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助力高质量发展

 晴耕雨读96 2022-12-24 发布于重庆
正文总计9000余字,阅读时间为25分钟左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中国钢铁产业正发生深刻变化,并在产业布局上呈现一些新特点,北方的钢厂正逐步向南方地区转移,内陆钢厂逐渐向沿海转移。目前,中国钢铁仍存在“北钢南运”问题、城市钢厂影响城市发展问题、环境敏感区域钢铁企业问题、资源型钢厂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1-3]。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应对碳排放问题迫在眉睫[4-7]。优化产业布局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8-9]

为了持续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加快建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服务配套、环境友好、更具竞争力的现代钢铁工业体系,从持续引领世界钢铁发展的战略性考虑,有必要对目前钢铁产业布局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为此,本文简要分析钢铁产业布局的现状、产业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布局的着力点,为行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全球钢铁产业布局

1.1 世界钢铁布局主要特征

钢铁企业主要根据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在靠近消费市场、物流交通便利的地区进行布局。因此,世界钢铁布局特征可分为资源依托型(铁矿石、煤炭资源等丰富)、市场临近型(靠近消费者)以及沿海港口型(辐射广、物流成本低)3种主流类型[10]

(1)资源依托型。该类型布局主要适合于国土面积较大,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的国家。例如以上2种资源禀赋都十分优渥的俄罗斯,利用其国内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可以快捷高效地把原燃料产地、钢铁企业和消费市场连接起来。新利佩茨克钢铁集团、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谢韦尔钢铁公司等企业均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布局的内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该类企业还通过不断并购上游矿山开采企业来提高原燃料资源保障稳定性,维持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竞争力。

(2)市场临近型。该类型布局主要适合于国土面积大、能源资源分布均匀的国家,最典型的代表为美国。美国钢铁厂主要建在汽车等装备制造工业中心,从而形成以钢铁及相关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中心[11]。大西洋沿岸的北段和五大湖南岸地区是美国钢铁工业最集中的区域,其钢材产量约占美国钢材总产量的80%。美国钢铁公司(USS)是典型的临近市场布局的内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2021年粗钢产量为1663万吨,居全球钢企第24位。作为北美最大的综合性钢铁企业之一,USS有100多年的钢铁生产史,高峰时期占美国钢产量的65%。

(3)沿海港口型。该类型布局主要适合于港口条件好、资源外向型的国家,典型代表是日本和韩国。临海布局的钢铁联合企业代表有日本的新日铁住金、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和韩国的浦项制铁、现代制铁。该类企业一般具备超大型(容积大于4000m3)的高炉装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钢铁生产,其产品除供应本国外还大量出口。

1.2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

历史上的钢铁行业“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又称“三大五中十八小”)为中国钢铁布局奠定了基础,“三皇”和“五帝”分别代表当时开始建设的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和山西太原、四川重庆、北京石景山、安徽马鞍山、湖南湘潭五个有发展前途的中型钢铁厂;“十八罗汉”指通过调查,规划在十八个省、自治区建设的十八个小型钢铁厂。这一方案执行的结果,无论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上、还是从布局的合理展开上,都起了历史性的奠基作用。截至2020年,除广钢、杭钢和合钢(合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关停转型外,其余钢厂炼钢产量合计2.5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5%。“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又开始建设了攀钢、酒钢等西部钢铁企业;到改革开放前,依托资源的内陆钢铁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得到长期快速甚至野蛮发展。在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建设的同时,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迈入21世纪,京唐曹妃甸、鞍钢鲅鱼圈、宝钢湛江、山钢日照等大型沿海钢铁联合企业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钢铁产业沿海港口型布局日益展开。进入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等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使得中国钢铁产业布局正在悄悄发生着深刻变化。

目前,中国已建成5大沿海精品钢产业基地:

(1)鲅鱼圈基地。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拥有620万吨钢铁产能,同时,拥有600万吨钢铁产能的五矿营口中板公司也在营口鲅鱼圈区建设。

