拒,并没有第一时间想过这类催收人员的真实身份。

一般来讲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有自己的催收团队的,自收不回来时才会委派第三方催收机构,然后给予催收机构相应的报酬。

如微众银行,旗下贷款业务众多,没有收回来的款比人家放出去的款还多,合作的催收机构不止一个,这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借款人无法确认金融机构委外催收人的合法身份,常有不明身份人员冒充金融机构委外的第三方催收人员。

然后在这类情况的催动下,反催收队伍日渐扩大 。

这段时间,“停息挂账”、“个性化分期”不断出现,引得各地监管部门以及银保监会都出手发布文件表示要精准打击这类反催收活动。

在打击反催收行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却忽略了为什么会催生反催收联盟,借款人为什么宁可给钱委托反催收也不相信银行。

一方面是因为开展打击防范“反催收”行动的金融机构无一家能证明自己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真实身份。

另一方面是催收的人员也在干着反催收的工作。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借款人产生逾期,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有权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催收的,但是当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核实催收人员身份时却常被告知,所谓的催收人员并不是这些机构委外的第三方催收人员。

不能证实委外催收身份,那就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对借款人进行催收,更不应该掌握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可对此,没有金融机构解释的清楚。

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客户个人信息是否外泄,也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此前,介绍微贷网业务的时候我们曾提到过,微贷网在P2P业务清零之后,转型做了助贷,并依附于助贷布局催收和反催收业务。

除了必要的管理层、财务和技术以外,其他在职人员基本都转为了催收岗,大部分员工都是催收员,但同时也在扩招法务顾问、律师等岗位,为用户提供债务规划、个债咨询、个性化还款等反催收服务。

催收、反催收两手抓,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变相剥夺受害者权益,模糊受害者认知,令其难以判断每天侵害借款人的到底是非法讨债组织,还是所谓的催收人员。

如果“催收”人员身份都无法证实,就开展打击防范“反催收”行动,可以说侵犯了借款人维护自身的权利,且如果金融机构都无法认证委外催收人员的催收身份,又何谈反催收一说。

再者,如果金融机构无法证明自己把业务委托给了第三方,客户又凭什么要接听陌生人打来的电话。

在借款交易当中,不管是借款方还是放款方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金融机构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进行正当催收,借款方也可以对催收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投诉或举报,将受害者遭到不明人员非法侵害之后的举报货投诉的行为定性为“反催收”是非常主观且不合理的。

毕竟金融机构都无法证明委外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合法身份,借款人又如何定性自己遇到的不明身份人员是催收呢?

所以举报、投诉等行为就只是客户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想要搞清楚催收或者反催收工作是否合理,就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

1、根据综合年化率来看借款人是否还欠钱?

2、借款人的亲朋好友有没有被暴露个人信息被骚扰?

3、“催收”人员如何自证身份,是委派的催收人员还是不明身份的非法讨债者?

4、不明身份的人是如何获取到金融机构客户个人隐私的?

5、金融机构为何拒绝公示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信息?

HISTORY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