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滕王阁史话03:自古英才命多舛,时来风送滕王阁: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花间一酒壶 2022-12-2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王勃画像650-676)

一、世家子弟底气足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其家乃大儒世家,敢称世家,必有底气。

王勃的爷爷王通是隋末大教育家,是隋朝大儒,《三字经》将他和荀子、杨子(杨雄)、老子、庄子列为诸子百家五子之一,人称“文中子”。王通2岁就能读书,5岁可以和父亲纵论国家大事,18岁中秀才。在隋朝,秀才已经是科举的最高级别,不亚于唐朝的进士。王通主要从事教育职业,门下弟子千余人,其中包括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的薛收,后来做了唐朝宰相(中书令)的温彦博,京兆杜氏、唐朝吏部尚书的杜淹,杜淹还有个侄子叫杜如晦,就是李世民的宰相。

王勃的叔祖王绩是诗坛大佬。11岁时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因为凭一首《野望》为唐朝五言律诗打开了局面,千年传唱:“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勃的父亲福畤是王通的次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也是个学术专家,“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王福畤有6个儿子,分别取名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劼、王劝,有一次,王福畤严肃地问儿子们:“你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力字,知道为什么吗?”

“为了写出来整齐好看,”大哥王勔回答,王福畴摇了摇头。

“活字典,活字典,带着我们一起练,”老四王助说,王福畴亲切地摸了一下王助的脑袋,说了一句“傻孩子”。

这时,老三王勃站起来回答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您是要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有同情心,想着那些劳力的民众,不要以君子自居吧?”

王福畤听后,点头击掌,开怀大笑。

王家几兄弟,个个有才华,人人都是学霸。王勃的二哥王勮20岁就考中进士,妥妥的神童一枚。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简是王福畤的挚友,他借用《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话,把王勃和他的两个哥哥称为“隔壁老王家的三株树”(“此王氏三珠树也”)。

杜易简的这句表扬话,显然给少年王勃留下了深刻印象,鼓舞和激励了王勃一辈子,,以致于王勃在《滕王阁序》结尾表达谦辞时还突然想起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二、天纵英才小少年

王勃,生于哪年,死于何时?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而王勃《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王勃应生于65O年(高宗永徽元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故现在一般认为王勃生于650年,卒于676年,生年27。

但不管怎么说,王勃,生于初唐。初唐,六朝已经过去,盛唐即将到来。这是一个需要产生天才、天才果然井喷涌出,需要产生英雄、英雄当真繁星呈现的时代。王勃乃初唐四杰之首,自幼就开启了一种开挂的人生。

6岁,当其他小朋友刚开始认字,他已经写诗了,“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人称“神童”。王勃小时就非常聪慧,为时人公认。可以说,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王勃就把同龄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只可惜他只活了27岁,英年早逝,赢在了起跑线,却倒在了半道上。

9岁,王勃竟然写了十卷《指瑕》来指出颜师古《汉书注》的错误(《新唐书·文艺传》)。颜师古(581-645)是什么人?他爷爷是名儒颜之推,他父亲是颜思鲁。他本人隋时任安养(今湖北襄樊)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少,问他:“安养巨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答:“割鸡焉用牛刀。”杨素惊其夸口。其后果然政绩突出。颜师古更是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唐贞观中,与魏征等撰修《隋书》。后又奉太子李承乾之命注《汉书》。《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成绩最大,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当时即有“杜征南(杜预)、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之称誉。书成后,唐太宗下令将此书编入秘阁,并给予褒奖。可9岁的王勃竟然挑出这么多的错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乱拳打死老师傅。杨炯评价王勃:“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干载之机,立谈可见。”意思是别人学习一百年的学问,他十几天就能学会,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他随口就能说出引用。

10岁,王勃饱览《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

12-14岁,因父亲说了一句“不懂医术为不孝”,便抽空去长安拜著名医生曹元为师,学得了《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唐才子传》载王勃:“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

15岁,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作《上刘右相书》,直接给右相刘祥道写信,说“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旷;飞鱼挽粟,竭淮海之费”,其中还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杨炯《王勃集序》),宰相大为惊讶,这孩子立论深刻,文采斐然,少年英气,了不得,就跟唐高宗推荐。