(2)曹妃甸基地。按照规划,今后唐山地区将有2000万吨左右的钢铁产能集中到这一区域,而随着首钢京唐公司一期的正常运行及二期工程陆续约2000万吨产能的实现,曹妃甸区域内将会聚集更多的优势钢铁产能。

(3)日照基地。根据山东省政府的计划,到2025年,以日照基地为代表的沿海地区钢铁产能比例将达到70%。全省内陆钢铁产能正加快向日照和临沂转移。

(4)防城港基地。柳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建设投产,加上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的主体冶炼设备技术改造工程建成之后,防城港的钢铁产能将在2000万吨以上。

(5)广东湛江基地。湛江钢铁是宝武建立起来的设计产能超1000万吨的钢铁生产基地,目前已建设投产3号5050m3高炉和350吨转炉。考虑到碳排放约束,最新方案是利用氢基竖炉系统替代原来规划的4号和5号高炉,规划产能规模仍将达2000万吨左右。以上5个沿海钢铁生产基地合计的钢铁产能将超过1亿吨,这对优化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生产布局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要处理“好不好”“高质量”等问题,首先要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布局成为了新时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但因历史原因,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北重南轻”、区域集中度较高、“北钢南运”问题依然严重。

(1)“北重南轻”问题。从钢铁产能布局上,中国北方钢铁企业生产力布局较多,体量较大,南方由于缺煤少矿,钢铁企业相对较少,体量较小。以江苏为界限,2019年粗钢产量前20家的钢铁企业,南方钢厂仅有中国宝武、柳钢、三钢、华菱、方大特钢5家企业,其余15家钢铁企业均位于江苏或江苏以北。为进一步分析钢铁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问题,定义了粗钢产量不平衡指数: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山西5省粗钢年产量为分子,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5省区粗钢年产量为分母。通过2010—2021年这12年数据分析,得到中国粗钢产量不平衡指数在4.65~5.90之间,平均值为5.19,12年间没有明显改善,“北重南轻”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从产量分配上看,2021年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5省的粗钢产量合计5.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比例高达54%;而同期广东等5省粗钢产量合计1.34亿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3%左右。

(2)区域集中度较高。中国钢铁行业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其中大气通道“2+26”(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城市钢铁产能总量大、重工业所占比例可观,钢铁、焦化产能占全国比例分别为30.8%、29.0%。唐山地区和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主战场”,唐山钢铁产能超亿吨、焦炭产能约5000万吨。晋冀鲁豫交界钢铁产能接近9000万吨、焦炭产能约8000万吨。而上述区域普遍存在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不足、污染形势严峻的问题。其中,钢铁产能位于前20位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全国均值高28%。因此,在当前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迫在眉睫,城市钢厂面临环保搬迁或就地转型、彻底退出等选择。

(3)“北钢南运”问题。目前钢铁产业的布局情况使得中国钢材的运出量和调入量十分巨大,物流量非常庞大,问题较为严重。以2021年为例,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山西5省钢材运出量占其平均产量的比例达62%,特别是河北和山西,该数值分别高达83%和69%。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5省粗钢的调入量占其平均产量的比例达72%。其中,广东、湖南和浙江的数值分别高达133%、108%、98%。

上述钢铁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主要由3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1)历史原因。“一五”末,国家提出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奠定了中国钢铁企业空间布局基础。

(2)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原因。本地钢铁企业一般很难“出县、出市、出省”,存在同城搬迁、画地为牢的布局现象。

(3)资源属性原因。之前钢厂多围绕当地矿山建设而成,多年来的发展形成市场化聚集效应,产业基础好,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特点明显。以河北唐山为例,唐山市具有良好的钢铁产业基础,庞大的产业工人数量,丰富的铁矿、煤炭资源,毗邻渤海,有发展钢铁产业的先天优势,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钢铁第一大市。

地区产能优化

针对目前钢铁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应科学优化产业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的历史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行业和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整体退出或转型发展、同城环保搬迁、同地区迁移和跨区域转移等多种方案[12-14]

