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人物‖ 丰碑——记二牛所口镇南家窝堡原村党支部书记南森林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2-12-26 发布于辽宁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产电影《艳阳天》曾风靡一时。电影主题歌有这么一句歌词: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咱向前走……
电影里的党支部书记肖长春,是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翻身农民与天斗、与地斗,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二牛所口镇南家窝堡原村党支部书记南森林,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肖长春。早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带领乡亲们搞土改、闹翻身,从互助组、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之初,几十年栉风沐雨,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贫困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农业样板村,创造了辽北农村无数个第一,为南家窝堡长远持续繁荣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时至今日,南家窝堡乃至卧龙湖沿岸的人们,提起这位已故的老书记无不肃然起敬、交口称颂。人们说,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
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

劈山造屋 营建美丽新村

2022 年 7 月 10 日,南家窝堡村头,老党员南凤伦指着离村子大约300 米远的一片水域告诉我们,1957 年以前,我们南姓人家祖上开荒占草的旧址就在那里。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如果没有南森林这样的干部,在那场水灾面前,我们这些南姓的后人可能就散了,就没有现在的南家窝堡了。

南森林旧照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早在乾隆年间,南姓五兄弟,为生活所迫,从山东东昌府范县逃荒来到康平境内,在卧龙湖岸边开荒占草、搭棚建舍,扎下了根。依靠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过着半稼穑半渔猎的原生态生活。等到了南森林这一代人,以南姓人家为主,这里已繁衍发展成一个 50 户左右的小村落,同时,有一个极不起眼的村名——南甸子。
1957 年,为了保持卧龙湖里的蓄水量,政府在五官营子修了水闸,湖水漫进了南甸子,这个小村子成了一片汪洋中的孤岛。全村一百多口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们的主心骨南森林。这里不能住了,是就地散伙各奔东西?还是抱成团儿整体迁移?一连几天,南森林吃不下、睡不着,整天拖拉着两脚泥坨子,挨家挨户商量解决的办法。老话说,庄家佬一辈子就两件大事,娶媳妇、盖房子。南森林从入党那天起心里就装着老百姓的事。目前他要做的,一是稳定民心,二是得到上级政府支持。经过十几天不知疲倦地奔波,他心里有了底,方案也很快决定下来:整体搬迁,重建新村。
作为农村党的基层干部,说话办事有没有号召力,靠的是威信,威信取决于“信”字,南森林一切为大伙着想,所以大家都信服他。他没念过一天书,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但他头脑精明,有韬略,他心已有了蓝图。南甸子北面不远处,是一道月牙形山梁,把山根处削平,正是绝好的向阳街基。南森林从县里找来几台推土机、拖拉机,说干就干。人心齐、泰山移,在他的统一协调指挥下,仅仅俩月时间,一溜整齐划一,漂亮舒适的新街落成了,清一色的土夯泥抹的平房,房檐占了陶瓦,门窗刷漆。村民们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家。
湖光山色,袅袅炊烟。南甸子华丽转身,被冠以新名——南家窝堡。这一年,南森林 39 岁。

农副并举 壮大集体经济

人民公社化以后,南家窝堡升级为生产大队,南森林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62 年,影响全国的自然灾害得以缓解,农业形势开始好转。南家窝堡大队有耕地一千多亩,一半是坡岗,一半是滩涂。南森林说,光靠种地打粮,就像小脚老太太走路,笨笨磕磕,发展缓慢。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致富,不仅要切实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提高单产,还要开展副业创收,以副促农。经支委会研究决定,大队成立了副业队,支部委员分工,南森林这位一把手主抓副业。他们依靠得天独厚的卧龙湖资源,广开财路,建立了养貂场,成立了捕捞队。
书记带头,身体力行,产生了无限的号召力,养殖、捕捞、收割、采摘、编织,南家窝堡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壮观景象。正所谓,一年四季无闲日,男女老少无闲人。
那一年年底结算,全大队工分日值两元两角钱。在那个年代,物价也低廉,一包火柴才两角钱。而有的生产队,一个壮劳力出一天工只能挣到一包火柴的钱。南家窝堡这个分值,比附近其他大队的分值要高出十几倍,这在全县乃至铁岭地区也是拔尖儿的。
大河涨水小河满,集体经济提高了,各家各户的日子也富裕了。村里很多年轻人戴上了亮闪闪的手表,骑上了永久牌自行车,缝纫机也不是什么稀罕物,走进了各家各户。
首战告捷,南家窝堡村被评为“农业样板村”,书记南森林被评为铁岭地区劳动模范。
南森林幼时家贫,没念过书,但他的记忆力超强,到上级政府开会听报告,全凭脑袋记忆回来向群众传达,一字不漏。
他常年一身老农民打扮,习惯性地挽着裤脚,穿一双黄胶鞋,裤子上带着几处补丁。老伴做的实纳底儿的布鞋,只有到公社或县里开会时才穿。外出给公家办事,总是找最便宜的旅馆住,挎包里装着自备的干粮。就凭这种朴素劲儿、实在劲儿,他在县里县外结交了很多知心朋友。
1963 年初,他又开始张罗办电。那时只有县城里有电。在他的努力下,高压线路直接拉到了南家窝堡。有了电,村里开办了粮谷加工厂,村民们排着号来这磨面,过去的碾房磨道成了历史,人们吃上了“文化米”。紧接着,他又组织人力打深井,建水塔,接管道。南家窝堡村民点上了电灯,吃上了自来水,过上了和城市里人一样的生活。
每逢提起这些事,村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汉感慨地说:“多亏了森林这样的带头人,我也赶上了灯头朝下的好日子。”

