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南墙根下晒太阳说开去

 奎林说 2022-12-25 发布于甘肃


思绪乱飞

这几日的阳光,因了时宜,温暖透彻。举目四望,尽管没有老家西北的天气那么辽远通透,江南泛蓝的天也透露出一丝诗意的悠远来。北风透过裤管,天气已交九,站在背风的阳光下,暖意袭来,许久无从体会的晒太阳让人心生恍惚。老家的冬日里,太阳多,雪花少,那时候老老少少在暖和的时候,都会走出家门,聚集在晒太阳最舒服的地方,聊天抽旱烟。
管控放松后,人们迎来一波冲击。街上人少车少,万达茂步行街上偶尔走过去几个人,红火的是外卖骑手,倒是不时出没在街头巷脚。夜晚的步行街霓虹灯闪闪,门店的招牌五颜六色,一眼望去,恍然来到了贝克街,也难怪,这条步行街的定位就是国际街,街上建了一些欧洲元素的小建筑。夜晚、灯光、冷清、冷风,怎么都会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
最近网上信息泛滥,这个了那个了,炒得纷纷扰扰,一个个文章都显得自己多么了解行情多么伟光正,撕逼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小老百姓在无措的徘徊中前行。要我说,顺其自然就好,一切都是命。
说到命。要说说这两天读的两本书。余华的《文城》和格非的《相遇》。《文城》是长篇小说,故事写得非常动人,一口气读完,令人唏嘘,余华真会写故事,虽然是小说,但一定有来源。《相遇》出版较早,是格非的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短小精悍,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好看。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必看书。
小说涉及的因素很多,故事好才是真的好。莫言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莫言的很多故事来自于长辈、村上的老人,他说小时候他听了很多很多各种五花八门的故事。我真羡慕他。
我的爷爷辈父辈,都忙于生计忙于糊口,没有机会习得很多的口述故事,好像我们村上也很少有讲故事好的老人。小口那边肯定多一些,可是那都是别人了。我几乎所有的故事来源都来自于淘来的各种书,《故事会》、《民间故事》是很重要的两种。我成长的过程中,身边会“讲古经”的人太少了。文化活动,那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干的事。
爷爷可以说是忙碌一辈子,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就去世了,据说是被倒下的房子砸死的。爷爷兄弟两个,他是弟弟,他还有个哥哥需要去照顾,他哥我叫大爷,大爷的媳妇是爷爷苦来的钱给娶的媳妇、盖的房子。
爷爷很少有闲暇时间。我记得有段时间爷爷下午会在家里,他有个小收音机,用来听听节目。有一次中午,我看见爷爷坐在房檐下,太阳从午后照过来,屋檐在地上齐刷刷割了一个影子出来,阴暗交错的地方,划了好几个印子。爷爷给我说:太阳影子到这个杠杠的时候,收音机里会播《杨家将》,影子到这个杠杠的时候,会放唱戏的。
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从来没等到影子到某一个杠杠处,野外的生活更吸引我。树园子、山沟子、土梁子,扯开了欢就玩去了。当然爷爷有这样的机会也不多,我老看见他背着个背斗就走出了家门,永远在忙碌。
童年时候听来的、读来的,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我在故事的积累上,是缺失的。最近找了些民间故事来看看,尤其是想找找老家那一代的,希望能有人整理过这样的书。
抗阳在家,看书和整理是最好的时机。转头就忘,很多人都经历过。能想起来的时候,就赶紧记下吧。
絮絮叨叨的,不喜就路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