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字见心 微处显情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5 | 阅:  转:  |  分享 
  
心字见心 微处显情——例谈文学作品的情感鉴赏湖州市第五中学 徐雪莉 2019.6.18 文字是文学的因子,
构建起形象的大厦; 文字是情感的媒介,开启了艺术的天地。创作的角度: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
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出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鉴赏的角度: 经由对文字的体悟,实现情感的还原和求真,更从黑白中读出多彩
世态,在平面里重建多维世界。教学的角度: 贴着文字教学,实现情感的摆渡。创作和鉴赏,是交互的过程,即所谓的“缀文者情动而辞
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和品味语言,激活生活的经验
,引发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愉悦和回应,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之美,从而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进而培育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
的素养。 教师,就是摆渡人,帮助学生实现摆渡。 心字见心——关注心字(可窥见作者内心的字,可以是诗
眼文眼,也可以不是。)诗歌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水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悦”和“空”,是能让读者直接看到内心的。)
小说例: 《说书人》 《说书人》淡化了故事情节的叙述,学生初读后,普遍感觉这小说“没什么的”,作者倾注在其中的感情
,也不甚明白。 问:“最能体现小说感情基调的是哪个词?” 学生:两处“荒凉”。一是“我”最后一次到小城来,城隍庙“现在又如
何荒凉”;二是小说结尾,目睹说书人下葬后“我”感慨“城外多荒凉啊”。 追问:“这篇小说的荒凉仅仅是指城里城外环境的荒凉吗?”
文本细读,交流探讨,发现说书人的“荒凉”:1.健康堪忧——生命凄凉。 说书人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去世后送葬情形更是凄凉。2.
遭遇冷漠——世态炎凉。 周围的人对说书人的态度是冷漠的,可看得出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人情世态,人们对死亡早已是司空见惯。3.
从事贱业——职业渐凉。 一是说书职业低贱、生活困窘;二是听客减少,丧失尊严,区区一个馒头的钱都要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乞求之下才渐
渐凑齐,一个“请”字,暴露了他不得不放下尊严而又不愿意放下尊严的欲说还休。 经过文本的细读:小说中的两处“荒凉”,由城内蔓延到
城外,已不仅仅是环境的荒凉,更是因说书人的离世而产生的人们心头的渺茫、空虚和无所着落,也是那个时代在人们内心的投影。 “荒凉”
可谓《说书人》的心字。 散文例: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既可指环境,又可指心境;“悲凉”则完全由外而内,直指心境。由此,便拉开了文章“忧郁而优美”的序幕。 于是,作者的
选景: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满地的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秋雨、淡绿微黄的枣子……无一不是环境与
心境的契合。 而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又时不时地透露着心境: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样引导学生细细解读,应该会更接近作者的内心,更容易读懂作品。
微处显情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能贴着文字去品读,在细微处推敲、在
寻常处深究、于无声处倾听,寻找心字,慢慢品鉴,细细揣摩,一定能把握静水之下的深流的脉搏,领悟作者浸润在文字中的良苦用心——隐蔽的倾
向和丰富的情感,真正能达到“觇文辄见其心”的共鸣。 “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定完整的形式,首尾躯干不完全或是不匀称,那便成了一种怪
物,而不是艺术。”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作文与运思》 最美的布料,裁剪成最美的衣服 冰山之一角,往
往链接着整一座冰山。 正如《说书人》中作者两次写到的“荒凉”,看似并不经意,却链接着说书人的悲惨人生,链接着说书职业
的困窘与衰微,链接着时代的气息,也链接着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悲悯情怀和温暖心肠。 也正如《故都的秋》中的“清”“静”和“悲凉”
,拉开了“忧郁而优美”的序幕,也为“文人眼中的自然”选好了景物,也铺就了通向作者内心的路径:这故都的秋意正是作者当时生命形态的象征
。 唯有在语言的幽径上细细品赏,才能知道作者的庭院深有几许 《说书人》最初收录于师陀的《果园城记》,作者在《新版后记》
中说自己“心怀亡国奴之牢愁”“凭着印象写这些小故事,希望汇总起来,让人看见那个黑暗、痛苦、绝望、该被诅咒的社会。又因为它毕竟是中国
的土地,毕竟住着许多痛苦但又是极善良的人。”作者的悲悯之心由此可见,这段话也印证了课堂上经由语言的捶打而获得的情感鉴赏,与作者的初
衷是吻合的。 正如杜拉斯《情人》的开头:“我已经老了……”——“已经”的目光投向“老”的另一端,乃是遥远的回望。
关注和重视应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荣格说:“心理的无意识区别于意识,但补偿意识。”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 《五噫歌》(汉·梁鸿)  简简单单的
五个“噫”字,竟然恨得汉章帝上气不接下气,急忙下令访拿!那皇帝的语感,很不一般。 正如莫泊桑《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的
姑娘。”——“也”字的身后是女主人公全部的背景。 正如《说书人》中说书人欲说还休的“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中的“请”字。  
正如《故都的秋》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细数”和“静对”,细细揣摩,可以窥见
作者生命的状态。         “语感……专注于人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在语言学的领域里别有天地。”(《语感论》王尚文)  鉴赏,往往是“无中生有” 的创造   从无到有,需要培养语感。  祝愿在这个天地里,我们的教师长袖善舞,而我们的学生也正可以寻幽探胜。   敬请批评指正!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