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4 | 阅:  转:  |  分享 
  
树 和 天 空特朗斯特罗姆走近作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
6日),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19
54年,发表《17首诗》。 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
生者》。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
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
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了解背景树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从他的第一首《序曲》
到他全集里的最后一首诗,都在说树。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北欧诗人如此迷恋树这个意象呢?我在译完他诗歌时不禁问自己。我想到了菩提树
,让释迦牟尼悟道的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达到超凡脱俗
的境界,也就是特朗斯特罗姆在第一首第一句里所说的:“醒,是梦中往外跳伞。”而那颗雨中打转,汲取生命,感受生活的树,似乎也在走向顿悟
,为了“在晴朗的夜空静静地闪现,等待雪花的绽开”,等待涅盘或超度。诗人在树身上看到了人的命运或者他看到了一种善的力量:珍惜土地,哪
怕它贫瘠,也坚守,一种忘我的谦卑的基督的精神,佛陀的慈悲和忍辱。看到让人醒悟的菩提树其实也就是给人知识的伊甸园的苹果树,神灵的显现
。一棵树,如果你不伤害它,它可以活几千年。树站着,喑哑,但充满神性。于是诗纷纷从她那里涌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节选自:李笠:新译本《特
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译者序 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树 和 天 空特朗斯特罗姆 李笠译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
走过我们的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lí。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的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
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捕捉意象 局部探究1.第一节诗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树怎样的情况?意象:树 雨 我们 果园里的黑
鹂树的情况:空中下雨,倾洒,灰色中 树有急事 走动 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 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简言之:下雨时,
树忙着汲取生命。2.第二节诗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树怎样的情况?意象:雨 树 晴朗的夜晚 我们 雪花(将来)树的情况:
雨停树停 在晴朗的夜晚 挺拔 静 闪 等雪花空中绽开的瞬息简言之:树挺拔闪现 静静等待雪花空中绽开的瞬息 融会
贯通 深入探究1.两节诗中,天空下树与我们这两个意象主体有何异同?由此可看出树这一生命主体什么特点?异同。同,都在天空下雨中,都
等待瞬息。异,树匆忙走动,急于汲取雨中生命,我们没显示出急于汲取雨中生命,没有挺拔静闪。树特点:树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
觉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虽都有等待,但是树匆匆“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挺拔地静闪”,人却没有。“我们”很
大程度上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
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2.从树与天空的关系可以看出树有何特点?融会贯通 深入探究可以看出树融
会着宇宙间谐和与默契的情怀与品质。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
生命”,而那“果园里的黑鹂”,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
才有了它们更为“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间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
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严寒尤有傲霜枝”,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承续前文,它
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如果可以,它也会是人类对生命暂歇的期许。宇宙自有它的动静,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
远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就像一个农人在辛苦的劳作中也会偶尔抬起头来,欣赏那飘着白云、飞着鸟
群的天空,于是知道自己的辛勤并不惘然与孤独。而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
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
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融会贯通 深入探究3.瞻前顾后,你认为两节诗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
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
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这是只有在“行到水穷处”之后,才会拥有的
“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境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
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么?融会贯通 深入探究由“树”这一形象,我们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树与天空”,充满
了隐喻。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除了事实的触发,恐怕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
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
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但是为现实所拘郁和蒙蔽的人类,却在漫
长的文明进程中越来越遗忘了这种启示。他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所以诗人要为树提供一个天空——一个既是用来伸展同时也是用来抚慰的天空。在那里,正散布着有关生命的全部隐喻。比如对未知的渴望,比如对神秘的保留与欣赏,比如行路中的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