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二马仔 2022-12-25 发布于北京

如果可以穿越,四阿哥胤禛回来,找到自己当年的王府并不难。他可能会惊讶,雍和宫旁这些院落,得了什么“驻颜术”,居然300多年过后还有当年的风采。

今天的雍和宫不再是全国首寺,而是群众的文化客厅。雍和宫大街就是通向这座客厅的文化长廊。顺着大街由南向北走,人们能感受到两旁房屋外观在改变,从民国到明清,历史在这里浓缩为一段街道。走过这条街后,仿佛上了一节沉浸式的历史课。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的建筑师们是这节历史课的编制者之一。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是东城区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首期示范项目。这里与北京中轴线相伴,是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首都风貌的一扇重要窗口。老师傅们手把手带着徒弟,从2018年5月到2019年9月,用了500多个日夜,拼接起一段段历史基因,打磨出慢街素院,集纳起儒风禅韵,塑造出贤居雅巷,布置好了一座令人眼前一亮的文旅客厅。

雍和宫大街“病”了

北京旧城别称“八臂哪吒城”,南面正阳门是头,北面安定门是一只脚。崇雍大街南接天坛,北抵地坛,是相伴中轴线的一条重要城市次轴,贯穿老城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可谓是一条“天地之街”。雍和宫大街位于崇雍大街北段,像是“八臂哪吒”的一条腿。

这条“腿”病了。改造提升前,首开房地集团所属房修一公司项目经理赵斌走在这条街上就是这种感觉。“屋顶都是广告牌匾,杂乱无章。外立面经过一次次'贴皮’装修,很不美观。还有很多小二层、外接违建,根本看不出建筑原来什么模样了。”

人病了要打针吃药,一条700年的老街病了,怎么办?承接修缮任务的首开古建修缮团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几十年来,以古建修缮为特色的首开房修一公司先后承担了中南海怀仁堂、天安门、颐和园佛香阁排云殿景区、恭王府、北大红楼、北海团城、故宫武英殿及角楼等众多国宝级单位的修缮任务,然而这一次显然和以往有些不同。

接手雍和宫大街修缮项目时,赵斌已入行十年。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009年进入首开房修一公司后,参与了很多重要古建修缮工程,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学习深造。白天跟着老师傅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晚上拿着古建修缮规范条文和专业书籍阅读,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赵斌觉得自己慢慢入门了。

虽然有了十年的积累,但站在雍和宫大街街头,望着两旁杂乱的违建、参差不齐的小门脸和五花八门的店铺招牌,赵斌还是有点发懵。“以前修缮的基本都是单体建筑,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整条街。”赵斌发现这条大街上很多房屋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的逐一制定修缮方案。如果以前的工程是养护一盆花的话,现在就要照顾好一整座花园了。还要让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展现出最真最美的一面,实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在首开房修一公司雍和宫大街修缮项目团队中,有着20多年古建修缮经验的李庆树是技术负责人之一。据其介绍,整个雍和宫大街提升工程全长约1130米,分两步完成。2018年5月,一期工程启动,从北二环到国子监路口,全长约470米。这一步主要是对建筑风貌整治与提升,整体设计风格以传统四合院居住风貌为主,比较统一,街道外立面青砖叠砌,恢复红窗灰墙京韵,再现“慢街素院”。到了二期,强调要把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貌的丰富性展现出来,而每个院落的风格情况都不一致。

李庆树说,古建修缮工程与新建工程相比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前期制定好的方案,在入场施工后还会出现很多变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缮修缮,扒开了看’。”雍和宫大街修缮项目需要拆除违建达108处。有35处105间危房要落架大修。还有6处24间房屋要挑顶大修,需要修缮门楼及拱券门也达到35个。2019年4月,二期工程施工进场了,参与各方才发现,违建拆除后,原始建筑的样貌超出想象。

