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9陈璇木子:潘先生为学有何境界

 高教课堂研讨 2022-12-24 发布于江苏

      得知潘懋元先生离世,内心无比遗憾。先生这样的明灯已经照亮并指引教育界的众人这许多年,还应当再长明好多好多年,照亮更多更多的人才好。但是转而想想,先生留下的已然很多,其生平足够人们缅怀追忆,其思想足够学子砥砺前行,其精神足够社会代代传承。先生之学问、品性和精神,将用如高远明灯,引我辈前行。潘先生能够成为学界泰斗,源于他为学之路的三重境界。

热衷学问的个体境界:

永葆思想精神之活力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勤思好学的个体境界。潘先生一直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而且观点超前。周川教授说,“潘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非凡的思考力,这是一种始终旺盛而敏锐的理论思考力,这种思考力来自他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拜读潘先生的文章发现确然如此。先生的文章中从来没有大话、空话和玄虚的理论,字字读来亲切朴实真挚但却又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方面潘先生对理论观点的深刻洞悉都来自于亲身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通过深刻却不过于抽象的专业性学术表达,让人们理解理论的奥妙,进而解决实践的真问题。另一方面,潘先生能够包容,批判、吸收不同的教育思想,把不同的教育理论之精华运用于他的教育实践当中,不走极端,不全盘接受,亦不全盘否定。“潘先生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人,学术就是他的生命本质,不断开拓创新,学术常青,生命常青,这是他永葆青春的奥秘。”

热爱学生的群体境界:

点亮每位学生的心灯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关爱学生的群体境界。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这句话在潘先生的执教生涯中得到了完美提现。以德而耕、赤诚无悔。“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师者最大的乐事和至高的回报。”“教师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职业。”“为人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三个字:爱学生。”“为师的至高境界,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方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与生活源泉。

      数十年来,潘先生一直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当作生命,他把全部精力、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潘先生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每周六晚上在他家举行周末沙龙,20多年从没有间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各种信息。此外,他还创办了每周学术例会制度,即每周一上午不排课,留给学生、教师做学术报告,开展学术讨论,让学生在其中深受熏陶。正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造就他崇高的人格,成就他丰硕的成果。

热心学科的家国境界:

谋划高等教育的未来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学术报国的家国境界。择一业,终一生。潘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把“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座右铭践行在每一篇文章里,先后出版了十余本著作,通过国内外的重要报刊杂志刊发了数百篇学术论文,教育理论研究硕果累累。潘先生用一辈子的时间,躬耕在高等教育广袤的田野上,成就高等教育的一树繁华。“潘先生用旺盛的生命力助长了高等教育学科的生命力,旺盛的学科生命力,又助长了潘先生的生命力。”作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满腔热忱地坚守在高等教育第一线。高山仰止,潘先生用毕生精力致力于建立高等教育学这门新学科,把高等教育学看作自己的生命,他是用生命在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维护高等教育学的地位。邬大光教授说,“潘先生似乎就是一个为高等教育学而生的学者,在创建学科的进程中,他始终坚信学科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维护和拯救高等教育学的生命。”

      借用诗人雪莱的比喻,“唯有你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愿潘先生的光辉洒满神州大地!潘先生千古!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