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婚之夜她突然“殉情”,背后真相刺痛无数人:原来,我们都看错了!

 张德芬空间 2022-12-25 发布于北京

本期主播丨精灵

年少时的爱情美好又易碎。时代稍不看好,便落得一曲悲歌。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这样悲剧的爱情。

但在94版《梁祝》里,导演徐克却赋予了祝英台一个使命:

迎着封建礼数高墙,挑战攀登,蜕变飞跃,破茧成蝶。

梁祝的悲情故事,因此有了新的注脚,从耳熟能详的悲剧,就此变成一场有自我蜕变意义的“化蝶”。

她与他心意相通,内心爱欲产生回响

祝英台是高官之女,父亲将她许配给门当户对的马文才,母亲为了给她镀金,又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

同时与她约法三章:不可以被人发现女儿身。

然而,祝英台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整天翻墙看风景,随身带着一笼蝴蝶。

翩飞的蝴蝶,就像少女怀春的心事,虽被禁锢在笼子里,还是难掩对自由的渴望。

入读书院,祝英台被安排住在禁区书房,半夜,她不小心撞见了夜读的梁山伯,条件反射用书卷殴打他。

没想到,梁山伯毫不还手,哪怕被赶走,也老老实实道歉。

梁山伯的态度,让从小在阿谀奉承环境里长大的祝英台眼前一亮。

眼见着梁山伯要走,她赶紧追上去说:“今晚你可以留下读书。”

于是,祝英台睡觉时,身边多了一道朗朗读书声。她内心模糊的爱情憧憬,也因为梁山伯有了懵懂的形状。

第二天上早课,祝英台撞见了摇上课铃的梁山伯,两人相视一笑,开始“鬼脸比赛”。

你逗我、我逗你;你看我、我看你。

他们隐约觉得,眼前这个人和自己很合得来,很快,两人成了朋友。

在朝夕相处的陪伴下,祝英台却对梁山伯生出不一样的情愫,她开始把对方放在心上,孤单时,就提着灯满书院找他,拉他去书房读书。

梁山伯却以为祝英台有“断袖之癖”,畏畏缩缩不敢靠太近,直到祝英台主动在床上放一碗水,才放心留下来过夜。

而梁山伯,也忍不住关心祝英台,对她的一举一动非常在意。

祝英台考试失利,需要补考,他就陪她彻夜读书;祝英台因调皮被罚举琴,他就为她弹琴送去安慰......

一次交谈中,祝英台隐约透露因为被父母安排婚事,内心感到非常苦恼和迷茫;

此时,父母的话仍然是她唯一的判断标准。

梁山伯却说:“有时候,应该做不应该做两者,总得有个选择。”

这句话,说出了祝英台尚未成型的心声;而梁山伯做的事,也让她体会到被真诚对待的温暖。

受外界、阶层、父母捆绑的自我,长出了翅膀。两人之间隔着的窗户纸,也因为祝英台的自我意识萌芽,被挑破了。

中秋佳节,两人相约一起喝酒。

祝英台看着心上人,想着他马上要参加科举考试离开书院,失神地说:“你一定要来找我。”

梁山伯紧张地喝了一大口酒,祝英台抢过来,把剩下的酒一口喝光,以表决心。

这是祝英台的选择,也是生而为人的自由,心里的蝴蝶若要奔向一个人,根本拦也拦不住。

她与他爱而不得,磨难中历劫蜕变

梁山伯离开后,很快祝英台也被父母召回,要她提前完婚。

眼看着家丁们在收拾行李,祝英台心想:这份不为世俗所容纳的感情,该如何自处呢?

深爱梁山伯的她,决定在离开前托朋友带话,想见最后一面。

可一见面,她就拥抱住了他,问道:“你是不是觉得你抱着的是个男孩?”

梁山伯却说:“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

原来,早在一次无意中,梁山伯捡到了祝英台的裹胸,就知道了她的女儿身,但因为尊重,便迟迟不说。

那一刻,所有伪装和掩饰都被撕下,他就像她的镜子,照出了她最本质的样子。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赤诚的情感一涌而出,这让梁山伯意识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燃着火苗,再多待一刻就会被点燃。

他说:“我心里好乱,我出去一下。”

没想到,祝英台也跟了出来,他拉着她回到檐下,问她想干嘛。

祝英台说:“山伯,乱就乱吧。”

两人在观音像前打破禁忌,坦白交出了彼此。爱欲之火烧光了外界约束,祝英台原本懵懂的自我意识也彻底觉醒。

她彻底意识到嫁给马文才这件事多么荒谬!