3.1 整体退出或转型发展

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国广钢、杭钢、济钢、合钢等位于省会城市的钢厂选择整体退出或转型发展。

广钢。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广钢彻底关停原有钢铁主业,最终成功踏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适应广州城市发展战略需要,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率先通过了《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白鹤洞生产基地尽快关停,实施转型发展。2013年9月底,广钢集团在广州市的钢铁生产厂已经全部关停。广钢集团逐步从生产企业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钢铁深加工业、工业气体业、有色金属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多业态企业。

杭钢。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城市环境,成立于1957年的杭钢于2015年12月22日将位于杭州半山的钢铁基地生产线“熄火”,全线关停,建厂58年来累计产钢6265万吨。2014年5月,杭州市要求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于2017年前完成搬迁工作。资产重组后,杭钢股份成为资本平台和产业平台,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由27%提升至75%。在做强做优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杭钢出资成立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山基地也被注入新的文化元素,通过引进创业团队和企业打造产城融合的创新基地。

济钢。济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1批地方骨干钢铁公司,创建于1958年。2017年6月,济钢主产区钢铁产线提前半年安全停产。59年间累计产钢1.55亿吨,实现利税361亿元。济钢钢铁产能指标转移至山钢日照精品钢铁基地,本部将培育形成环保材料、现代物流、高新园区运营等转型发展支柱产业。

合钢。合钢自1958年开始建厂,2006年改制重组后成立马合公司。2015年12月底,马合公司顺利完成了3座高炉、2座转炉和棒材生产线、高线生产线等关停工作,在去产能的同时,还谋划了连续镀锌线、城市矿产、钢铁物流园等多个转型项目。

3.2 同城环保搬迁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城市建成区或附近的钢厂,该类钢厂基本都是历史形成的。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钢厂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已经实施了部分城市钢厂搬迁工作。部分城市钢厂包括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济钢等实施搬迁改造或转型退出;大部分城市钢厂则通过绿色环保改造,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环保问题,城市钢厂一般必须满足全部排气设施超低排放标准,全部物料、原料、产品物流由铁路运输,企业内所有料场料堆密闭。在日趋严格的环保形势下,位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钢厂进行环保搬迁也将成为产能压减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河北省“十三五”期间明确要大力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到沿海港口和资源丰富的区域或退城进园,削减炼钢产能521万吨、炼铁产能457万吨。2022年,唐山市政府发布的《唐山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推动国堂钢铁和天柱钢铁等退城搬迁项目建设。

3.3 同地区迁移

钢铁产能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意舍弃,但是同城搬迁又存在资源浪费,无法解决环保和物流的问题,故山东、江苏、河北等沿海省份纷纷将现有全省产能由省里转移至沿海地区。以山东为例,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通过打造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推进济南、淄博、聊城、滨州等大气通道城市和内陆非基地城市钢铁产能向沿海布局、向优势企业集聚。其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沿海钢铁产能规模在5800万吨左右,比例为70%以上。江苏省在2019年5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提升空间布局水平,大力推进沿海钢铁示范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钢铁行业沿江、沿海钢铁冶炼产能比从7:3优化为5:5,减少沿江和环太湖周边钢铁产能,缓解生态环保压力,特别是中天钢铁集团南通基地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钢铁行业沿江沿海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3.4 跨区域转

移除将部分钢铁企业转型外,北方钢铁企业将目光转向市场容量大、环境容量高、物流条件好的南方地区,如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2019年以来,随着各省(区、市)“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的完成,新增产能置换项目中涉及跨省份的产能转移项目比往年有所增加,以修复区域间供需不平衡问题,主要承接地为川渝、福建等区域。中国的重工业在北方起步,但由于自身自然禀赋、区位物流、经济发展状况、地区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国南北区域供需错配的产业格局越发凸显。随着产能置换的实施,从北部到南部的产能转移是大势所趋。

