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青年教师(3):改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leeechen64 2022-12-24 发布于海南


这些年我一直行走在中小学的课堂,听过好多老师的课。我感觉,教师大多经历过这样一种的过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拼的,用现在流行、时髦的表达叫“卷”,但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同时也教过几届毕业班后,感觉书上那点知识如数家珍,烂熟于胸,渐渐就不那么上心了。一般而言,在评高级职称之前,大多数教师还是很“卷”的,他们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争取参加各级课题研究,让自己的论文获奖、让自己年度考核优秀、削尖脑袋也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两篇文章……。这样,他们在与其他教师竞争职称名额的时候才会因优势明显而脱颖而出。但是随着高级职称工资到手,好多教师都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甚至觉得自己“累了,也该歇歇了!”尽管现在中小学有了正高职称,尽管有的地方副高职称五六七挡工资每三年要重新“洗牌”,但是大多数还是失去了继续追求的动力,义无反顾地选择“躺平”,尤其是临近退休的那部分教师更是如此。再有就是有些地方实行学校定编定员定岗,学校高级职称早已人满为患,无论怎么努力,直到退休他们都与晋升岗位职称无缘,这让不少教师提前“躺平”!“悲莫大于心死。”这就是今天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放牛娃的故事。据说一名记者去深山里面采访碰到一个放牛娃,就和他攀谈起来。下面是记者和放牛娃的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放牛啊?

孩子:放牛为了挣钱啊!

记者:挣钱是为了什么呢?

孩子:娶媳妇呗。

记者:娶完媳妇呢?

孩子:生孩子呀!

记者:生孩子干嘛呀?

孩子:放牛啊。(露着灿烂的笑容)

深山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比较古老的原始状态,每天为简单而盲目的目标活着。挣钱,养家,一代一代地如此反复,无限循环,不断轮回。一些中小学教师的生命状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天差不多就是两点一线,天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手里拿着“那张旧船票”岂能登上今天信息、智能时代的豪华游轮!

在这个思想多元的世界,任何人都没有指责和干涉他人该怎样工作和生活的权利。社会劳动本就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你不是适应,自然会被社会淘汰和抛弃,但是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国家为保障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师直至今天仍然端着“铁饭碗”,教师准出机制尚不健全,更何况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没有统一标准,无法量化考核。不过,我觉得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问题——自己的工资从何而来。也许这个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公平,也许你正身处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但是那些选择将孩子送到你们学校就读的家长是没有过错的,他们的孩子是无辜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你的学校读书。这既是看得起你所在的学校,也是对你作为教师的一种尊重。如果一所学校连学生都没有,你作为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所以在我看来,家长是教师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纳税才让教师们有了工资。拿了人家钱,替人家办事,天经地义!作为大家的同行,我想发表一些自己看法,但愿对年轻教师有所启发和裨益。
基于上述目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教书生涯的写照,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为了学生?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青年》杂志曾经进行过一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广泛而深入的大讨论。中小学教师本就是凡夫俗子,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我们自己就没有必要把自己举得太高而下不来台。别人把教师吹捧得无比高尚,在教师这个名词前面加了N多修饰语,这恰恰证明教师地位还不够高,“有钱钱打发,无钱话打发”。我们也不必太在意!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教师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待遇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入职教师队伍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但凡是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但是教师不同,教师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涉及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我曾在很多场合讲,教师是一份关于良心的工作。我也反复强调教师在“成全学生的同时,也要成就自己。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农耕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迈入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中国的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区域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总之,我们从数量发展进入质量发展,现在正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然而,我们一些地方的基础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课堂与数十年前没有多大变化,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面临这样局面,教师唯一的选择是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1996)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一是学会求知 ( learning to know );二是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三是学会共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四是学会发展( learning to b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又增加提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的主张,并将其列为终身学习的第五大支柱。

