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长津湖》┃跨过鸭绿江(05)

 戈未央 2022-12-25 发布于山东

前言:车辚辚,马萧萧,将士出征胆气豪,路风吹更兼雪,犹记长津剑与刀。一名志愿军烈士后人,历经19载的艰难创作,为您讲述超出了人类想象力长津湖战役真相。】

1950年6月25日,注定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

这一天的凌晨5时,瓢泼大雨的朝鲜半岛中部,突然炮声雷鸣,枪声四起。

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在苏制T—34坦克的掩护下,顷刻间打过了分裂朝鲜半岛的三八线,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了。

这一天的清晨,42军驻守的中国齐齐哈尔,却出奇地闷热。

习惯早期的军长吴瑞林,一大早叫上军作战处长侯显堂,两人去了军部附近的龙沙公园。

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有边疆或天然牧场的意思。自清康熙三十八年起,别称奎城的齐齐哈尔,成了黑龙江的省城。

随后,慢慢有了著名的奎城八景。而龙沙公园的西园消夏,便是奎城八景之首。

 (西园消夏)

塞上无名胜,仓西独旷幽;拓园分草卉,积土起岑楼。

吟诵出《西园消夏》的叫魏毓兰,又号木叶山人。

魏毓兰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清末廪生,后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著名的东京弘文学院。

当时,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条约,规定侵占东北的俄军分三期撤走。可沙俄不但违约,反而提出了七项无理要求,这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回国后的魏毓兰,本想加入拒俄义勇队北伐,但由于清政府压制拒俄运动,只好进入山东省立师范学校继续读书。翌年,魏毓兰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回老家黄县创办了私立黄滨公学。

1909年,抗俄烈士蒋大同(1883-1910),亲笔邀请魏毓兰任其创办的《长春日报》主笔。投身报业的魏毓兰,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抵抗外强侵略,在报界和读者中享有“东省言论界先进巨子”的名声。

1912年,魏毓兰来到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办报。因齐齐哈尔西北有木叶山,便以木叶山人自称,直到1949年病逝。

魏毓兰不仅是闻名东北的报人诗人,也是一位方志大家,其主编的《黑龙江通志》,是中华民国和日本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军政要人必读的文史资料。

作为42军的作战处长,侯显堂最先读了《黑龙江通志》。

看了山东同乡魏毓兰主笔的地理、历史、土物、风俗,以及军警法学之科与垦矿渔林之业后,又第一时间将其推荐给了军长吴瑞林。

时年三十五岁的吴瑞林,原名吴尚德,四川巴中人,三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带领兄妹四人艰难度日。十岁那一年,吴瑞林去砖瓦厂下苦力,十三岁成了中共四川省委地下交通员,直接领导他的不是地下党的“姨妈”,就是地下党的“姑妈”。

1932年冬天,一位“姑妈”突然找到了吴瑞林,通知他只身到川陕交界处迎接红四方面军入川。并仔细交待他,晚上走白天停,早上走中午停,绕大道走小路,不见到红军首长,绝不能亮明自己的身份。

几天后,吴瑞林在大巴山缺口处的通江边的烟溪场,遇见了红军的先头部队。可部队怀疑他是国民党派来的探子,于是将他捆起来,连夜辗转了几个地方送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将他与捉到的地主恶霸关在了一起。

第二天一早,吴瑞林得知这里有红军首长,于是一边敲门一边大闹,说自己不是奸细,是党组织派来迎接红军的。

不一会儿,吴瑞林见到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详细汇报了巴中地方党组织和敌人兵力部署后,又被送回了红12师。

吴瑞林引导红12师,出其不意地拿下了通江县城,而红军对他的怀疑仍未解除,于是又叫吴瑞林带路去攻打巴中中心县城。

机智灵活的吴瑞林看好地形后,手持一根藤绳引领红军渡过了嘉陵江,用猛然的袭击拿下了巴中县城。

红军攻克巴中的第四天,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和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接见了吴瑞林。

当得知吴瑞林还是一名共青团员时,陈昌浩问:“为什么没有转为党员啊?”

吴瑞林说:“组织上还没有批准我嘛。”

陈昌浩认真地说:“从你在烟溪场迎接红军的那一天起,你就是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了!”

