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一)

 张洪清 2022-12-2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横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节,2022年12月12日首次发表于“战史编译”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何为陆上攻击机?

陆上攻击机这个词是与舰上攻击机相对应而言的。

而这里的攻击机就是指那种可以对于海上的目标,也就是敌舰船实施鱼雷或炸弹攻击的飞机,是旧日本海军特有的一种称谓。

那么,为什么非要从这种枯燥无味的定义开始说起呢?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大多数有关“陆攻”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陆上攻击机是旧日本海军独创的其他国家没有的优秀机种”为前提开始论述的。

图片

旧日本海军攻击机的代表型号 三菱 G3M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可是,既然是可以对敌人的海上目标实施攻击的机种,那么,其中出现一些以陆地为基地的所谓陆基型号,那也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并不是只有旧日本海军当局才能想到这一点。而且,如果是一个效能特别出众的机种的话,为何其他国家的海军(空军)都没有进行大力的发展呢?从这一点上尝试着去进行思考,探索旧日本海军所谓“陆攻”这一机种的本质,我认为将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

或许,能从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意外地折射出“陆攻”的另外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孔也不一定。

旧日本海军所谓的攻击机,究竟指的是哪一种飞机?

之前我们提到过,攻击机是旧日本海军独有的称谓。那么,其他国家的海军管这样的飞机叫什么呢?

由飞机空投鱼雷对敌舰船实施攻击的构想,其实原本是英国海军最早提出来的,这个被称之为“TORPEDO BOMBING”(译者注:即鱼雷轰炸)的战术,传到日本以后最初被译为“雷击”。这个词就其本身的翻译手法而言,是很贴切的,是一个很好的翻译。因此便出现了将使用爆弹(译者注:即炸弹)实施的攻击称之为“爆击”,将使用鱼雷实施的攻击称之为“雷击”,两个词并列使用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在英语中既可以雷击又可以爆击的飞机用“TORPEDO BOMBER”(译者注:鱼雷轰炸机)这一个词就可以解决,而到了日语这边就成了“雷爆击机”了,非常复杂拗口,于是便创造出了“攻击机”这个称谓。

图片

美国海军装备的TBD“蹂躏者”鱼雷轰炸机,按照日本的分类标准属于舰上攻击机的范畴

在英语中与攻击机相当的称谓是“ATTACKER”,一般来说通常是指陆军装备的陆基对地攻击机,但是旧日本陆军为了防止与海军的攻击机混淆,将这个机种称之为“袭击机”。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图片

旧日本陆军装备的三菱 Ki51 九九式袭击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的末期,美国海军虽然因为原有的TORPEDO BOMBER(鱼雷轰炸机)这一机种已经具备了鱼雷攻击、大角度俯冲轰炸、发射火箭弹·导弹等多种的攻击手段,于是便将以往的侦察·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等机型重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被称为ATTACKER的机种分类之下,但是这个ATTACKER与日本海军所说的攻击机在本质上应该说还是稍微有所区别的。

旧日本海军攻击机的起点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对于日本海军的航空事业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

首先是在茨城县稻敷郡的原野和附近的湖面,设立了海军临时技术讲习部(后来的霞之浦航空队的前身)。紧接着又于九月在此地迎来了从英国远道而来的以森皮尔上校为团长的航空教官团(森皮尔顾问团),就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空中作战经验教训在内的最新海军航空技术等,接受了英国方面全方位的指导。

图片

英方顾问团团长 威廉·福布斯·森皮尔爵士

这一时期引入的英国海军的航空技术和作战思想,以及与此同时作为教育器材进口的各型飞机,作为旧日本海军航空事业的起点,一直到最后都发挥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作为教育器材进口的各型飞机之中,索普威斯“杜鹃”(Sopwith T.1 Cuckoo)和布莱克本“雨燕”(Blackburn T.1 Swift)两款鱼雷轰炸机,成为了日后旧日本海军攻击机发展的基础。两款飞机均为单座双翼的舰载鱼雷轰炸机(当时称空雷机),由C·H·史密斯少校负责传授起飞着舰以及空投鱼雷的相关技术。

