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张清代经典名方,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能化解中风、半身不遂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2-12-24 发布于河北

人为什么会中风?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的根源,在于脑血管病变。可是,在此之前,祖国传统医学为了搞清事实真相,可真真费了不少力气。

其中,我们要重点说的,就是清代医家王清任。

王清任,生于1768年,卒于1831年,早年习武,20岁的时候从医。他最喜欢仔细观察人体结构。

有一段时间,王清任治疗中风的效果很不好。用他的话说,就是“辗转踌躇,几至束手”。

文章图片2

为什么呢?因为他严格按照前人对中风的认识来治疗。

这些前人的认识,包括以风论治,以火论治,以痰论治,等等等等,虽然都有道理,但应用的时候却总有“投药枉效”的时候。所以,王清任一度懊恼、沮丧。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不是古人说得不对?是不是需要我重新创立一种治疗理念呢”?

王清任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想到了,就必须要做,而且一做到底。

后来,王清任就根据《灵枢》里面的相关论述,提出了气虚血淤所致中风的理念。

什么是气虚血瘀所致中风呢?

很简单:患者由于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行,脉络肌肉因此失养,于是就形成了偏枯、中风之状。

这个时候,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流口水、小便频甚至小便不禁,舌暗淡,舌苔白而脉缓。

要说这王清任,也是真够大胆的。要知道,这气虚血瘀所致中风,是前人从来没有考虑和论述过的。

与之相近,顶多是“气滞血瘀”。

所以,王清任其实是在颠覆前人的认知。他坚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能让中风而半身不遂的人重新恢复。

但令人高兴的是,王清任赢了。他根据这个理论所创立的著名方剂补阳还五汤,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中风有太好的治疗作用。王清任一世之英名,因它而辉耀千古。

什么是补阳还五汤呢?大家随便翻开一本中医学著作,都会见到它的身影。组方很简单——

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仅此而已。水煎服。临证常随症加减。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为什么叫做补阳还五汤。在王清任看来,人的元气本来有十分,中风患者身体里少了五分,所以就生病了。

如今,咱们用药把另外五分阳气还上,所以就叫做补阳还五汤。

它是怎么“补阳还五汤”的呢?这里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黄芪。

黄芪是中医里面补气的排头兵。说到补气,医家十有八九会想到它。它归肺、脾经。而且,这里的黄芪用得特别重。为什么?

因为王清任认准了一个道理——中风者,多气虚而不能行血于脉管。

所以化解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补气。

但是,只补气还不够,我们也得捎带着活血化瘀。

这样才能把阻痹的经络重新濡养、打开。

所以,在黄芪的基础上,原方配了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和红花这些活血化瘀之品。

最后,配上一个地龙,通经活络,配合黄芪令元气周行全身。如此一来,疾病可以得到治疗。

王清任创制此方,十分得意,写进了倾注其一生心血而成的《医林改错》。

后世也证明,这方子确实好用。

后世医家发现,不但是缺血性别脑中风,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冠心病、血管性痴呆、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高脂血症、腰椎管狭窄、椎动脉型颈椎病、耳鸣、雷诺氏病等等等,只要症属气虚血瘀的,一般都可以用它来加减治疗。

以至于这补阳还五汤,被写进了中医学的教科书,作为经典向后学传授了。

当然,它也并非万能。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流口水、小便频甚至小便不禁,舌暗淡,舌苔白而脉缓的人,才能用。

如果一个中风患者,脸红脖子粗、喘粗气、痰鸣不已,那是万万不能用的。

好了。王清任和他的补阳还五汤的故事,就说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