一房一策逐一问诊

历史上,雍和宫最早为雍正皇帝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也是乾隆皇帝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王府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后来升格为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而雍和宫大街的形成还要向前追溯,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太庙后,西邻国子监,构成左庙右学规制。明朝这里属崇教坊,称集贤街。这样,雍和宫大街的年纪就有700多岁了。

雍和宫大街北侧最初便以居住为主,向南与东四北大街相连,东四北大街是繁华商业街,建筑也逐渐向商铺过渡。大街从北向南,建筑从古朴四合院民居向中式铺面房、民国风建筑、民国风商铺过渡。

违建全拆了之后,大家发现,两侧的平房基本是普通民居,不少都翻建过,有保护价值的不多。初版施工图与实际出入很大,怎么办?李庆树说,这时首开古建修缮团队丰富的施工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设计师团队和施工团队一道,挨个建筑研究,根据不同的问题,协调多方现场办公,深化设计,不断地修改、细化施工图,一房一策,层层推进修缮。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雍和宫大街62号,这处院落给赵斌留下深刻印象。拆违后,露出了拱券门窗,包括两扇窗户、半扇门,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这样的建筑,风貌如何保护?讨论后决定依据现有半扇门的样式,把整座门全部恢复。这样的活儿,只有技艺高超的瓦工师傅才能完成。施工团队里有一位叫刘清泉的瓦工,是一位有经验的师傅,他找来老砖,根据原有半扇拱券工艺做法,手工砍磨精心制作,将拱券门修补完整了。再根据修缮好的门窗,推断出其它门窗的样式,最终把62号的门窗全部恢复了出来。

在62号落架施工时,还发现了老城砖。工人按保护性拆除要求,手工把这些砖挖掘清理妥善保存。赵斌分析,雍和宫背靠北二环,这些城砖很可能是当年拆除城墙时,居民捡回家盖房子用的。这些老城砖清洗以后,被用到62号的台明位置,那是房屋台基上最显眼的地方,行人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到墙根上方像腰线一样的一排老砖,略显残损斑驳,厚重的历史感自然流出。

雍和宫大街101号在62号斜对面,隔街相望,这处院子也给施工团队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落架以后才发现,原始地基竟然是梯形的!要把梯形变成长方形,要么增加面积,要么减少面积。增加不符合政策,减少损害居民利益。怎么办?赵斌和团队一合计,想出的办法是在保持房本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对北侧墙做填充,这样既保证房子是见方见正,又没有减少面积。改造前,101号屋顶前坡后平,从风貌的角度考虑,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两坡勾连搭。但施工时发现,这个房子平顶的进深太长,要起脊跨度太大,做不了勾连搭。根据经验,做成了盝台顶,既解决了风貌,也有可操作性。

133号和135号,两个门牌挨着,三间房子连在一起。133号是一间公房,135号两间是私房。经鉴定,135号是危房,需要落架维修。但公房的南墙借用了私有危房的北墙,公房南墙的位置只有梁和柱,如果私有危房落架的话,公房就少了一面墙!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私有危房不全拆,留一面墙,但这老墙安全存在风险。如果给公房再砌一堵南墙,就会使房屋的使用面积减少,居民肯定不乐意。经过结构鉴定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街道项目工作组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先给公房南墙位置的柱基做加固,砌一面临时墙,等私有危房施工结束,再拆掉临时墙,尊重历史,两家继续共用一堵墙。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几百年历史沉淀在这100多间房子上,无数次的修缮让它们最初的妆容早已隐藏在泥瓦和灰尘之下。此次整治提升过程中,首开房修一公司的施工团队像在拆盲盒,不知道除却违建之后的房屋会呈现怎样的结构,修缮方案该如何调整,只能凭着经验“见招拆招”。好在万变不离其宗,传统建筑形式的工艺手法是不变的。

沟通别怕费嘴皮子

李燕群也是施工团队的技术负责人之一,20多年的建筑行业从业经验告诉他,雍和宫大街修缮的难点除了因房施策,完整保留各个时期历史风貌外,还要做好与居民的沟通。“这条街上的房子修完了还要住人,不能光顾美观,还要考虑实用。”李燕群说,修缮100多间房就要和100多个房主去沟通,怕费嘴皮子这活儿绝对干不成。