可见,改变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必然。那么,今天的中小学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一是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就笔者调研的情况看,很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是知识和真理的化身,我讲什么学生就该听什么和做什么,很少思考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接受,是否快乐,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在一些课堂上,50多人的班,大概只有4-5人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其他沉默的大多数都在陪太子攻书;有的课堂学生上一步都没有搞懂,马上又进入了下一步,或者PPT晃一眼就进入了下一张。当例题讲完,做巩固练习时,学生根本动不了笔。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初中的数学课,教师只是提了一下“三线合一“,但是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三线合一”(因为这是以前学过的知识,老师以为学生掌握了或者他觉得学生应该掌握),大多数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则无从下手。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是双边活动。很多年前,教育界就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主线”。我认为,这一提法至今都不过时。但是知道并不等于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真的很难。
“教师为主导”“导”什么?导向、导学、导思、导练,尤其是要体现分层练,有针对性的练.....。“导”就是要发挥教师教练员的作用,引导、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总之,课堂全程都要体现“导”。如 “导” (导入)由现象入手导入课题,激发求知欲;“讲 ”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结 (议)” 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先由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讲评;“练”学生回答,互评,讲原因……。
“学生为主体”,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换言之,教师的劳动最终是要通过学生再次加工才能转为教师的劳动成果,而不能以教代学,以教代思,以教代练。但是一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不明白这个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即使明白,也难以更改,就像一个一直抽烟的人,尽管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不是照抽不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小学管理是最落后的管理》,其实今天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落后的,尽管今天我们的教室里都装上了非常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就像有些人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颜色,眼睛画成蓝眼圈,照样成不了外国人是一样的道理。教学设备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思想现代化。
“问题主轴”其实就是问题导向,用一个个问题(问题串)推动课堂的进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思维主攻”,即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好多课堂,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的赶进度,课堂上根本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没有经过学生思考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的教学都是无效教学。
“训练为主线“,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始终要贯穿“训练”,训练学生记忆理解所学知识;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阅读能力,比较能力等。
因此,教师思想改变,观念才能改变;观念改变,课堂的结构才能改变;课堂结构改变,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二是改变自己的站位格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人生的境界。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里,对社会了解相当有限,有的教师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社会。就像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总是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老师限于自己的职业权限和相关规定,真的拿这些学生没有办法,但是一出校门进入社会,社会并不像老师那么好说话。如果你跟一群比你更流氓的人耍流氓,人家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你摁在地上摩擦,让你没有半点脾气;如果你和整个社会硬刚,警察直接把你抓起来,要么拘留,要么判刑坐牢。总之,社会不会像老师待你那样心平气和,礼貌有加。
正是因为对社会缺乏了解,有的教师很容易“膨胀”,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感觉自己正义附体,俨然正义的代言人,什么都敢说,什么敢干,法治意识淡薄,甚至颠倒黑白,完全丧失了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操守;有的鼠目寸光,只能盯着眼前的这棵树,而看不见成片成片一望无际的森林。譬如,有的学校老师每年都要为绩效工资争论个没完没了,最后绩效工资尽管落袋为安,但是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的裂痕并没有因为绩效分配的结束而结束,反而成为下次绩效分配矛盾扩大化的开始。前不久山西一位语文教师将自己的语文备课资料发在网上,据说一夜之间就挣了500万,而且还受到《人民日报》表扬;最近无意刷到一位年轻的教师在网上教大家如何学习英语,同样赚得盆满钵满。教师与其看着自己碗里还不如更多盯着锅里。今天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把自己的课备好了,书教好了,作业设计好了,真的能够挣到钱,既教好了学生,又提高了自己,还贴补了家用,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升级,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刷屏占据了人们大把的时间,注意力或专注力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教师能够真正静下心读书的越来越少了。碎片化阅读或“快餐式”阅读并不能代替系统阅读。真正的阅读需要边阅读边思考。阅读真正的目的不在于你从书中了解什么或从阅读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阅读的目的在于改变我们的思维结构,建构我们最底层的思维模型,或将书中最底层的规律或原理转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能否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是由我们拥有多少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型决定的。好多学者理论道理一箩筐,牛皮吹得震天响,不能转化成生产力说得再多都是废话和笑话。

四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大多数教师教学(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命题考试等)往往都是从教材出发,从教师主观臆断出发,即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很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教学。

其实,我们可以从学生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预判学生学习的难点,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放慢课堂教学的节奏,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等待学生把这一步搞清楚以后再进行下一步。一开始我们可以慢一点,待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之后,再加快课堂的节奏,拓展课堂的容量。这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先由大人扶着走或靠着墙走,待他学会走路的时候就放手让他走。不要没有学会走,就直接让他跑,最后皮裂嘴歪,遍体鳞伤,还是学不会如何走路。“跑”其实很简单,只要“走”会了,“跑”自然水到渠成。因为“跑”不过是加快“走”的节奏和频率。

我曾在《首席医官》里读到一个故事:一个香港富商老来得子,可孩子五岁多了却仍然不会走路。遍访名医,竟然没人能够解决他孩子走路的问题。最后一个偶然机会遇到了《首席医官》里主人翁曾毅。经过他一番观察发现,富商的夫人是一个特别“讲究”的女人,大概是有洁癖吧。她不让孩子下地玩耍,认为地上脏,时刻都让“下人”将孩子抱着或背着。总是不让孩子下地,孩子连学走路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走路呢!同样,老师课堂上一味地讲,不给学生学的机会,怎么学得会呢!

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眼观察,尽量让学生动口用自己语言表达,尽量让学生动耳倾听,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记笔记和做练习,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天改一点也是一种进步!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改变、格局改变、思维改变、思路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