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往往都是缘自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彻底而拖延下来的。
自然界或外界的声音,经过外耳的收集,穿过外耳道,振动鼓膜,联动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再推动一个嵌在前庭窗里的镫骨,推动内耳里面的液体,就像水力发电机的作用一样,将声音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再经过神经到达听觉司令部,形成声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因为急性期炎症病变,或者中耳炎反复发作,耳朵内边繁殖细菌生长,表现为反复感染化脓,可以侵蚀破坏中耳的听小骨链以及其它结构,甚至还能影响到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官。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感染,可以影响内耳,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还能影响到前庭功能,也就是眩晕,甚至破坏到一定程度,导致面神经发炎,出现嘴歪眼斜的面瘫症状。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是完整的,鼓室内本来是空气,现在是非化脓性液体、胶冻状液体、甚至是粘连的组织,导致鼓膜内陷甚至粘连,影响中耳的正常传音结构的功率、效率都发生了变化。
1、游泳
二个途径可能造成中耳炎,一个就是外耳道,一个就是鼻子咽鼓管。
(1)游泳或者是洗澡洗头的时候耳道内进水没有及时的采取处理,时间长了耳道长期处于湿润状态,皮肤会处于水肿状态,特别是耳道比较狭窄,积水时间久、水肿时间长的,再加上不当的掏耳造成损伤,引起外耳道炎,继之引起中耳炎。
(2)含有细菌的水经过鼻腔、咽鼓管进入鼓室,像不速之客一样,打破局部这个一个洁净环境的平衡,从病因学上来讲,就是最常见的咽鼓管鼓室型中耳炎。
2、掏耳朵
医生是不主张不当、频繁清理外耳道的。
(1)首先要正确看待耵聍,耵聍腺其实是背负骂名,这里也要给它正名,它有滋润、清洁、润滑和保护人耳道皮肤的作用,可以抗菌作用,维持酸性环境,阻挡水、昆虫和灰尘等外来物质等。
(2)其次软骨段的皮肤里含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有些朋友的耳道特别细,迂曲的角度也格外大,更容易有外耳道炎等疾病。因为软骨、骨段皮肤很薄,特别对于外耳道比较狭窄、曲度比较大的朋友,本来就通风不好,容易潮湿、糜烂;再加上不恰当的掏耳,就更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加重糜烂、潮湿渗水,继之引起鼓膜发炎和中耳炎。
3、擤鼻涕方法不对
耳朵和鼻子是相通的,如果捏鼻子时不小心将两个鼻孔同时压住用力擤,可能会造成咽鼓管开放,鼻涕反向涌进中耳腔,引发耳闷、听力下降的情况,甚至引发中耳炎。所以,急性期,不主张过度用力,比较合理或是科学的方法,就是按压闭塞一侧鼻腔,适度用力擤出鼻涕,然后交替另侧进行。
4、邻近器官炎症感染、全身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耳鼻咽喉互相交通,腔道相通、组织相连!上呼吸道直面外界各种病毒,比如:鼻咽部存在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易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还有就是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糖尿病等,特别是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咽鼓管发育完善中,防御调节功能不强,患急性中耳炎时较易演变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