住户以老年人居多,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解放前什么样,50年代都有什么,他们对这些老房子很有感情,诉求也多,聊起来滔滔不绝,为修缮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可要满足这些诉求,施工也相应增加了难度。要照顾老住户的情感和利益,更要最大限度恢复历史风貌,这条“中和之路”得摸索着走。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就拿门窗来说,雍和宫大街上的门窗式样不能天马行空,但强制规定不许用什么样的门窗也不近人情。为了让居民有参与感,且能保证整体基调,项目组制作了一份“门窗菜单”。按中式、民国等风格设计了多种样式,再辅以不同颜色搭配,足足做出48款门窗供居民挑选。

这些门窗主要为传统的支摘窗。门窗上的棂条图案采用龟背锦、灯笼锦、套方、万字格等古建传统图案,色泽也为红、黑、棕、绿的传统色调搭配,颜色和图案按规制组合后,居民和商户可以依据整体风格选择。项目部耐心入户调查,听取住户意见,选择其满意的套餐,然后记录在案。虽然工作进展较慢,但终究能够让住户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样式,从根本上也杜绝了返工浪费现象。最终的整体效果远看好像风格一致,近看则各有千秋,和而不同,规避了千篇一律的毛病,同时也更加真实的呈现出老城的胡同风貌。

窗户尺寸原本设计为一样大小,但施工中发现有些房屋狭长,进深较大,采光存在问题,于是又根据实际情况对窗户大小进行了调整。还有居民反映,木门窗不如断桥铝保温,可从风貌上看,又必须使用木窗体现古朴韵味。项目组集思广益,便在部分居住型四合院上应用了内侧为断桥铝节能门窗,外侧为木质门窗的双层结构,兼顾了实用与美观。

这次修缮让年轻的赵斌体味到,街区改造施工与其他工程施工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可以说事事关乎民生,施工过程中与住户的和谐相处就是一门学问。有的住户每天都会来“验收”成果,有的还会研究施工图纸,甚至对工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毕竟作为工程的使用者,他们的评价和满意度也是检验修缮成果的一把尺子。施工中常常要做群众工作,和住户进行沟通。针对他们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帮他们去实现一些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改善。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方家胡同是雍和宫大街沿线一条知名胡同,过去由于胡同口常被车辆占据、风貌较差,丰富的历史信息不易被行人察觉。项目组通过挖掘历史资料,发现清代造币厂宝泉局旧址曾在此处,便设计了一处“宝泉匠心”景观节点。通过地面特殊的铺装设计,体现宝泉局造币及方家胡同的机械制造历史。另外通过研究老照片,意外发现胡同口的房屋曾经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在与商户反复沟通后,结合现状的建筑使用功能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如今,走出方家胡同东口,会看到身旁是一座充满民国风的小院,脚下则是金属不锈钢板铺装的时间轴,记录着这条胡同的过往。海京铁工厂,1929年;北平第一机器厂,1945年;第六机械所,1948年……走在这样的路面上,会让人感觉时光的足迹也在一路向前。居住环境风貌由杂乱变得有序,而且充满了文化味道,让居民和商户很是惬意,对修缮工作更加支持配合。

匠人心血粘结历史基因

相比一系列国宝级文物古建修缮,雍和宫大街修缮工程表面看算不上“大制作”,更像是一部情感细腻的“市井生活剧”。项目团队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蕴藏着一个个历史片段的房屋门窗拼接起来。施工中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砌筑“风貌保护样板墙”,直观展现出“干摆”“丝缝”“淌白”等传统工艺。整个工程旧材料利用率达80%以上,还有不少老砖要到外地采购。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雍和宫大街修缮完工后,无论是住在这里的居民和商户,还是走过这里的行人旅客,都觉得有那种感觉了,那是北京老城应有的感觉。每一块砖瓦,每一道墙,都洋溢着那种历史味道。