索普威斯“杜鹃”是当时世界上首款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航母舰上作战要求的陆基鱼雷机。早期的鱼雷轰炸机由于需要挂载沉重的鱼雷以当时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起飞需要相当长的滑跑距离才行,因此大多都以在起飞滑跑距离方面不受场地限制的水上飞机为主,可是水上飞机由于配备的大型浮舟增加了飞机的重量和空气阻力,不但性能低下,还有海况稍有不佳就无法起飞的缺点,因此总体的作战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索普威斯“杜鹃”单座鱼雷轰炸机

作为对策,索普威斯公司于一九一六年十月,根据皇家海军鱼雷战术的热情推动者穆雷·休特海军准将的提议,开始研制代号为T.1的新型鱼雷机,即后来的索普威斯“杜鹃”。

原型机于一九一七年六月完成,七月开始试飞。

虽然在完成试飞工作之后,成功签订了数百架的生产订单,并于一九一八年十月以“百眼巨人”号航母为母舰,组建了最初的航母舰载鱼雷机部队,但直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都未能觅得实战的机会。

该机至大战结束时为止,已经交付英国海军九十架以上,另有三百五十架的订单虽然已经签约,但其中大部分后来都被取消了。

索普威斯“杜鹃”的设计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以当时轻型轰炸机级别的机体尺寸和动力(功率二百马力、当时的战斗机通常只配备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马力级别的发动机)为基础作为单座机使用,废除防御用的机枪等设备,将节省下来的重量用于搭载鱼雷以及提升起降性能等方面。

而布莱克本的“雨燕”也是一款沿用了与之完全相同的设计思想,于一九一九年开发研制完成的鱼雷轰炸机,虽然换装了动力更为强劲的纳皮尔“狮子”四百五十马力发动机,但是由于在进入批量生产之前战争就已经结束了的缘故,最终只生产了极少的数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布莱克本“雨燕”鱼雷轰炸机

那么英国航空教官团为什么要把这两款飞机作为教育器材带到日本,传授鱼雷攻击的技术呢?其原因至今不明。

图片

旧日本海军“凤翔”号航空母舰

虽然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同样的这个大正十年,日本的首艘航空母舰“凤翔”(凤翔号是世界上首艘在开工时就以航母的标准设计建造,并最先完工服役的航空母舰)下水竣工的原因,因此从一开始日本就提出了希望英国方面传授航母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要求,但也不排除航空教官团中的技术负责人史密斯少校恰好是鱼雷攻击战术方面的专家,所以才使用了这些飞机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日本进口的布莱克本“雨燕”鱼雷轰炸机

另外,由于在当时的世界上具备这种类型飞机使用条件的国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也有可能是英国海军方面想碰碰运气,把这种对于自己而言比较多余的飞机作为战后剩余物资卖给日本也不一定。

这种无意间发生的事情却因为机缘巧合对后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图片

图片

索普威斯“骆驼”是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战斗机之一

早在航空教官团抵达日本以前,三菱内燃机制造厂(后来的三菱重工)就已经从英国的索普威斯公司招募了以史密斯工程师为首的九人专家组,接受了英方专家为期长达三年的技术指导,这个赫伯特·史密斯工程师(与森皮尔顾问团的那个史密斯不是一个人)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过索普威斯“幼崽”(Sopwith Pup)和“骆驼”(Sopwith F.1 Camel)等享誉世界的杰出战斗机,而“杜鹃”鱼雷轰炸机也不例外同样是出自史密斯工程师之手。

