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顺乎世界之潮流(省级公开课)12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5 | 阅:  转:  |  分享 
  
基于情感 情理交融——《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教学设计与解读温州十五中 王少莲一、教学设计依据属于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的教学内容,这一
专题着重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
的。”——陈旭麓我们能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我们能领悟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我们能感受到思想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
索精神,这是一个时代的精华,这样的精华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底色,这一认识也是我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一个原点。一、教学设计依据
▲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说明要
求: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
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温州市选拔稿以梁启超先生为立足点,通过梁启超先生个人思想的
变化历程,从旧式学子到眼界初开,从维新变法到倡导共和的变化中,探寻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先驱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理解顺乎世界之潮流的艰难,感受艰难之下思想先驱者们仍具有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道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二、教学设计的整体
思路浙江省优质课比赛稿以房龙《宽容.序言》的寓言故事为教学主线,将寓言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设置在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的中国。寓言故事
分为三段逐步展开。故事的第一段讲述无知山谷中的先驱者被无知山谷中的人们所杀死,借此分析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先驱者向西
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艰难性与先驱者们不屈的探索精神。故事的第二段讲述若干年后无知山谷发生一场特大旱灾,幸存下来的人们最终踏着先驱
者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在无知山谷人们的反省中再次感受思想先驱者们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并初步领悟故事的蕴意。故事的第三段只有一
句话: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顺乎世界之潮流》温州市选拔稿浙江省优质课比赛
稿“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三、教学设计片
段的对比解读 【导入】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
前行的路。——题记【市稿】梁启超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先驱
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但是,山谷里的守旧老人却厉声呵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应有的惩
罚吧!他死有余辜!”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山崖脚下,白骨
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 中国【
省稿】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导入】一稿: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
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题记二稿: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
冷落。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但是守旧老人却厉声呵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以应有的惩
罚吧,他死有余辜。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山崖脚下,白骨累
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 ——房龙《<宽容>序言》节选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海国图
志》片段解读】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
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
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海国图志》是不是一本大逆不道
的书?为什么在当时《海国图志》会被认为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呢?【市稿】【走进历史】镜头一:【走进历史】 镜头二:……“我朝君临万
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1839年7月给英国国王檄谕(上级给下级的命令)镜头三:19世纪中期, 大英帝
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机动船舶数量占到世界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
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悼鹤》月前孤唳为谁哀,无复双栖影绿苔
。岂是孤山林处士,只因花下一雏来。【历史现场1 】 《海国图志》的遭遇 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2)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
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省稿】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
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
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3)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对日本思想界
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现场1 】 《海国图志》的遭遇 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海国图
志》片段解读】第一稿设计通过《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的惨遇及当时国人对世界潮流的认识状态,突出先驱者的开拓精神,着重强调先驱者顺应世
界潮流的艰难,凸显先驱者可贵的精神与责任。第二稿设计则是通过《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惨遇与在当时日本厚待的对比,展现中日两国在19世
纪40、50年代的相同境遇下对世界潮流完全不同的态度:中国将其拒之千里之外,逆世界之潮流,日本将其恭迎入门,顺世界之潮流,中日两国
一拒一迎的结果众所周知。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海国图志》片段解读】第一稿设计突出情感渲染。第二稿设计突出理性思考
,而就本课主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来说,我想除了让学生明白顺应世界的艰难外,更应该让学生懂得顺应世界潮流无论多么艰难,唯一的选择仍然
是顺应潮流,因为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支撑但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维
新思想”的片段解读】三、维新变法先生(康有为)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梁启超犹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间日请业南海(康有
为)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梁启超《饮冰室主人自说》【市稿】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签约三、维新变法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