而刚萌芽的自我与爱情,又落入父母的操纵,又是多么可悲。

离开前,她对梁山伯说:“你一定要来娶我,不然我恨你一辈子。”

回家后,父母为了检验祝英台在书院学习的成果,让她当面写诗。

看着女儿知书达理的模样,父亲高兴问道:“英台,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答:“不知道。”

父亲一下就火了:“什么都不知道,你没有点自己的主见吗?”

祝英台沉默许久,最后坚定落下三字:“我不嫁!”

自我觉醒之后,生命就只有一个答案:做自己,而不是做外界的傀儡。

祝英台被父母禁锢在家,心却奔向梁山伯。往日那个爬墙头看蝴蝶的顽皮女孩,如今端坐在亭中等待心上人。

从身体到心灵,都因爱情焕然一新。

梁山伯也不辜负她,考中秀才前来提亲。

本该是春风得意的时刻,却遭到祝英台母亲的阻拦,因为他还不够有钱有权。

原来,母亲年轻时也“叛逆”过,也女扮男装进书院,爱上自己的同学,但最终选择听从父母安排。

活出自己和认命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她认为这是最安全稳妥的人生。

但,祝英台选择了前者,她坚定地对母亲说:“我拒绝定亲。”

这一刻,她完全肯定了自己对梁山伯的感情,肯定了真实的自我。

就算把她关起来,也不断嘶喊着要见梁山伯。

可惜,在祝英台父亲的安排下,梁山伯被棍棒殴打,写下血书后气绝身亡。

收到血书的祝英台,肝肠寸断,被迫成亲那天,流下血泪。

火红的嫁衣、青白的面容、赤诚的血泪。这色彩绝艳的一幕,是祝英台在用生命力对外界高喊“不”!

她越是爱他,就越想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自我便不肯再屈服。

即使,他们被棒打鸳鸯,她看待这段感情的目光,也没有因为世俗阻碍而黯淡。

反而因为伤痛和挣扎,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自我觉醒之后,祝英台的生命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维度。

结婚当天,祝英台坚持要路过梁山伯的坟,轿刚一停,她就挣扎着跑过去,一边脱下火红的嫁衣,露出里面的丧服。

她根本没把今天当成大喜之日。

此时突降大雨,冲尽了祝英台脸上的脂粉,她站在梁山伯坟前,一身洁白,脸颊素净,如同初生婴儿。

这一刻,封建礼数的禁锢全数被洗净,她终于回归本真,做回自己。

她轻轻一跃,跳入坟中,与梁山伯一同归去。

她与他燃尽生命,化蝶破茧重生

电影最后一幕,两只纸蝴蝶变成真蝴蝶,翩翩飞舞。

如同祝英台和梁山伯,从被裹挟着的世俗世界,成长蜕变,来到另一个鲜活而自由的维度。

在这个维度里,他们认清了自己的全部,也肯定了真实的自己。

在父母面前,祝英台必须扮演一个乖女儿,但面对梁山伯,她可以表达自己的声音。

不用再做祝家的千金大小姐,而是去做“祝英台”这个独立个体。

每一次做自己,都滋养了内在的自我意识;梁山伯的接纳与肯定,也帮助她摘下世俗的枷锁。

自我意识,其实就是认清自己的能力。

虽然看清自己的所爱所向,并接纳它们非常难,因为人人都会面对世俗和现实的审判;

但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才能拥有巨大的力量。

田纳西.威廉姆斯说:“总有一天,当你照镜子时,你会意识到你所看到的,就是你一直以来的全部。”

想要接受崭新的自我,活得鲜活而幸福,就得有力量突破旧有模式;

就像经过悲剧的洗礼,梁祝涅槃重生。

做人也好,做蝴蝶也好,两颗不屈而赤诚的灵魂,从此只为自己飞翔。

就像某网友说的:爱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救赎。

有的人虽然活着,灵魂却被钱权侵蚀;有的人肉体虽然死去,灵魂却永葆初心、永生不灭。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马文才”都没有出现过。他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傀儡,可以是李文才、赵文才,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可是,祝英台只是祝英台。当一个人活出了自己,就不再是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徘徊在这两者之间:是活成祝英台,还是活成马文才?是活出自己,还是向世俗投降?

毕竟,拥抱自我的路程那么长、那么难,结果也不一定好,坚持不懈有意义吗?

答案是:有。

冲破世俗、活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会释放出生命力,这股力量激活了潜能、才华、智慧与阅历,让人生蝶变。

最开始只是追求爱情,后来有力量与整个命运抗争。长长的路,因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走越有力。

走出第一步后,人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在追求爱情的航向上,蜕变成为自己人生的船长。

策划 | 六记

编辑 | Kiwi

主播 | 精灵

配图来源 | 豆瓣,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