秉持初心 不改共产党员本色

1969 年,铁岭市农科所一位朋友透露给南森林一个极有价值的信息,说朝阳市培育成功一种高产的杂交高梁新品种。南森林正为产量不高而发愁,听到这个信息,他急匆匆地去了朝阳市,找到了那家单位,并在那里接连考察了好几天,买回了种子。第一年试种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高梁亩产超过一千多斤,比老品种的产量提高了三四倍。公社党委书记白晓光拍着南森林肩膀说,老南啊,咱们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
当年,县里主要领导及各公社主管农业的革委会领导齐聚二牛所口,在南家窝堡大队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南家的生产经验。
在全国学习大寨高潮中,南森林两次赴大寨参观学习,其中一次是县委指定以农民代表身份参加的。从大寨回来,南森林在群众大会上介绍大寨的经验,说了一番掷地有声又意味深长的话:“学习大寨不能走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大寨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改天换地的魄力,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不能搞大轰大嗡、劳民伤财的花架子。”
七十年代初,大队购进两台大型拖拉机,一台搞农田作业,另一台利用农闲季节到外面跑运输、挣外快。
县作协主席王甸葆当记者时,曾经采访南家窝堡村,留下一段采访手记,摘录如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有钱了,掂算着要在本地率先盖砖房,大队统一给各户解决石料和运力……一二年光景,户户争先恐后建砖房,很快砖石房舍全部竣工。红砖裸面,一街两侧人家,红彤彤地耀眼,多亏了这位能张罗事儿的当家人啊……南家大队最先建起了俱乐部,那可是仿照人民公社俱乐部的模式,前脸二层小楼,坐席二百。开村民会、放电影、演地方戏,真正地气派。”

大公无私 凛然正气贯始终

南森林在南家窝堡的领导岗位上,几十年兢兢业业,始终保持大公无私的工作作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盛行时,他一个儿子四个女儿,遵照他的严格要求,都做了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一个跳龙门的。当年县里招工、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等,有很多好的机会几次把名额留给南书记,都被他婉言拒绝。而他主持公道,把思想好,作风正派的年轻人一批批地推送出去。他的一身正气赢得了群众敬佩。
采访那天下午,在原县政法委副书记王绍文、本村老党员南凤伦等同志陪同下。笔者见到了南森林的儿子。此时他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满头白发,一脸沧桑,高大的身架明显有些驼背。十几年前,他耳膜意外受伤,由于没得到及时医治,现在听力丧失殆尽。他和笔者交流时只能凭借口型和手势。和他握手时,笔者立刻感觉到这是一双常年劳作的手,骨节突出,手掌粗糙而有力,整个活脱脱一个作家赵树理小说《手》里描写的一个老农民形象。
笔者感慨,当年凭他父亲的实力和关系,他现在很可能住在城里,拎着马扎,潇洒体面地过着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然而南森林没有那样
去做。而从他这双劳动者特有的粗壮的大手和他憨厚质朴的形象中,无
不折射出他可敬的父辈那代人那些普通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凛然正气。

笔者一行和部分村民采访时合影

南森林,一个平凡的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就是矗立在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

杨凯,1954 年 11 月出生,张强镇后辛屯村人,现居康平向阳社区。康平县作家协会会员。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