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梁启超: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
成,在变官制。康有为:不妨以强敌为师。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材料一:《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各种报刊先后面世,与报刊相呼应的是强学会、南学会、时务学堂、保国会等全国
各地的学会、 学堂相继开办。小组讨论:维新变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材料二: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
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历史现场2 】梁启超
的困境与努力(2)“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 说明了什么?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省稿】 “我日本国不幸之邻国,
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二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之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 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
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福泽谕吉(日本伏尔泰、思想教父) 《文明论概略》 (3)福泽谕吉认为中国不幸的原因
在哪里?【历史现场2 】梁启超的困境与努力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历史现场2 】梁启超的困境与努力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
的努力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维新思想”的片段解读】第一稿设计主要通过对康、梁、严、谭等人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解读与分
析,看到在19世纪末的民族危亡之下,先驱者对世界潮流的奋力顺应,为强国甚不惜以强敌为师,突出先驱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
任。第二稿设计则通过“梁启超在1895年购买世界地图”这样一个细节故事,展示了19世纪末国人对世界潮流的态度,并分析了导致国人没能
清醒认识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由此引申出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体现出维新思想传播的重要意义。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维新
思想”的片段解读】第一稿设计中对康、梁、严、谭等人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解读与分析,既使学生对他们的思想主张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又使学生进
一步感受到先驱者的精神品质。第二稿设计突出顺应世界潮流不只是需要先驱者的呐喊,它更应该是所有国人的共同认识,理性分析民智开启对社会
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稿设计中的理性分析,层层剖析,既是让学生看到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开民智”的目的在于让国人清醒认识世界潮流,顺应世
界潮流,更是让学生在这一目的进一步明确无论何时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只能是“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明确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明确。三
、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谭嗣同赴死片段解读】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
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市
稿】【历史现场3 】 谭嗣同的“求死”  谭嗣同:“……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
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
狱中,他意态从容,镇静自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
努力【省稿】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新课——谭嗣同赴死片段解读】同是要达成情感目标,突出顺应世界潮流的艰难与先驱者的精神与信
念,第一稿设计交由学生有情感的朗读,以情来打动学生心灵。第二稿设计中对谭嗣同的死突出了一个“求”字,死是谭嗣同“求”得的,求死只为
召后起,求死只为国之昌盛,丰满体现了“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的精神。第一稿设计为情感而情感。第二稿设计将情感与理性相融合,
以理性的铺垫抒发情感,以此撼动学生的心灵。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解读 【小结】一、旧式学子二、眼界初开三、维新变法四、走向共和【市
稿】“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梁启超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的拳拳爱国心。不变:求变:在近代中国
思想的先驱们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开拓精神、创新
勇气、爱国意识、现代化意识。请你选择近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先驱,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为他写一句颁奖词。近代中国社会黑暗笼罩,但却
始终存在希望,因为,我们一代代的思想先驱前赴后继,掏出他们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近代中国前行的路。——结语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山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无知山谷的历史命运【省稿】 后来,无知山谷里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有幸存活下来的人最终踏着先驱者
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他是对的,我们错了”,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
们知道的话,当然就……”。几年后,人们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放上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先驱者的名字,并写明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无知山谷的历史命运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房龙《<宽容>序言》三、教学设计片段的对比
解读 【小结】第一稿设计结于学生有声的感动中,小结结语与导入题记前后呼应,再次升发学生的情感。第二稿设计将导入所讲的寓言故事讲完,
并强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使学生在寓言的哲理中获得充足理性思考和自我省
思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正是历史课堂教学所需要创设的。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只是靠简单的技巧、规范的流程,不能只是靠掌握的常识、丰富的情感,
而更应该靠理性的精神、辩证的智慧。历史课堂教学是厚重的,但并非沉重的,它可以生动而富于美感,但绝不是轻浮的,它是以理性之精神在学生
的成长历程中注入对生命本源的关照,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附件:一稿主板书 “顺乎世界之潮流”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19世纪末 旧式学子 眼界初开 维新变法 走向共和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潮流) 浅——深 趋势 重器物——重制度 “顺乎世界之潮流” 先驱者探索 历程 中国 世界 趋势 影响(无知山谷)(现代化潮流)被动 主动重器物 重制度浅 深(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附件:二稿主板书谢谢!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