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中师大教授不赞同“初中分流”,建议回到过去,背后有3层深意

 轶工坊 2022-12-24 发布于安徽

前些天无意刷到一个视频,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教授戴先生在视频中说:“初中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去)职高,(一部分去)普通高中,这加重了我们家长的焦虑。本来我们的本意是要学习德国,但我们的下游没有搞好,因为德国的,很多西方人的蓝领工人的工资很高,甚至当蓝领也有社会保障。另外,如果你想转也可以转到普通高中,人家是可以双向流动的,我们是流不动的,我建议国家还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读普通高中,应该从高中开始分流。(现在的)这个分流我认为是加剧了教育焦虑。”

1
戴教授在网上很有名气,个人魅力突出,曾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戴教授不赞同“初中分流”,建议“回到过去,让孩子都能读普通高中,应该从高中开始分流”,背后有3层深意。
第一层意思:初中就开始分流让家长变得更焦虑
现在的家长,压力已经很大了,他们担心孩子未来竞争不过别人,从小就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资源,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希望孩子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可是,每个家长都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做,内卷就严重了,毕竟成功的通道太狭窄,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晋级”。
家长如此焦虑,我们就不应该再增加家长的负担,回到过去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上普高,可能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但只要能让家长的焦虑感减轻一点,就够了。
第二层意思:“分流”需要更科学地设计,要引入“双向流动”
“分流”不是简单地给孩子分个三六九等,把成绩好的孩子筛出来让他们上重点高中,让成绩一般的孩子上普通高中,让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上职业高中。这是一种等级思维,一种静态思维,也阻断了部分孩子的上升通道。
我们应该要用动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看待事物,孩子现在成绩不好,不代表今后成绩一直不好;孩子现在对上学不感兴趣,不代表今后永远对上学没兴趣,所以要引入“双向流动”机制,给孩子们机会,不能给他们贴上永久性的“标签”。
第三层意思:“下游”没有搞好,分流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中考之后,一部分学生上普高,一部分学生上职高,这种设计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长大后都坐办公室,技术类的工种也得有人做。
但为什么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蓝领收入不高,工作环境不好,也没有什么社会保障。如果“下游”没有搞好,就这么硬性地逼一部分孩子上职高,就不是我们的本意了。
2
往细了分析,大家都能理解教授所讲的3层意思,不过这仅仅是把问题说出来了,没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下游”是没有搞好,蓝领的收入的确不高,地位也比较低,退休了又没有多少收入,但这个情况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改善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难道我们要等到蓝领的收入普遍超过白领了,才开始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改革?
在初中阶段开展“分流”是不太妥当,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一部分初中生,连把初中三年读完都非常困难,让他们上高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
有些地区,普高录取线只有三百多分,大家都是过来人,中考总分七百多分,考不到三百分是什么水平我们不知道吗?这样的基础别说上普高,去职高上学都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东西。
记得一位支持“中考分流”的人说,“中考分流”不是把孩子分出优劣,而是把孩子分为“适合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和“不合适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让适合的孩子上高中学习文化知识,考大学;让不适合的孩子去职高学技术,以后上职业大学或者直接就业,如果不分流,那大家就会相互干扰,普高的学风会受影响,一些“适合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不学习了,而更多的“不适合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高中3年玩废了。
这种观点不完全对,但让中考考一两百分的学生上普高,确实是难为他们了。但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强制别人上职高,应该把选择权还给家长和孩子。
今日话题:你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你感到焦虑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