2018年7月,河北省印发《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方案(2018—2020)》,为河北省钢铁产业调整立下目标:到2020年底全省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支持位于省会的敬业集团部分钢铁产能向省外转移。廊坊、张家口、石家庄3市通过省外转移和减量置换,压减退出钢铁产能。2019年5月唐山市发布《大气污染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措施清单》,通过整合搬迁一批、迁出转移一批、关停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等“四个一批”,确保全市钢铁产能到2020年压减到1亿吨左右,钢铁企业减少到30家以内,目前已有3家钢铁企业初步确定迁出唐山市,将钢铁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市,唐山市对此予以支持,积极协助迁入地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钢铁企业顺利迁出唐山市。2022年,唐山市政府又明确提出向国际先进钢铁企业学习,加快提升绿色、低碳、智能水平,进一步完善壮大产业链,从而将唐山钢铁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精品钢铁产业基地。邯郸市鼓励钢铁企业向域外搬迁,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大幅减少数量,继续压减钢铁产能。2018年6月,天津市公布了《天津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着力破解“钢铁围城”问题,制定实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规划方案,支持天丰钢铁、江天重工和轧三钢铁等钢铁集团的全面域外转移,全市行政区域内钢铁企业数量由7家减少至4家,产能严格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

4 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中国钢铁产能转移步伐一直较为缓慢,近年来有加速南下的趋势,但仍没有凸显应有的效益,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1)需协调相关方利益。城市钢厂迁往本市郊区的通常不存在财税利益的转移问题,即使存在也发生在地方政府不同层级之间,容易自行协调。而企业跨地区迁移,则必然存在原所在地政府与迁入地政府的财税利益转移问题,这往往成为阻碍企业联合重组乃至日常经营的障碍。另外,节能减排效益今后将成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而钢厂迁移涉及有关节能减排指标的再分配,妥善处理也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涉及重组问题,还将牵连重组企业间的利益问题,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

(2)产能指标难获取,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较难满足。目前中国跨省产能项目较少,主要是由于原产能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产能迁出意愿弱,甚至存在阻碍产能迁出的行为。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项目取得合法钢铁产能并按减量要求置换是产能承接的大前提。此外,项目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需协调获取,以钢铁产能约1000万吨为例,按电炉短流程工艺每年生产1000万吨产品测算,能源消耗总量为300万吨标准煤(300kg/t钢),TSP(颗粒物)、SO2(二氧化硫)和NOx(氮氧化物)的总量分别为1400t(0.14kg/t(钢))、400t(0.04kg/t(钢))和1300t(0.13kg/t(钢))。若1000万吨全部采用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则需560万吨标准煤,TSP、SO2和NOx排放量分别约为3000t、4000t、6000t,若所需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单纯靠承接地完成,则基本无法保障。

(3)企业筹措资金困难。钢铁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装备和环保设施等投资巨大,按照最新要求的投资强度,按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核算,吨钢投资3000元以上,1000万吨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0亿元,因此企业在实施搬迁过程中很难筹措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产业转移。

(4)职工安置存在很大困难。钢厂搬迁过程中将大幅带动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生产高效化的提升,对人员需求的数量和层次会发生较大变化。新旧产能平衡中,涉及干部、职工培训上岗或其他安置,必然牵扯到安置富余人员和引进人才等。从实践来看,企业搬迁、产能布局优化过程中职工安置存在很大困难,且效果难达预期。

5 几个关系

钢铁生产力布局将对中国钢铁工业的供给侧产生区域影响,并将使流程结构、区域环境容量产生一定变化。此外,通过更新生产力布局,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将优势产能、绿色产能集中到优势企业,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布局与流程结构、布局与区域容量、布局与兼并重组的关系。

