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1年内蒙古女教师花一半工资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回赠一套房<div></div><div>Ta途说</div>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12-24 发布于北京

2007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一家饭店包间里,人头攒动,推杯换盏,四十多位中年男女时不时碰杯交谈,气氛十分融洽。

他们之所以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给老师张秀荣庆祝60大寿,每个学生手里都提着价值不菲的礼物,唯独陈志德两手空空

有人忍不住打趣道:“你小子如今混的风生水起的,怎么连张老师的礼物都没准备?快说,是不是憋着大招呢?”没想到还真猜中了。

话音刚落,只见陈志德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亮晶晶的钥匙,径直走向上首位置对着老师张秀荣说道:“张老师,我托人在县城给您买了一套精装房,这是钥匙,您随时可以住进去。”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份大礼竟然是张秀荣在26年前用一双棉鞋换来的,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陈志德付出这么高的代价作为回报呢?一切还要从张秀荣前往武川县第一小学任教开始说起。

得遇良师

1978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张秀荣决定回自己母校——内蒙古武川县第一小学就职,那里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甚至连学生都没几个。

任职之前,张秀荣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拎着一个破旧不堪的箱子就匆匆出发了,一路坐着老牛拉的平板车颠簸着抵达母校

走进学校大门的一瞬间,张秀荣的眼眶就湿润了,整个学校看上去还没师范学院的操场面积大,孩子们脸上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应该是被煤油灯熏出的印记。

这似乎和张秀荣印象中的母校相差不大,但正因如此才让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武川县经济条件不好,这一点张秀荣心里比谁都清楚,周围绝大多数村子都是贫困户为主,能勉强度日已经算不错了,更别提把自家孩子送来念书。

武川县第一小学分为初中部和小学部,在当地小有名气,曾经有许多全国各地的老师来支教,最后都因为条件过于简陋等原因匆匆离去。

看着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张秀荣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不能被这一方天地永远拘束在这里,为此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张秀荣被学校领导安排担任初二三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这就意味着她不仅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成绩,还需要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所有学生中,张秀荣最喜欢的就是陈志德,无论课堂上讲到哪一种类型的题目,他总能第一时间给出解题思路,每次数学考试都是第一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学生,眼神中却透出自卑和迷茫,张秀荣观察到陈志德每天上学都是穿着破旧的棉衣,一个人缩在角落里,除了回答问题外基本不说话

尽管陈志德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总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但他眼神中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却深深的击中了张秀荣的内心

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望,对比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或许不够聪明,甚至资质很差,这也使得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有机会获得下一场人生比赛的入场券。

一想到这里,张秀荣就会感觉心情无比沉重,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她开始想办法为孩子们免费补课

初中部每天下午六点半放学,下课铃声一响,张秀荣会准时出现在初二三班的讲台上,耐心的解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张秀荣给学生们补课,一贯奉行的都是自愿免费的原则,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回顾,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明显提升,但在诸多学生中唯独少了陈志德的身影

以往每次数学课结束,陈志德总会缠着张秀荣解答问题,如今遇到免费的补课却看不到他的踪影,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寒门贵子

为了彻底弄清楚陈志德身上的重重谜题和疑云,张秀荣决定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家庭地址做一次家访,顺便和陈志德父母好好聊聊。

花名册上显示,陈志德住在武川县平安镇尹家沟村距离武川县第一小学有5公里远,可想而知他每天走路上学有多么艰难。

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细碎的石子和飞扬的尘土,张秀荣乘坐着老乡拉的板车来到尹家沟村,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却仍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陈志德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破旧阴暗的土屋里四处透风,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居然足足住了一家八口人。

满墙红艳艳的奖状和又黑又小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交谈中张秀荣得知,原来陈志德在家里排行老二,除了一个外出打工的哥哥外,下面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妹妹。

岁月在这间老屋身上留下点点斑驳的痕迹,却也把陈志德真实的家境暴露无遗,这两年庄稼收成一直不好,加上陈志德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的确无法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好在陈志德十分争气,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每次写完作业后都会抢着干活,减轻父母的压力,即便如此,对于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来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就在师生两人沉默的时候,陈志德父亲粗哑着嗓子说道:“张老师,你来了正好,我家志德马上就要去城里打工了,以后就不去上学了。”言语中满是愧疚。

听到这话,张秀荣忍不住蹙起了眉头,她刚要追问,抬头却看到陈志德父亲脸上深深浅浅的几道皱纹,黝黑朴实的面庞,以及眼里似有若无的泪光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尤其是对于这些家境贫困的学生们来讲,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旁人多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这一点不止张秀荣心里清楚,就连刚上初中的陈志德也深有体会。

为了能够让父母送自己去读书,陈志德主动承担家里大部分的农活,放牛喂猪、割草开荒,他样样精通,学习成绩更是十分出色。

满墙的奖状不仅是对陈志德的肯定和荣誉,也同样承载着他迫切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愿望,但现实却让他满腔热血和设想化为泡影。

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字“穷”,张秀荣特别心疼这个懂事又聪明的孩子,她极力劝告陈志德父亲,语重心长的说道:“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只有一次,您苦了大半辈子,难道就忍心让下一代走自己的老路吗?