这样一来,史密斯工程师在抵达日本以后,最初设计的首批作品分别是单座的战斗机、双座的侦察机、以及单座的鱼雷轰炸机就很好理解了。

这三款飞机在大正十年至大正十一年期间相继研制完成,后分别以一零式舰上战斗机、一零式舰上侦察机、一零式舰上攻击机的名义,成为了旧日本海军历史上首批列装部队的制式作战飞机。

图片

图片

三菱 1MT1 一零式舰上攻击机 采用了并不多见的三翼设计

就这样,旧日本海军的航空技术,便在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均忠实地照搬英国(更准确的说法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为范本)的状态下迈出了自己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

这个事实虽然被认为对于以后旧日本海军航空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与旧陆军方面的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受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讨论了。

美国海军鱼雷轰炸机的早期发展思想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旧日本海军通过对于英国海军航空技术的忠实模仿和学习,已经形成了以舰攻(舰载鱼雷轰炸机)为空中攻击力量核心的战术思想,那么在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特别是美国海军空中力量的发展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美国海军最初着手研制开发鱼雷机的时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一九一八年,虽然在将寇蒂斯R-6水上双座教练机的发动机(二百马力)升级为利伯蒂三百六十马力发动机后,于机身下挂载了重达四百七十千克的鱼雷进行了测试,但这个计划最终还是因为未能达到设计的要求而被迫中止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形独特的加劳德特D-4  人们甚至第一眼都找不到该机的螺旋桨安装在哪里

在同一时期,美国海军还试制了一款名为加劳德特D-4(Gallaudet D-4)的,在机首配有领航员兼投弹手席位,采用单发双翼推进式气动布局的水上飞机(发动机同样为利伯蒂三百六十马力)但这是一款在机腹中心线下方配有大型浮舟,在两侧翼梢配有辅助浮筒的所谓单浮舟式(这种布局无法在机腹下方吊挂鱼雷)的水上轰炸机。

虽然,该机也由于所采用的技术过于前卫仅仅制造了两架样机就被放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鱼雷机和轰炸机两种机型并行发展的策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海军依旧执着于鱼雷机的研制工作,并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美国陆军装备的马丁MB-1双翼双发轰炸机,在签订了购买十架该机的海军型号MTB轰炸机(正式的制式型号为TM-1)的合同之后,首架原型样机于一九二零年一月三十一日顺利完成了首飞。

图片

图片

美国海军的第一代“陆攻”马丁 MB-1/TM-1轰炸机

该机主要对陆军型的起降着陆装置进行了改进,使机身下方具备了挂载七百五十千克级鱼雷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机的主翼可以向后方折叠,这也是第一世界大战时的英国轰炸机经常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案。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大型飞机的地面调度和维护保养,并非是打算将其作为舰载机使用。

TM-1虽然相比以往的那种由水上飞机改装的鱼雷机在搭载能力和续航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美国海军当局此时对于鱼雷机本身的战术思想和运用思路还不明确,因此并没有为该机组建过真正的实战部队。

可是,鲜为人知是美国海军早在日本的大正九年(森皮尔顾问团抵达日本的前一年)就已经在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陆攻”的测试评估中,开启了对鱼雷攻击战术的探索。

继TM-1之后,在一九二二年,美国海军工厂又将此前作为鱼雷机测试过的寇蒂斯R-6水上飞机的机身,与当时正处于批量生产中的寇蒂斯HS飞行艇的主翼组合在一起,制造了配备利伯蒂四百马力发动机的PT-1型双座水上鱼雷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国海军工厂PT-1型水上鱼雷机

该机在实用性能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共计生产了十五架。到了一九二三年,又生产了该机的改良型号PT-2十八架。

通过竞标决定发展方向

PT-1水上鱼雷机虽然被认为是美国海军第一款真正投入使用的鱼雷机,但是装备这种飞机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九二二年夏,美国海军行政当局为了确定鱼雷机的机种型号,对来自于国内外的五款不同种类的鱼雷机展开了正式的竞标试飞。