5.1 布局与流程结构的关系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钢铁产量位居全球顶尖地位,其生产方式主要以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为主[15-16]。由于中国能源紧张、废钢资源短缺,电炉炼钢短流程工艺发展进度明显滞后于转炉炼钢长流程工艺。中国电炉钢比例长期低于10%,2017—2018年,中国全面出清“地条钢”,电炉钢比例连续上升,于2018年达到11%左右,而2021年中国电炉钢比例为10.7%,未见显著提高。中国电炉钢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与铁矿石为原料进行冶炼的长流程相比,以废钢为主的电炉短流程更加适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钢铁产业在布局过程中,建议积极引导环境容量、废钢保障、市场需求、产能相对不足的地方,鼓励发展短流程电炉钢工艺。鼓励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转化。改善流程结构;在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等产业政策中加大对短流程电炉钢工艺的扶持力度,争取到“十四五”末将电炉钢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提升至20%以上。此外,建议在沿海沿江港口等物流便利、主要以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进口矿为主的大型钢铁基地,仍布局大型高炉(3000m3以上),配套大型转炉(200t以上)为宜。通过上述工作,在推动中国钢铁生产力布局优化平衡的过程中,可实现中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的调整优化。

5.2 布局与区域容量的关系

正确处理区域容量、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大气通道“2+26”部分城市钢铁企业由于位于主城区或建成区内,空气质量持续排名倒数,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压力较大,纷纷规划企业进行环保搬迁或通过短流程改造,压减铁前工序所带来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依靠沿海的海运便利和良好扩散条件,将内陆钢厂搬迁至沿海将是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大多数选择。

2019年,防城港市和日照市人均粗钢产量为10.26t和7.11t,低于唐山市的人均粗钢产量17.25t;两市的年度粗钢产量与本市总面积的比分别为0.16和0.39,远低于唐山市的1.02。但考虑到两市未来布局的产能会进一步扩大,而唐山市钢铁企业逐步外迁,因此上述两个指标将会接近、达到或超过唐山市水平。

环境容量、环境准入、环境治理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全程监控,防范环境风险。在钢铁行业生产力布局过程中,环境部门特别是海洋部门要关注沿海钢厂的布局选址,着重关注其对区域海洋环境和区域海洋生物的影响,要采用多种措施,提前预防,将其对区域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破坏和影响降到最低,以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5.3 布局与兼并重组的关系

产业集中度是代表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指标。从产业集中度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上游的铁矿石行业和下游的用工行业。2010年天津市整合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4家国有钢铁企业,成立渤海钢铁集团,2010年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达到48.79%。2011年,河钢集团推进渐进式重组,河北钢铁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下含河北敬业、新金、裕华等民营企业,河钢产量从5286万吨提升至7113.45万吨,当年中国CR10达到最高的49.07%。2011年之后产业集中度一路下跌,到2015年CR10仅为34.18%,2016年随着中国宝武成立后CR10止跌回升,2017年CR10回升至36.9%,但2018年又回落至35.3%。随着中国宝武重组马钢集团、重钢、新钢,以及鞍钢和本钢重组等,2021年CR10回升至41.5%。2010—2021年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2010—2021年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

钢铁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不一致导致的“北钢南运”问题,在此次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如何加快推进北方钢铁企业将一部分产能搬迁至南方消费中心,将优势绿色产能集中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与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重组,对当前产业优化布局至关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2021年,中国宝武集团实现粗钢产量1.1995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除产量外,中国宝武营业收入9858亿元,利润总额602亿元,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收益。中国宝武的“弯弓搭箭”式布局基本完成,实现了对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钢铁产能整合,此举有利于区域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参考该模式,中国北方钢铁企业、特钢类企业、不锈钢类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地域、规模等要素进行整合重组,通过区域布局优化,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结 论

(1)对钢铁行业的生产力布局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将对以后的行业健康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新的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建议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兼并重组,打破地方壁垒,实现全国“一盘棋”,加大“北钢南运”步伐,努力将粗钢产量不平衡指数控制在4以下。

(2)在钢铁行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环保、土地、需求、运输等多个方面,科学规划和引导钢铁产业布局,避免因区域过度集中而引发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3)钢铁产能转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基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需求变化。钢铁行业要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 参考文献: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