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藩王选讲(伍拾叁)-潞闵王朱常淓

 省愚杂谈 2022-12-25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1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1分钟)

他错生在了帝王家,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音乐家,却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时刻的枭雄。
论辈分,他是弘光帝的叔父,但比弘光帝还小一岁。弘光帝被俘虏后,作为弘光帝嫡母的邹太后钦点他承继监国之位,却草草收场。
他的早年生平就如同他那享尽富贵的父亲一样,琴棋书画、珠光美玉。但到了大明王朝即将倒塌的时刻,他这一身文艺细胞只是为其增添了几分多愁善感,却无法雪中送炭。
今天我们讲述,明朝潞藩第二任也即是末任当家人,潞闵王朱常淓的故事。

再次使用朱常淓的画像

  • ·六岁尚能明事理,潞藩喜迎接班人。


1608年,40岁的潞王朱翊镠迎来了自己的第三子,按照谱系五行,此子被命名为朱常淓。朱翊镠前两子接连夭折,所以待朱常淓极为小心翼翼。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往往不会留下痕迹,朱常淓6岁那年,其父朱翊镠便一命呜呼。留下6岁的孩子做当家人吗?显然这不太现实。根据诸多史料的细节能够看出,当时6岁的朱常淓应该已经是一个明事理的孩子,但是尚不足以成为潞藩的接班人。所以,由其嫡母王妃李氏暂理府事。
4年后,朱常淓为父亲朱翊镠的守孝期结束,以10岁的年纪正式袭封潞王,成为第二任潞王。
  • ·三千琴架出其手,书画音典已入魂。

朱常淓是一个全身上下都充满艺术细胞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工于书画、爱好古玩,在绘画、音律、书法方面的造诣都极高。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爱,他的最爱也是古琴。

我们曾经在《衡王朱祐楎支系》里就详细介绍过,明朝宗室中,能够位列四王琴的,也包含了潞王朱常淓的名字。据载,朱常淓一生监制古琴三千余张,并且还有自己的古琴曲谱《古音正宗》。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基础上,朱常淓还特别爱好佛典,号“潞佛子”。另外,在钱海岳先生所作的《南明史》中提及,朱常淓指甲长六七寸,以竹筒护之。留这么长的指甲,会不会有利于更好弹奏古琴呢?省愚不得而知,还请有古琴弹奏经验的朋友们赐教。

朱常淓监制的古琴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拍出了天价

以上对其所有的描述,基本上可以确信,朱常淓或许并不是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人,爱好艺术并且倾尽全力,这样的人能顶住山河破碎的压力吗?个人觉得很难。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 ·甲申国难危在夕,辗转杭州求长生。

我们曾经在《省愚说明帝-明安宗朱由崧》的章节里提及过朱常淓在甲申国难之后与弘光朝廷相应为命的桥段,详细内容可点击下述链接:

在弘光帝朱由崧的章节里,我们多次提及过朱常淓

当时,朱常淓被东林党人推举出作为掣肘福王政权的棋子,因为弘光帝父亲朱常洵的缘故,顺位最高的朱由崧很难云集所有的有志之士,所以朱常淓也曾一度被推举为南明的首任当家人。不过,小团体的意志很难违背祖制,再者朱常淓个人的意愿也并不强烈。所以朱由崧还是成为南明第一任皇帝。

那么甲申国难之后,朱常淓是如何辗转来到南方的呢?今天我们细说一下。

崇祯十七年春,闯军的重要将领刘芳亮攻破了怀庆府,怀庆府是郑王的封地,时任郑王朱翊铎不知所踪,位于怀庆府东边的卫辉府也就危在旦夕。

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36岁的朱常淓决定携带家眷出逃,和他一起出逃的还有前来抱团取暖的福藩当家人朱由崧。

然后后面的桥段,便是已经多次提及的内容,他们二人又与周王朱恭枵以及崇王府当家人朱慈爚一起,经无锡至南京,后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为弘光帝,朱常淓则辗转落脚在杭州。

朱常淓本以为在杭州就可以安顿下来,然而好景不长。

  • ·弘光受俘请监国,拒不称帝反和谈。

公元1645年农历五月下旬,弘光帝被俘虏的消息传至杭州,几位明末重臣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张秉贞、何纶、袁宏勋等商量请当时在杭州的朱常淓监国。而朱常淓此刻的艺术家气息又让他多愁善感起来,直到当年的农历六月初七,是为6月30日,弘光帝的嫡母邹太后亲自请朱常淓监国,还流传出一段传世佳话。

邹太后道:“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这里提及的宣庙,即是当初御驾亲征消灭高煦之乱的明宣宗朱瞻基,襄指的是其弟襄王朱瞻墡,而郑指的是其弟郑王朱瞻埈。

