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说课比赛2-5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5 | 阅:  转:  |  分享 
  
祁如意从历代经济变革管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说 课 流 程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五、教
学过程四、教学方法一、教材分析: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总结 升华启迪 反思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模块融合古代中国
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经过必修一政治史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历
史学习方法,进入必修二经济史学习,需要适应和转变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抽象思维和深度思维能力不足高一学生好奇心强,
能够主动探究问题 知 识 心 理 思 维二、学情分析:挖掘学生“最近发展区”三、教学目标重点: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
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抑商的实质以及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内在联系四、教学方法以“时空观念”为线索贯穿始终以史料分析和讨论为主
要手段以历代经济变革典型案例为依托展开层层设问以大历史观统摄古代中国的历史命题五、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
趣;结合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学习,以复习回顾的形式导入更加自然;设问引导,直切主题——重农抑商。设问:在古代中国,
这三种人的社会地位相同吗?为什么?(一)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鼻祖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直观感受经济变革的艰难和个人因应时代前进的
推动作用。甘龙: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篇》《史记·
商君列传》商鞅舌战群臣材料一 谬力本业,耕织致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史记·商君列传》(一)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政策的鼻祖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深入理解重农抑商的含义材料三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更法篇》材料四 贵
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商君书·更法篇》材料二 禄
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商君书·更法篇》设问:阅读上述四则材料,找找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材料一 圣人知治
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 ? ? ? ? ? ? ——《商君书·农战》
(一)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鼻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二 古先圣
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为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
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徒,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吕氏春秋·上农》设问:分析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
)汉武帝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集大成者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置均输之官,笼天下之货,贵买贱卖,商贾无所牟其利,物价悉平,名曰“平准”。“
算缗令”与“告缗令”材料 汉武帝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和税收等多个领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
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思考:结合汉武帝经济变革举措和吴晓波的评价,指出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的
侧重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变法的侧重点在于抑商。(二)汉武帝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集大成者盐铁会议设问:1、结合前文汉武帝
经济变革的举措以及盐铁会议争锋的焦点,讨论汉武帝对民间商人态度如何?抑商政策是要抑制商业吗?2、汉武帝抑商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讨论
)设计意图: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抑商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教材P23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
贫贱矣。——《汉书》(二)汉武帝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集大成者材料 从史书的记载可见,无论是产业改革还是流通改革或税收改革,其最
终的结果都是“国库为之一饱”,即其改革的目标和效果都是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政府投资的驱动下,汉代盐铁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
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当时的世界,汉人的铁器制造技术是最为高超的,远非周边少数民族可以相比。国营体制带来的增收也为汉匈战争的最
终胜利以及其后对朝鲜、南粤等地区的征服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之后,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与中央对抗的力
量自然锐减,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根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理设问:根据材料,概括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三)明清海禁:重农
抑商政策的惯性延伸设问:阅读左边三幅图片,说明古代汉唐到明清的外贸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中国外贸政策由开
放走向封闭。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同“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 ? ? ? ? ? ? ? ——《永乐实录》卷27材料二 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
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102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材料四 从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他不关心
经济的发展。就明人所关心的问题来说,虽然认为中国向来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必须保持其农业特征,不能兼容并包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黄仁
宇《明代漕运》(三)明清海禁:重农抑商政策的惯性延伸设问:1、根据材料归纳明清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2、材料中表明海禁和重农抑商在明
清时期并举,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专制统治晚期,小农经济固化的同时,海外势力威胁也在迫近,明清海禁政策在
一定程度上是重农抑商惯性思维的延伸,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三)明清海禁:重农抑商政策的惯性延伸材料一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单位为国际元)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材料二 若与西方相比,戏剧性的反差
更为明显:中国城市化率的最高点出现在13世纪的南宋,之后掉头向下,而西方正是在13世纪开始了城市化率的提升。——赵冈《中国城市发展
史论集》材料三 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
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设问:结合材料和教材
,谈谈明清经济政策的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为下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做好铺垫。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历朝重农抑商的表现,完成下列表格(三)明清海禁:重农抑商政策的惯性延伸设问:结合必修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谈
一谈经济政策的演变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阅读的能力,进一步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性;通过探讨政
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设计意图:借鉴过去,启发现实,经世致用。六、教学反思1、学
生平时对于经济知识接触较少,而且经济史的学习比较枯燥,使用典型案例推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大历史观来解读长时段的抽象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完整历史脉络,更加全面地了解政策演变。3、本课设计中的材料多选取原始资料,以文言文为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外本课设计中涉及汉武帝变法和盐铁会议等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可能会影响上课效率,故在课前应该发放导学资料,提前熟悉相关材料。敬请各位指教谢谢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