那种历史感的营造离不开匠人精神的传承。李燕群记得自己学徒的时候,师父让磨一块砖,磨成什么样师父不说,就让你一块一块去磨,磨完了就被师父顺手扔了,直到磨出像样的、能用的为止。李燕群觉得那时磨得不止是砖,更是自己的性子,是手艺,是功夫。传统工艺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老师傅们就是要把那种手艺,那种理念,那种执着,那种精神,和着血汗,磨进后辈的记忆里。传统建筑这行,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干这一行要是偷奸耍滑,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手艺。”

二期修缮工程的攻坚阶段,正是北京最热的七八月份,老百姓开着空调坐在屋里不敢动。工人们得顶着太阳,在烤箱一样的施工围挡里忙着“雕梁画栋”“磨砖对缝”,李庆树认为,传统匠人的一种重要品质就是吃苦耐劳。“怕吃苦干不了建筑。”作为项目管理者,他一天要在1000多米的大街上走几个来回,每个施工的院落都要照顾到了。浑身汗如雨下,走不动了,坐在地上就是一个水印。

雍和宫大街修缮工程一期完工后,传统四合院组成的历史街区,与“儒风禅韵”的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地面上铺着各处拆下来的老砖,走在上面,让人感到柔软、舒适。这种历史氛围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晚上到这里散步遛弯的居民多了,平时还有不少来拍婚纱照的新人。李庆树看到这些会备感欣慰,他觉得市民对雍和宫大街修缮工程的认可是对建筑师们的最好褒奖。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 他们拼接起雍和宫大街历史基因

如今,雍和宫大街修缮完工已近三年。赵斌偶尔会带着女儿来这里散步,他会指着一处“蛮子门”,讲述工人们是怎样像拼积木一样,使用老砖老瓦复原这座门楼。他也会指着一座古朴的店面,告诉孩子,怎样带着工人,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附着在上面的违建一点点拆除。听到这些故事,望着这条从古装电视剧里“穿越”出来的大街,小姑娘会瞪大眼睛喊:“爸爸真棒!”这种感觉让赵斌心里美极了。

李燕群也经常会回到雍和宫大街,他会特别留意过往行人对这条街的评价。“最怕听到有人说,这活儿干得不对。”李燕群说,这些年古建修缮项目做得越多,越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因此不求别人夸赞修得有多好,就怕有的地方做得不到位,让传统工艺的传承在自己手上出了问题。“对一个古建从业者来说,传承是最大的责任,不能让那么好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走样啊!”

【首开修缮小档案】

项目名称:雍和宫大街

年龄:700年+

修缮范围:拆除工程、建筑风貌提升、危房修缮、示范院落提升、景观工程、交通工程等

【建筑故事】

五朝故都北京,到处都散落着旧都遗迹,在北二环东北角内侧的雍和宫大街,就并列着三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西面那组,覆盖着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黄色琉璃瓦,基高殿大、规制整齐,那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祭祀孔夫子的场所孔庙。东面那组灰瓦红墙、格局严谨,则为元、明、清三朝京师“八大寺院”之一的柏林寺。在两者之间,坐落着另一组与之风格迥异、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在一片土灰基色之中,格外凸显其辉煌庄严的皇家气势,这里就是清代朝廷首寺——雍和宫。明朝这条街属崇教坊,称集贤街,清朝属镶黄旗。后因雍和宫在此,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雍和宫大街。

【守护者说】

首开房地集团所属房修一公司雍和宫大街项目负责人赵斌

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属于大型修缮工程,涉及专业广泛、工种繁多、古建样式繁多、历史跨度大等诸多挑战,且时间紧任务重。能在如此复杂的施工环境中按时竣工,通过修葺古迹,传承古法修缮工艺,还原雍和宫这条老街的传统风貌,让老住户们感受儿时欢乐,让市民感受老北京城的气息,是首开古建修缮团队所有参施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企精神的一种传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歧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