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史前文明的萌芽

 文豪学者 2022-12-24 发布于山东

对于莱阳的远古历史,前人仅能从历史典籍的片言只语中寻找痕迹,所知甚少。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考古科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远古历史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专家学者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比较清晰的远古生命和远古文明的图景:金岗口出土的恐龙化石表明,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莱阳曾是恐龙的天下,堪称恐龙之乡;在莱阳境内发现的泉水头、于家店等多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7000年以前莱阳已有古人类居住。

金岗口恐龙化石

莱阳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恐龙化石的地方。1923年,就有国家级的古生物学者到金岗口和将军顶一带考察,并发掘出部分恐龙化石。1950年,国家和省古生物专家又多次前来考察。1952年,终于在金岗口村西北的红土沟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骨架化石,这架恐龙骨架高5米,长9.8米,重10余吨,它与众不同的是头顶上生有一支高高的横向棘骨。由于出土地离青岛较近,专家们将它定名为“青岛棘鼻龙”,并鉴定:该恐龙生活 在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现在该恐龙化石珍藏在北京古生物博物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当时世界古生物学术界的轰动。1958年,又有古生物学家在莱阳采集到一批恐龙蛋化石。1984年,中国科学院在莱阳召开了全国古生物学会议,并在此宣布成立了中国古脊椎动物专业委员会。

2000年5月,金岗口恐龙化石遗址保护区被确定为烟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很久以来,莱阳有一句俗话:“龙骨无假,虎骨无真”。白龙河沿岸的居民过去把恐龙化石叫石龙骨,人们发现石龙骨研成粉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还发现石龙骨粉掺合到土里烧制的陶罐和陶盆,质地细密,结实耐用,这说明莱阳很早以前就发现过恐龙化石,并且蕴藏量大,但是那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恐龙化石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根据古生物学家多年的考察,除金岗口外,北泊子、红土崖、南务、陡山、青山等村也蕴藏有恐龙和恐龙蛋化石,这充分说明莱阳是当之无愧的恐龙之乡。

文章图片1

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

北泊子鱼化石

沐浴店镇北泊子村东北一带的山崖里出产一种鱼化石,当地人叫它“鱼儿石”,民国版《莱阳县志》把它列为莱阳的一大特产。

这一带山崖下裸露的山石为黄色和灰色的页岩,是典型的水成岩,石板平滑细腻,一张张揭开来,偶而可以见到远古的鱼、昆虫、花草枝叶和水藻蕨类等动植物的形迹,其图形逼真,脉络清晰,栩栩如生。这些古化石中的鱼化石历来被人们珍爱,而当成艺术品收藏。化石中常见的鱼属狼鳍鱼科,长10厘米左右,体呈梭形,牙齿细长。经专家鉴定,这些鱼化石存在于上侏罗系莱阳组第三段炭质页岩、油页岩中。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龙旺庄街道办事处水南村,也发现了隐藏在页岩地层里的昆虫、植物和鱼化石,说明这些生物化石在莱阳的蕴藏范围很大。

泉水头贝丘遗址

泉水头村贝丘遗址,位于穴坊镇泉水头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高地上,总面积为8.18万平方米。1978年发现古人类遗迹后,经选点探测,地表以下至底部岩石之间,仅有24~36厘米的黄褐土,由于年代久远,水土流失,遗址的文化层受到严重破坏,有大量的碎陶片暴露于地表。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遗物有石斧、石磨棒、石球、陶鼎等。遗址北端,古为海叉子,遗址内又发现大量海蛎壳,据此推断,此地居住的古人以渔猎为生,相似于烟台市福山区邱家庄遗址(距今5000~6000年),是胶东地区有代表性的贝丘遗址之一,这也是在莱阳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遗址。

据考古证实:在距今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胶东的先民主要居住在海边河口处,获取贝类和鱼类较容易,而农业不够发达。此时山东西部的人类活动正处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左右),农耕文化已经比较发达,胶东半岛的贝丘文化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沿海古文明现象。

