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常和变”【17】

 新用户97560OBk 2022-12-24 发布于江西

我本萧然书生来,还当萧然书生去。

人之生命,从始至终,皆“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轻轻的我来了,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手,不带来一丝光彩”,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无牵挂。

“本来无一物”,世间之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何处惹尘埃”,此处之“尘埃”亦非真实,没有染与不染之别。 故佛性本净,为唯一之真实,没有尘埃,亦无尘埃可染。

所谓的“常”,浅层是指事物之常态,深层是指事物发展之趋势和规律;所谓的“变”,则是指事物之发展变化,“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故称“常”;具体事物及具体应对方法又有多样性,且随时而化,故称“变”。

变是绝对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其中,有的是长期的,宏观的,沧海桑田,却不易觉察;也有短暂的,微观的,落花流水,易于感受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之发源地,其意强调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常则是相对的稳定状态,人于其中,难以觉察。

全面解读“常和变”,认知层面须上升到佛家“空”的境界。

佛教,也叫空门。佛教以为万事万物并非真实之存在,或非常人所认识的那样。在佛家眼中,世界之真相,即为空。“空是当下,空是不二”,般若智慧即是认识世界之真相。

佛家之学问,重在一“空”字,佛家所言之“无”,亦为“空”。所谓空之含义,其一,世界是由一些微粒组成的;其二,万事万物是变化不居的。真正的空,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心外无物;第二,缘起性空;第三,借假修真;第四,色空一体;第五,无我合一。

世人对“空”之解释,一般为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之一切外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因其非恒常而变动不居为“空”,故世人往往执念于“眼前和实有”,也就无法摆脱“我执、我妄”。心若欲得自在,关键在一个“空”字。

“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此处之“空”,是心内之空,亦即佛家之“无念、无相、无住”。“外迷着相,内迷着空”。外迷着相,无须多言;“内迷著空”,强调的是遁入顽空断灭,枯木死灰,不得见如来。“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此生命之真谛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此清代军事家彭玉麟之联句。烦恼人人皆有,但具体的烦恼,因人而异。究其根,烦恼皆因“我”而来,无我方能去除烦恼;“不经打击老天真”,不经历艰难,不经历变化,难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