说完,当场交待张琴秋,给吴瑞林办理了如党和加入红军的手续,并安排他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

抗战爆发后,吴瑞林自延安延中央党校毕业后来到了山东,先后担任中共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山东军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指挥部队西破津浦路,北袭胶济铁线,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其右腿就是这时期与日军作战受伤致残,从而落得了“吴瘸子”的外号。

1937年加入八路军的侯显堂,自山东抗战时就一直跟随吴瑞林。抗战胜利后又马不停蹄奔赴东北,辽沈战役曾创造了一人俘敌数百的战绩。

平津战役中,作为侦察处长的侯显堂,带领军侦察队绕到傅作义指挥所后,与124师370团前后夹击,歼灭敌人一个坦克团,从而抢占了西苑机场,彻底封住了敌指挥人员的逃路。

北京和平解放,一是靠谈,二是靠打,而42军第一个打到了北京城下,和自己的军长吴瑞林一样,侯显堂无疑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长达十二年的战斗磨炼,侯显堂与军长吴瑞林有了十分的默契,但这一大清早来龙沙公园散步,他却不知个所以然。

            (齐齐哈尔老城)

当时的齐齐哈尔,虽说是黑龙江的省会,但其实不过是一座外城土墙、内城灰砖的边塞古城,唯一亮丽的是自城西而过的嫩江。

嫩江古称诺尼江,西园消夏,东墅及春,荸江钓舸,芦港归帆,沙中丘壑,泊上沧桑,孤亭野色,古塔成阴等奎城八景,几乎都建在了嫩江的东岸。

龙沙公园中的望江楼是八景中最高的地方,登高远眺,古城和嫩江的风光尽收眼底。

吴瑞林和侯显堂登上望江楼时,嫩江岸边响起了出操部队的口号声,一辆火车也自满洲里方向呼啸而来。

这条连接中苏的铁路原叫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东铁路改称中国长春铁路,开始了中苏共管时期。

就在这一年的2月14日,远赴苏联访问的毛泽东,经过与斯大林两个多月的艰苦谈判,以中苏友好新条约的方式拿回了中国长春铁路,以及旅顺口及大连的一切权利,但在1952年末移交前,仍由中苏双方按期轮值管理。

还在当年的3月,刚来齐齐哈尔不久的吴瑞林发现,每当苏方轮值铁路时,发自苏联境内的货车不仅遮盖严实,而且一律不经停齐齐哈尔,打电话问东北军区首长,这才知道拉运的是直达朝鲜的军火武器。

尔后,那遮盖十分严实的火车不见了,这更引起了吴瑞林的注意。

原来,苏联的军火武器已经改道海参崴港,再经海运转道去了北朝鲜。

侯显堂若有所思之际,吴瑞林突然冒出了一段古诗: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侯显堂知道,军长读的是李白的《塞下曲》,龙沙公园也是因此而得名。不远处为纪念抗俄民族英雄寿山将军而修建的寿山祠,其大门两侧就悬挂着“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的竖联。

侯显堂也明白军长吟诵这首古诗含义,将军一旦发出号令,战士门就要征战边疆,而那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敌营的雪霜拂过了剑锋。

而此时,第1野战军早已和平解放了新疆,第4野战军刚解放了海南岛,第2野战军也在朝将和平谈判的西藏进军。新中国该打的仗,应该说都已经打完了,一旦第3野战军解放了台湾,中国从此再也不会有战争了。

正是因为已经无仗可打了,42军才致电中央军委,不与老百姓争口粮,主动申请来北大荒屯田戍边。

吴瑞林问侯显堂:“你知道苏联方向的火车去哪了吗?”

没等侯显堂应声,吴瑞林说道:“全都绕道去了北朝鲜。”

侯显堂这才明白,军长一大早来龙沙公园,不是看什么风景,也不只是背诵《塞下曲》,而是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讲。

突然,吴瑞林的警卫员蹭蹭地跑了过来,请他们马上回军部,情报处长孙照普有紧急情况报告。

侯显堂心想,这个异常炎热的早晨能有什么紧急情况,即便是有的话,孙照普为什么不亲自来当面报告军长。

而吴瑞林听后,却有一丝看不出来的紧张。然后拄着木拐杖与侯显堂下山,登上了等在公园大门口的吉普车,朝不远处的军部疾驶而去。

            (齐齐哈尔望江亭)

42军军部设在当年日本人留下的一栋欧式建筑里,五米高的钢筋水泥主体结构,还附带了两间偏房。此时,孙照普正在偏房的电讯组核对着抄译好的电文。

孙照普又名孙德普,山东博山人,年方三十岁,解放战争时任42军侦察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升任军侦察处长。除了侦察分队,他还直接领导着一个侦听电讯组。

