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权帝制”何以走向“共和立宪”

 王德君 2022-12-24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马楠 日期:2022-02-08

■马楠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当天,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宣读《清帝逊位诏书》。

逊位诏书中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自此,清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完结,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

在上海开启南北议和

以相对较小的代价从帝制过渡到共和政体,是多方势力较量的结果。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纵使袁世凯被授予最高军权,其部下冯国璋也在此前指挥北洋军攻下了汉阳,但山西、陕西、湖南、江西、云南纷纷宣布“独立”。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独立”,给了清王朝又一次决定性打击。

清廷的财政状况亦极为窘迫。辛亥革命爆发后,西方列强确定“金融中立”方针,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拒绝向清廷付款。到1912年1月,清廷财政已届崩溃,大局无可挽回。

对南方革命军而言,虽然海外华侨商民咸表同情,自愿“募集饷金寄赠”,但革命阵营的财政也面临困难。沿海各埠的洋税务司以“担保中国债务”为名,直接扣留海关税收。同时,孙中山提出与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举行秘密会晤的要求,遭到后者断然拒绝。诺克斯还指示美国驻伦敦的金融机构,不得向孙中山提供贷款。

所谓中立的西方列强,对革命的态度实质上是中立之下的打压。为了各自的在华利益,他们选择支持袁世凯,期望由他来稳定局势,逼迫革命党作出让步、妥协。

此外,南方革命派中也有不少人觉得,只要推翻满人统治,革命目的便已达到。拥袁当总统可以加速推翻清廷,避免列强干涉。

1911年12月,全国停战15天。南北双方把会谈地点设在上海。12月18日,以伍廷芳、唐绍仪分别为代表的南北和谈正式开始。当听到通过召开临时国会来决定未来政体的方案时,英国驻华公使判断:和谈方案最终会倒向共和。对此,《大公报》的报道予以进一步证实:袁世凯“颇愿承认共和,惟须于皇室有特别之优遇,若直截废弃皇室则仍难允认云”。

12月28日,隆裕太后颁发懿旨:“今日君主立宪、共和立宪二者以何为宜,自应召集临时国会,付之公决。”这是清廷作出的重大退让,皇权帝制开始走向倒计时。此后,谈判转入第二阶段,即共和的实施方案与清室的优待条件。

《清室优待条件》出笼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尽管孙中山一再表示,如袁世凯使清廷退位,即以总统相让,但袁世凯坚持要求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一起取消,由自己在天津或北京设临时统一政府。

孙中山担忧袁世凯不会斩断与清廷的关联,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强调,南京临时政府即为全国统一的共和政府,袁世凯应当南下就职。

在这一问题上,西方列强站在袁世凯一边。反观南京临时政府,既未得到西方列强的正式承认,也无统一各省实权,甚至同属革命阵营的苏、浙、湘、鄂各省也有反对声音。伍廷芳甚至直言:“若清帝退位,全国有统一之共和政府,则我辈目的已达。总统如何选举,国务总长如何委任,似皆容易商量。”

最终,袁世凯处心积虑地借清帝逊位、让权,以斩断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统连接目的达成。1月28日,段祺瑞等47名北洋将领联名通电主张共和。翌日,反对退位的宗社党领袖良弼被炸身亡。2月12日,《清室优待条件》出笼,清帝下诏退位并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南京方面也兑现承诺,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并非光荣革命式妥协限权

以清帝逊位的形式和平解决南北战事,结束帝制,走向共和,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连同2000多年的皇权帝制一起走下历史舞台,创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当时的世界具有标志性意义。

对内部而言,《清帝逊位诏书》和《清室优待条件》更为国家疆域巩固与大一统提供了法理依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伍廷芳后来谈及《清室优待条件》时说:“满蒙王公所注目者,不仅在本族之位置,尤在清帝辞位后待遇之厚薄。果使清帝辞位,得蒙优待,则皆以为清帝且如此,满蒙诸族,更无可虑。”

然而,南北议和以及南方革命阵营的妥协,无处不体现西方列强的干预与控制,折射出彼时的半殖民性质。这种妥协并非一种类似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那样能够产生限权意识,进而导向和平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而更多是清末民初内外各方势力的平衡。袁世凯成为辛亥革命果实的收割者,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列强“协调”的产物。

对于袁世凯的弄权,孙中山预判准确,却苦于内部共识不足,难以展开有力的应对与遏制。而南北和谈双方猜疑、顾忌的种子,亦逐渐成为民初政治乱局的导火索。

清帝逊位不到4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尽管这两场闹剧很快收场,却造成国家机器进一步碎片化。西方列强遂各自扶植在华代理人,加剧了近代中国的军阀割据局面。

回望110年前的这段历史,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要实现中国的自强与发展,不能不排除外来的阻碍与内部的纷争。只有科学地组织、团结、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走向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主、真正的共和。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