16岁麟德三年666年),王勃参加制科考试,登科及第,授朝散郎之职,小小年纪就是从七品的官,吃上了公家饭,起点已经不低。这时又赶上东都洛阳乾元殿建成,王勃写了一篇《乾元殿颂》上呈朝廷,高宗李治一看,锦绣文章呀,又得知作者是未及弱冠的16岁少年官员,连称“奇才,真乃我大唐奇才。”金口一开,天下皆知。第二年高宗召见了王勃。此时的王勃,才17岁,不过是现在一个高二学生,面对国家领导人,侃侃而谈。

这就是少年时期的王勃,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十几岁就成了文坛、政坛的“新晋顶流”,站到了别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少年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三、自古英才命多舛

王勃虽才华横溢,但年纪终归太小,政治斗争锻炼太少,处世疏阔,又鄙世傲物,连续犯下两个低级错误。

666年,年仅16岁的王勃科举及第,拜朝散郞。唐高宗很赏识王勃,就让王勃进入沛王府任侍读(也有说修撰,图书编辑)。

当时的情况,唐高宗的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沛王李贤是嫡次子。沛王李贤是高宗第6子(高宗与武则天的二儿子),甚得高宗喜爱。李贤当时13岁,王勃和他年龄相仿。唐高宗让王勃陪李贤读书,本来是想狠抓李贤的教育问题。

当时唐朝贵族与上层子弟间流行斗鸡,诸王也热衷于此。

图片

669年的一天,沛王和英王斗鸡。王勃作为沛王的笔杆子,当然要以文助阵,就在赛前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原文如下: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其状以作冠,圣门好称好勇士。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

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杂霸雄王,二宝呈详于蠃氏。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虽季郈犹吾大夫,而树桀隐若敌国。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已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爰资枭勇,率遏鸱张。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对王勃这篇文章后来,几乎所有人都说这是拍沛王的马屁,是夸沛王的鸡,“檄”英王的鸡。于是,我找来这篇文章一看,深感王勃确实有才,其才华之喷涌真如江水之滔滔不绝。他是唐代骈文的第一高手,除《滕王阁序》外,这篇《斗鸡檄》也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不可小觑。全文572字,骈四俪六,对仗工整,遣词华丽,用典巧妙,关键是写得气场十足,文采飞扬,精气神十足。

开篇第一段就亮明观点说:鸡呀,是国运亨通的象征。“鸡啊,在天上,你是昴日星君,位列二十八宿,为日神所钟爱。在人间,你能沟通神明,显示国运兴衰征兆。”

第二段就花式用典、密集用典地来论证上述观点。什么闻鸡起舞、报晓之人、好勇之士、断尾之足、鸡鸣狗盗、鸡鸣狗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全用了一个遍。

第三段形容鸡的美好品质,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夸,这只鸡有多威风勇猛,那他就有多骄傲不羁和自信志气;这只鸡有多不屈忠贞,那么他就有多坚韧不拔和高洁傲气。“鸡啊,你是高德之禽鸟,绝不是普通的凡鸟所能比。文有凤冠,武有利爪,你的五种美德借助于田饶昭示给国人。雌能称霸,雄能称王,你的祥瑞之气借助于二宝呈现给秦王。辛勤饲养你们,为你们起名的祝鸡翁,使你们有了朱朱的名字。苍蝇蟋蟀跟你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第四段描写鸡在扑打横跃的锐不可当的气势,描写得相当的详细,虽不知结局。“看你连续扑打,纵横跃击,哪里会自断其尾逃避决斗?你身上涂有芥沬,脚上武装金钩,两翼张开,脚爪奋起,去与其它鸡搏斗吧。......两雄相斗必须决出胜负,一次啄击的胜利又怎能自夸呢。......你望之若木,应之有神。大胜之后,昂首挺胸,张开翅膀,俨然大鹏展翅。而至于那么没有尽力战斗的鸡、表现懦弱如同母鸡的、战场投降认输者都要立即拉到鸡坊杀了。特此发布檄文。