有了邹太后的邀请,朱常淓才彻底放下他的艺术家气质同意铤身而出,出任监国。

翌日是为同年7月1日,朱常淓宣布于杭州监国。其监国的第二天,明末著名的抗清名臣,民族英雄黄道周建议朱常淓最好在10日之内称帝,以网罗天下有志之士,以抗击清军。以免造成群龙无首的去中心化局面。站在几百年后的角度去回望历史,如果朱常淓听取了黄道周的建议,那显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从朱常淓自己他就不愿意承担这样大的民族复兴的责任。而另一位名臣马士英显然看出了朱常淓的迟疑,顺水推舟地建议朱常淓与清军和谈。随即,朱常淓就坡下驴,派遣陈洪范前去与清军和谈。

如有一战,尚能网罗天下志士,或能名垂青史;而今选择和谈无疑将自己的死期挂上了倒计时时钟,叹息,惋惜。

  • ·兵临城下四散逃,拂袖楚王听奸臣。

朱常淓称监国的第四天,是为当年7月4日,清军将领博洛率部众逼近杭州,博洛是谁?博洛的父亲名为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极的兄长。换言之,这位博洛是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之侄。

马士英铸造的第一条防线不堪一击,被博洛击败后,马士英、阮大铖与朱大典等人四散逃走,不知去向。而这位艺术家朱常淓好不容易有一点英雄气概与最后死战之时,又再一次被陈洪范等人劝阻,劝其勿战,去郊外迎接清兵,开城投降。事实证明,如陈洪范这样吃里扒外的汉奸,永远没有好果子吃,他也不会有好下场。

在听闻朱常淓欲投降清兵之时,时任楚王朱华壁与其弟朱华堞前来劝阻,楚、潞二王有一段极为经典的对话。

当时的各方局势,其实南明的机会并不差

楚:“国祚悯凶,至于此极。抚膺北睇,何以为生?以殿下之贤,远近所闻(给朱常淓戴高帽子),天下绝智殊力,方将凭附以起。周之孙子,能无眷然,宋人半壁,亦尝有年。况闽、粤、滇、蜀,延袤万里,犹吾故物。失今不为,时事一去,万事不复。他日求尺寸地为死所,岂可得哉?”

潞:“公休矣!吾非其才(我就不是那块料)。此百姓之心已不可挽任,吾谁与为之?”

楚:“殿下何悖!朱家子孙谢勿力(您别怕啊,大家一起努力),彼何望而不跂向他氏?果提三尺剑,誓与国共存亡,则孱弱可起,况乎皆衣食吾祖者耶!”

潞:“营兵恐不任用,钱谷必不给(没兵没钱,啥也没有)。吾为此,不失为知几。”

楚(华堞):“今国安并数万屯西郊,方请命,而鸿达溃卒尚可集,发布政司存金,益以盐运司所贮,无烦征比。此五营额兵,出东义皆健,又招募良人,当一日至,线索在手控纵间耳。”

论辈分朱华壁、朱华堞这兄弟俩是朱常淓的祖父辈,朱常淓自始至终不听楚王府这对兄弟的劝阻。最终楚王朱华壁只能拂袖而去。

两天后的7月6日,朱常淓开城投降。在他开城的那一瞬间,朱常淓便不再是潞王,明朝的潞王爷彻底从史册里下架。从那一刻起,他只是一个俘虏。

  • ·翌年同受刀下落,罪名堪比荒唐文。

同年九月,朱常淓与弘光帝以及一众弘光朝廷的拥趸统统被俘虏至北京。

这也是我们多次提及过的桥段了,这样一群人到了北京后,能让清军睡得香吗?显然不能,第二年5月23日,朱常淓与弘光帝以及秦、晋、衡、德、荆等另外九位藩王全部被清军处死,罪名居然是“谋不轨”。都俘虏了,还谋什么不轨呢?当然,最终背下这个“谋不轨”大黑锅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常淓,清军称,一众藩王欲拥立朱常淓再次反清,随即将众王斩杀。

朱常淓被处死,享年38岁,史料未记载其子女情况,亦未知其妃妾状况。南方的隆武帝朱聿键听闻此消息,为朱常淓上谥号为“闵”,故史称潞闵王。

一个艺术家,他本没有能力扛起一座即将坍塌的大厦,事实上他也处处都在逃避。这就是朱常淓,他拥有改写历史的契机,却从内到外都没有把握这机会的能力。若是生在和平年代,这样的艺术家亦或也能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份载入史册,而不是一个开城投降对敌人充满的幻想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几百年后的我们,只能给出一声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