这句话如同一道光一般照耀在陈志德身上,也彻底敲醒了他,一旦辍学打工的话,确实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这样的话恐怕这辈子也难以走出大山。

陈志德父亲被张秀荣真诚的态度所打动,最终决定让儿子继续上学,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听到父子俩的保证,张秀荣脸上这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接连变故

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后,陈志德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一定要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陈志德的目标是考入武川县重点高中,为此他不分昼夜的刷题练习,还会趁着课间休息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题思路,减轻班主任张秀荣的负担,一言一行中充满对老师的感激。

命运从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经过初三一整年的刻苦学习,陈志德如愿以偿的考入武川重点高中那一年,张秀荣所在的班级数学成绩也是全县最好的

高中的生活比想象中枯燥乏味多了,即便如此,陈志德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时刻牢记张秀荣老师对自己的叮嘱: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做人生的掌舵人。

然而就在陈志德一门心思朝着大学梦努力拼搏的时候,噩耗却再度传来

高二的时候,陈志德的母亲因病去世了,母子俩甚至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就这样阴阳两隔,少年单薄瘦弱的身躯抑制不住的颤抖

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那母亲就像是那根线一样,母爱本身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厚重而无言的力量,眼下母亲不在人世了,陈志德又该何去何从呢?

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陈志德并不是最难熬的,只是让他顿时觉得从前的坚守似乎毫无意义,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早已负债累累,如今还有继续求学的必要吗?

如果不是张秀荣得知消息后急匆匆赶来,恐怕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很难以更好的姿态应对命运带给他的又一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秀荣称得上是陈志德的贵人

只是没想到,刚刚走出丧母之痛的陈志德再度被阴影笼罩,高三那年他的父亲瘫痪在床无人照顾,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让他再也招架不住

没有跟老师同学打招呼,陈志德连夜收拾行李跑回家里,打算辍学打工贴补家用,又是张秀荣第一时间赶来耐心安慰劝说,这才让他重返校园。

为了让陈志德放心,张秀荣拍着胸脯保证道:“老师一定会帮你照顾好家里人,这一点你可以放心,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孩子你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每到节假日,张秀荣都会蹬着自行车去陈志德家里给他四个妹妹辅导功课,哪怕自己工资不高,也会留出一部分给陈志德父亲当医药费,师生之间的情谊越发深厚。

1981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陈志德以全县第二的分数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当他把录取通知书递到张秀荣手里的时候,师生二人忍不住抱头痛哭。

在张秀荣的众多学生中,像陈志德这样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并不多,或许在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这个辛勤教书育人的园丁总算领悟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

但命运带给陈志德的考验并没有因此停止,在他大一那年家里传来消息,他的父亲没抗住病痛的折磨,在那间破旧的老屋里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

当陈志德匆忙买票赶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张秀荣早已替他打理好一切,失去双亲的痛苦让他备受打击,但老师一封封书信的鼓励和安慰,也让少年原本贫瘠的内心平添不少温暖

武川县当时的气温在零下五度,陈志德脚上却穿着一双破旧不堪的单鞋,大拇指头冻的又红又肿,一双手皮肤粗糙无比,有的地方还往外渗血,可想而知他大学生活过的多么艰难。

这一幕让张秀荣的心情难过到了极点,她内心很清楚如果现在追问的话,肯定会让陈志德抹不开面子,倒不如等他回学校了再做打算。

长春那样冰天雪地的环境,冬天如果没有棉鞋保暖的话,肯定要冻坏身子的,在陈志德处理好父亲身后事打算返校的时候,张秀荣偷偷在他的书包里塞了二十块钱和一封信。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要知道,张秀荣身为武川县优秀教师,每个月不过才有38块钱的薪水,但她却毫不犹豫的拿出一半工资给学生买棉鞋,足以证明她已经把关爱学生刻在了骨子里。

不出所料,陈志德看到信后立刻就要把钱寄回来,但张秀荣在信里写道:这20块钱一定要收下,拿去买一双棉鞋过冬,不然以后别来看我

陈志德花5块钱买了一双棉乌拉,把剩余的钱给老师寄了回去,棉乌拉是老东北特有的一双鞋,一般是用人参和貂皮以及灵芝制造而成的,特别保暖。

时光荏苒,转眼间陈志德已经博士毕业,并且顺利进入大庆油田研究院工作,和妻子孩子定居在黑龙江,逢年过节总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来看望老师。

如今的陈志德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棉鞋都买不起的穷小子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张秀荣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几次三番提出要接老师去长春居住,但却都被婉言拒绝了。

陈志德自知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报答张秀荣这么多年来的帮助和扶持,于是只能想方设法补贴老师。

从同学口中得知,张秀荣和老伴如今还住在没有暖气的老房子里,陈志德思前想后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想要送恩师一套宽敞明亮又温暖的新房子。

2007年,恰逢张秀荣六十大寿,陈志德知道机会来了,他找人帮自己物色了一套七十平米,整套设施齐全的精装修房,只要老师愿意,随时可以拎包入住。

张秀荣自然不肯接受这份贵重的生日礼物,可陈志德却坚持道:“张老师,我的好妈妈,当年您花一半工资给我买棉鞋,如今也该我报答恩情了,这套房子您如果不收下,以后就别认我这个儿子。”

陈志德前半生经历了太多磨难和坎坷,幸好伴随他一路走来的是恩师张秀荣,她一次次将这个可怜的学生从泥潭中拽出来,又一次次引导着学生们走向更好的人生。

张秀荣的行为恰恰说明,身为人民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那么简单,更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为他们树立榜样,她完美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给更多像陈志德这样的人们带来无限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