这篇《斗鸡檄》,看得人热血沸腾。这本是一篇说纨绔斗鸡之事的“鸡”文,却注入了正能量,王勃是在说“鸡”,但怎么看,都是在说“人”,说闻鸡起舞的勤奋之人,说忠贞之士,报晓之人,说好勇之士,说战士之英姿与品质。里面的典故似乎怎么也与斗鸡不挨,但天才的王勃将之关联在一起,还不违和。

古人赋诗作文写记,常常不写标题,标题往往是后人所加。就像王羲之的那篇《兰亭叙》,其实王羲之本人并没有为这篇作品取了标题,而《世说新语》中就称这篇部品叫“临河叙”。而王勃的这篇“鸡”文,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五,名为《斗鸡檄》。不知为何,现在多把此文叫做《檄英王鸡》。在我看来,此文倒有点像《鸡颂》,王勃是在借题发挥,托“鸡”言志,好像在夸鸡,其实在夸自己,说自己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年轻官员王勃心中的志向和意气。这不但是王勃个人之“志”“气”,也是那个时代的“志”“气”。初唐时期,胸怀大志的学子都有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志气。而王勃这篇“鸡”文,就有这种“志气”,所以后人评价王勃有自魏晋以后难得一见的风骨。

话说回来,虽然这年王勃18,李贤13,李显12,都是贪玩的少年,王勃的这篇“鸡”文也本就是一篇玩笑打闹的游戏之作,谁知王勃连这种戏谑文章都写得流光溢彩,广为传唱。问题在于:檄文是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王勃用在皇子之间的斗鸡,很不得体。可很不巧,这篇爆文迅速传开,一直传皇帝那里。唐高宗看到“见异己者即攻”“与同类者争胜”“雌伏而败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这两句话,顿时大怒(《旧唐书》记载:“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本来,王勃经常陪李贤斗鸡游戏就让唐高宗不高兴:让你王勃给沛王当的是侍读,不是斗鸡啦啦队。现在看来,王勃是在挑拨两位皇子的关系。这是非常忌讳的,毕竟玄武门之变也是兄弟阋墙,现在是斗鸡,以后呢?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王勃就从誉满天下的“奇才”变成了灰头土脸的“歪才”,当即被皇帝下诏逐出王府。(“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王勃,第一次仕途就这么草草结束了。那一年,王勃18岁。

当然,我们现在可以放个马后炮,沛王李贤(655-684)的结局也不咋的。675年(上元二年),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和朝野拥戴,但同时也遭武则天的猜忌。结果,李贤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680年就让武则天给废了,流放巴州,还在684年被迫自尽,年仅29岁。而英王李显(656-710)成了后来的唐中宗。当然,这都是后话。

总之,王勃一夕之间从神坛跌落,仕途戛然而止,遭遇人生的一大打击。

王勃离开王府后,前往四川,在蜀中漫游,在成都遇到另一位初唐四杰卢照邻,两人结伴游览锦官城。客居四川的王勃写下《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看着眼前的秋风劲吹,漫山的黄叶乱飞,王勃壮心不已,依然渴望在仕途中大展拳脚,实现他的梦想,但在蜀州,他苦闷,于是,王勃想家了。

三年后,671年,王勃回到了长安,想通过科举考试从头再来。不过当时的主考官裴行俭(619-682)给了一句“空有文采,不懂政治”的评语(“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他说王勃等人有才华,却不是做官的料,直接把王勃刷了下去。

好在王勃本事多,名气大,人脉广,他有个叫凌季友的朋友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做官,说虢州盛产药材,而王勃懂医学,便给王勃推荐了个虢州参军(参谋及幕僚)之职,官不算大,但好歹也算重返政坛了。虢州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机会肯定较多。王勃同意了,于是来到虢州。