早在1945年秋天,吴瑞林率领部队自山东进入东北安东时,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是朝鲜人民军和苏联红军,三八线以南则是韩军和美军。

同时,鸭绿江两岸还有大量没有投降的日军和汉奸部队。一时间,中苏朝韩美的情报人员遍布安东的大街小巷。

鉴于安东的复杂形势,吴瑞林立即选拔了几名通晓俄语、英语、朝鲜语和日语的高学历官兵,专门收听国外电台的时局新闻,再翻译过来经吴瑞林阅示后,以《电讯报》的形式发到营级以上单位。

吴瑞林将电讯组看做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即便是到了北大荒,许多部门大量缩编去了生产部队,但电讯组却没减一人,依旧24小时值班侦听。

这既是源自吴瑞林多年的战争直觉,也是自孝感北上途中与朱德、高岗的当面谈话。

还是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远在湖北孝感的吴瑞林,接到了第4野战军的电令,命令他马上去武汉,林彪司令员急等着见他。

原来,还在访问苏联回国途中的毛泽东,接到总参谋部转来的电报后,马上批准了42军去东北垦荒戍边的请求。

吴瑞林返回孝感后,立即带领军指人员乘军用专列先行北上。

当天傍晚,专列被中央军委的人紧急叫停在丰台车站。来人小声告诉吴瑞林,说朱德总司令要亲自与他谈话。

丰台车站是北京的南大门。平津战役时,42军的指挥所就设在附近一个叫药王山村子的破庙里。吴瑞林指挥部队先是进攻后又打防御,提前五十多个小时截断了平津、平汉、平绥铁路,并牢牢占领了西山机场。

平津战役胜利后,自西柏坡赴京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特地在42军涿县驻地住了一晚,这令吴瑞林和全军将士激动不已。

吴瑞林与朱德是四川同乡,自新中国成立前夕匆匆一面之后,这是第二次见面。

在丰台一处安静的房子里,朱德一字一句地交待吴瑞林:“42军去北大荒屯田垦荒,这个很好!但绝不能忘记手中的枪!我军既是战斗队,也是生产队和宣传队,只要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存在,战斗队的任务依然是长远的。”

临别时,朱德又叮嘱吴瑞林:“到了东北,一切听高岗的安排。”

吴瑞林连夜乘专列北上,第二天中午到达沈阳,在皇姑北陵大街的东北军区司令部,见到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和参谋长段苏权等人。

段苏权走到地图前,详细介绍了早已拟定好了的42军垦荒计划:42军军部和直属队驻齐齐哈尔,126师驻嫩江,125师驻北安、孙吴至小兴安岭,124师驻海伦、绥化、罗北、拜泉,124师部可与125师同在北安。

位于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南有金、复、海、盖,北有海、绥、罗、拜,自古就是北大荒的产量区,日寇时期曾有大量的拓荒团开垦拓荒,日寇投降后虽然土地已经荒芜,但仍有继续开荒的基础与条件。

而带着黑边宽框眼镜的高岗,似乎更关心东北的边防。

高岗直截了当地告诉吴瑞林,说东北是革命的老区,是新中国的大后方,现在的东北有九个省,人口四千万,土地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但从黑龙江经鸭绿江到旅大(今旅顺和大连),四千六百多公里的边防线,却没有一支主力野战部队,42军回来就成了东北军区唯一的主力部队了。

四千六百多公里的东北边防线,此前竟没有一支主力野战部队,这让吴瑞林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最后,高岗加重了语气说:“中央军委决定42军回东北,就是要你们既要参加生产建设,又要巩固东北的边防!”

吴瑞林当即表态说,42军开荒搞生产的同时,绝不会忘记手中的枪,将时刻保持战备警惕,坚决巩固东北的边防。

话是这样说,而眼下42军主要任务是屯田垦荒,要时刻保持战备警惕,必须有及时和超前的情报信息,吴瑞林不禁想起了军侦察处的电讯组。

会后,高岗又单独留下吴瑞林谈话。

此时的高岗,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兼任中共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以及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其了解和掌握的南北分立的朝鲜半岛的政治、军事情况,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层相比,可以说只多不少。

这更让吴瑞林下定了决心,原电讯组的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继续北上齐齐哈尔后,吴瑞林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电讯组立即恢复二十四小时侦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