西富山贝丘遗址

西富山贝丘遗址,位于穴坊镇西富山(旧称釜山)村西北400米处的丘岭上,总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上层为黄褐土,下层为灰黑土,内含有陶片、蛎壳、石凿等遗物,当地人称为蛤蜊岭,是一座典型的贝丘文化遗址。1981年秋,经北京大学师生考察,认为此遗址的年代与蓬莱市紫金山贝丘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极其相似,是胶东贝丘文化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

于家店古人类遗址

于家店古人类遗址,位于柏林庄镇于家店村西北,古地图上标注为方崮崖。早时这里就常常有古物出土,有铜箭簇、土灶和大量异形陶片等,居民一直以为是金元时期的军营遗迹。1956年,省、地、县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探明遗址总面积为3.84万平米,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较大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仅其表层有部分战国遗存。

1981年11月,北京大学师生对此进行了发掘考察,自地表0.2米耕作层以下,依次是褐土、灰黑土、灰黄土、灰沙土和黄绿土5层,每层中都有不同时期的遗物发现,而且蕴含丰富。试掘中发现的文物有陶鼎3件、杯2件、豆1件、罐1件、碗1件、纺轮2件、石锛1件、石箭簇1件和骨针1宗。其中发掘的一座小慕,葬有一成年女性,俯身头朝东,随葬有鼎、罐、杯、豆等6件大汶口时期的陶器,死者的下颚骨上的4颗臼齿被人为拔去,齿槽完全愈合,参加发掘的著名考古专家严文明教授认为这是史前文化里仅见的现象。

经专家鉴定,遗址上部土层遗物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4500年左右,在夏代稍前),下部土层遗物年代近似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左右),在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时代以前,系母系社会阶段。此时的胶东一带,远离了黄帝、蚩尤两大部族的激烈斗争,长期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点,独立地生存发展着。另外,与于家店遗址一河之隔的马山西坡,在1964年也曾发掘出一座古墓,出土过陶鬲和尖底陶瓶等物,其中尖底瓶高40厘米,碗口粗,腰部有双耳,这说明于家店的夏商古人类遗址周边还有不少古文明遗存。

莱阳于家店古人类遗址与著名的栖霞杨家圈古人类遗址特征十分相似,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是研究胶东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最重要遗址之一。

1981年4月,此遗址 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文物保护碑,2000年被确定为烟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韶格庄古人类遗址

韶格庄古人类遗址,位于大夼镇韶格庄村西北250米处的高地上,总面积为6533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达2米以上,上为黄褐土,下为青灰土,内含有大量石器和陶片。1981年,经北京大学师生考察认定,其年代与栖霞杨家圈遗址相似。

杨家疃古人类遗址,位于柏林庄镇杨家疃村西南部高地上,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1981年经北京大学师生考察发现,文化层在30厘米地表以下,厚约1米,土呈灰黑色,杂有红烧土粒和碎烧骨,陶器有鼎、罐、鬻、觚和大口瓮残片。年代包括邱家庄和大汶口两个类型,也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传说中的蚩尤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4000~6000年),即夏代以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逐渐转化为父系社会,在黄河流域形成了黄帝部落,南方地区形成了炎帝部落,沿海地区则形成了蚩尤部落,夏夷初分。根据古代神话传说,黄帝伐蚩尤十战不胜,蚩尤则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说明蚩尤部落经济富足、军事强盛,似乎并不比黄帝部落落后和弱小,因此在炎帝部落归顺黄帝以后,能够与黄帝部落长期抗衡。传说蚩尤姓姜,是中国第一个制造金属兵器的人,被尊为中国最早的兵神。

从莱阳的于家店、杨家疃、韶格庄和东陡山等古人类遗址看,此时半岛沿海的先民们,也学会了比较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食物增加人口也随之增加,逐渐沿着河流向内陆迁移,选择肥沃的河边台地进行耕作和居住,因此形成了大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他们不仅有了制作石器、陶器、弓箭的能力,也学会了畜牧、养蚕、纺织、建造房屋和制造铜器等生产技术,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