照理说,王勃在政治上吃过一次亏,该长点记性,但王勃在虢州又栽了一跟头,差点脑袋搬家。“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洩,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上任不久,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逃到王勃这里,王勃心一软,就收留了曹达。你说事情已做了,那就帮人就帮到底吧,但私藏官奴是重罪。王勃冷静下来,又怕事情败露,就操起一把刀,竟然把官奴给杀了,结果杀人又被发现了。你说倒霉不倒霉?私藏罪奴加上杀人重罪,按律这是死罪。这下别说前途,连命都保不住了。不仅王勃择日就要问斩,他的老父亲王福畤也被牵连,从雍州司户参军被左迁交趾令,就是现在的越南去当县令。

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总会觉得王勃怎么那么倒霉,一篇“鸡文”把前途整没了,一次莫名的藏匿差点把命给送了,是不是有人记住他故意害他?这事确实有蹊跷,《新唐书》也说:“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疾。”恐怕为人设计构陷,但现在都只有版本不同的猜测了。

总之,两年的工夫,王勃终于又把一手好牌都打烂,人生的小船再次跌入谷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王勃,到站了。

不过,还好,王勃的好运气并没有用完。当上天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又总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同年(674年)八月,高宗和武后并称天皇天后,天下大赦。王勃逃过了死罪,终被释放。这一下,命算是捡回来了,官却当不成了。王勃想起在交趾蛮荒之地的老父亲,深感愧疚,决定南下去探望。

仕途前程、家族的荣耀亲手断送,人生跌入谷底,未来更是不知去往何处?一身的才华抱负如何实现,王勃在《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里写道:“朝廷无力立锥之地,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少留城闭。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抚形骸而何托。”读到这里,你会发现《滕王阁序》的雏形正在形成。

总之,此时的王勃,就像他后来在《滕王阁序》中所讲,“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东隅已逝”,身处涸辙,路往哪里去?人将怎么办?沉沦?躺平?还是坚守、振作?

王勃就是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来到了南昌。

四、时来风送滕王阁王勃是怎样进的南昌 

图片

现在的人,每当读起《滕王阁序》,惊叹佩服之余,总会问一句:王勃现场写出这种流传千古的锦绣文章,他事先有准备吗?他参加南昌阎都督的群英写作会,是事先知道呢?还是碰巧赶上的呢?

如果要问一点:王勃去交趾探亲看望父亲,为什么要来南昌?因为自隋唐以后,鄱阳湖—赣江这条线就是中国南北大通道,当年杜甫他爸爸杜审言就是走赣江这条线去的南方,现在大余县还留有他过大庾的诗,杜家和王勃是世交,所以,王勃的父亲、王勃也会走这条线。当然,王勃来南昌时,鄱阳湖的水刚刚漫到南昌边上,鄱阳湖的主航道当时还不是现在的吴城这条西线,而在鄱阳湖的东边。二是此时是675年,离张九龄718年开通大庾岭还有43年,王勃这一路不但十分辛苦,还异常艰险。但他路过南昌,为什么不直接通过,而要中途下船?他是知道滕王阁有一场写作大赛而专门进了南昌城的吗?

答案是:王勃是事先知道南昌有场写作大笔会,他是专门停靠南昌登临滕王阁的。

现在从滕王阁正门拾阶而上,一进东厅,就能看到一幅大型的汉白玉浮雕,画面上,王勃气宇轩扬地立于风急浪涌的船头。此画名为《时来风送滕王阁》

图片

此画作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白话传奇小说《醒世恒言》中《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记叙王勃进入江西,在九江马当听说明天在南昌滕王阁有一场宴会,就在中源神君的帮助下,乘风一夜飞渡七百里,赶赴洪都滕王阁盛宴的传奇,亦真亦幻,传诵不绝。

此故事广为流传,以致在《增广昔时贤文》也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这两个故事一个在初唐的南昌,一个在北宋的鄱阳,都发生在江西。《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最迟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不断增补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经过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各种格言、谚语、金句,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历史故事、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王勃当年来南昌的故事,能在明代进入冯梦龙的小说、《古今贤文》,进入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和底层结构,可见其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影响之深。

那么,屡遭挫折的天才少年王勃在南昌又会有什么举动呢?下一篇就让我们随王勃一同登上滕王阁,现场看他挥笔写出《滕王阁序》这篇传诵千古的锦绣文章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