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恕,是通往世间永恒之爱的唯一道路。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为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01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自己“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而成全别人的喜欢,叫做“忠”,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不喜欢,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就是“恕”。 孔子对“恕”的解读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是孔子修身智慧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更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应该关注他人的存在,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好,但后来发生了矛盾。 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辱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 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 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 如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别人。 ![]() 02 时代在发展,认知在进化。 对古代先贤信条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 答案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能施加于别人身上。因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身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一致的。 除此之外,“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代都是有失偏颇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一种人“不欲”的,或许恰恰是另一种人所“欲”的。 “己所不欲,施对于人”或者“己所不欲,施与欲之人”才是符合当代和谐共处精神的。 比如把自己认为喜欢的礼物送给朋友;把自己认为好的建议报告给领导;把自己认为好听的话讲给家人听;把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育要求孩子等等。 这些“己所欲”,往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为朋友不一定真正喜欢、领导不一定真心同意、家人不一定真正开心、孩子不一定真正信服。 不是他们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自己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这叫爱不得法。 “己所不欲,施对于人”。 所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 任何道理,哪怕是真理,都是相对的。 ![]() 03 2000多年前的孔子强调:“忠恕之道”。 现代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莫里说:“与生活讲和”。 在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一书中,学生请教老师:“人生最困难的是什么?” 莫里回答:“与生活讲和。” 讲和就是彼此和解、原谅,讲和就是“忠恕之道”,讲和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这一点上说,孔子与莫里,中国与西方是一脉相通的。 记得有句俗语:别人给你馒头,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拳头,一定要忘记。 1963年,曼德拉因反对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而被关押在一座荒岛上,长达27年。 当时看管他的三名白人狱警不顾他的年事已高和体弱多病,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肉体上虐待和精神上的折磨。 1991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 正当人们想象曼德拉会对那三个白人狱警进行报复的时候,曼德拉的一个举动让全世界都震惊不已。 在总统就职庆典上,曼德拉在介绍完来自世界各地尊贵的来宾后说:“今天更让我高兴的是来自狱方的三名客人也来到了现场,他一一介绍后,缓缓站起身来,向三名白人狱警鞠躬致谢。 这一举动,不但让所有来宾肃然起敬,而且让全世界都震惊不己。 是什么融化了曼德拉心中仇恨的坚冰,化干戈为玉帛? ![]() 04 “恕”由“仁义”演变为原谅、宽恕,如“恕罪”、“饶恕”。 恕,《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就是原谅自己,原谅他人,原谅社会; 恕,就是心胸宽广,不记,不究,宽恕待人; 恕,是“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恕,是通往世间永恒之爱的唯一道路。 如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写在了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上,这说明中华传统美德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他人也会为我们着想;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宽恕”会让人类更加和平,安宁;会让人们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会让这个世界充满仁爱,充满阳光,充满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