图片

图片

美国海军首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年的三月,美国海军的首艘航空母舰“兰利”号(由运煤船“土星”号改造而成)已经在改造工程结束后重新服役,这迫使当局必须对海军航空攻击力量的发展做出一个基本的规划。

在作为审查对象的五架飞机之中,有两架采用了就当时而言非常先进的双发单翼气动布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形奇特的寇蒂斯CT-1水上鱼雷轰炸机

一架是于一九二一年三月首飞的寇蒂斯CT-1型,该机为单翼气动布局主翼前缘异常厚实用以容纳短小的三座舱机身和两台寇蒂斯D-12(二百五十马力)发动机,两个发动机短舱向后方延伸形成两个纤细的尾撑,用以安装水平和垂直尾翼,是一款采用了所谓的半飞翼这样一种大胆设计的双浮舟水上鱼雷机。不过,由于动力稍显不足在性能方面也比较贫弱,因此虽然签订了生产九架飞机的订单,但仅仅完成了一架之后,合同就被全部取消了。

另外一架是由此前曾经设计过福特三发运输机(Ford tri-motor )的工程师威廉·斯托特设计的ST-1型,也是美国海军最早的全金属单翼机。

虽然该机装备两台帕卡德三百三十马力发动机,在气动外形上也要比寇蒂斯的同类型飞机洗练流畅的多,然而该机的一号原型样机却在成功地完成十四次飞行之后不幸坠毁,剩余四架飞机的生产订单也因此被取消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国海军最早的全金属单翼机 斯托特ST-1鱼雷轰炸机

在其余三架参加竞标的飞机之中,一架就是日本也有进口的布莱克本“雨燕”(发动机·纳皮尔“狮子”四百五十马力)另一架是荷兰生产的福克FT-1(Fokker FT-1)单翼双座水上飞机(发动机·利伯蒂四百马力),不过当时普遍认为美国海军当局引进这两款飞机的主要目的,就是单纯为了获得双翼单座舰载机和单翼双座水上飞机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对于装备进口飞机的意愿其实并不积机。

结果,在经过军方评估之后,最终道格拉斯公司的DT-1单发水陆两用双翼机(发动机·利伯蒂四百马力)以综合性能优势胜出,并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开始生产了数十架该机的改良型号DT-2,主要供部署在海军沿岸基地的各鱼雷机部队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道格拉斯DT-1/DT-2 水陆两用双翼鱼雷机

DT-2正如其四架陆军用型号于一九二四年成功地完成了历史上首次世界环游一周飞行时所表现的那样,具有非常出色的实用价值和极高的可靠性,因此在美国海军服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于是,日·美两国海军虽然过程完全不同,但却在几乎同一时间,决定了海军鱼雷机的大致发展方向,迈出了发展的第一脚。

图片

飞行甲板上布满双翼机的美国大型航空母舰 “萨拉托加”号

然后,随着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间(昭和二至三年)两国的正规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加贺”以及“萨拉托加”和“列克星敦”的相继服役,两国亦开始正式组建、部署真正的航母舰载鱼雷轰炸机部队。

图片

图片

图片

旧日本海军十三式舰上攻击机

而这批最早的舰载鱼雷轰炸机就是日本的三菱十三式舰攻,和美国的马丁T3M,两机的研制均获得相当的成功,不仅可以空投鱼雷还可以实施水平轰炸,同时还可兼做为侦察机使用,作为航母舰载机的主力机型,其后续型号服役期限相当长直到一九三五年以后仍活跃在作战部队。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国海军马丁 T3M 舰载鱼雷轰炸机

纵观日美两国鱼雷轰炸机开发的历史,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起步发展的,但是相比于完全以英国海军为范本以全盘吸收引进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日本海军,果然还是对所有的机型(陆基、水上、单发、双发、单座、双座、多座)都进行一番评价试用之后再决定今后发展方向的美国海军更有底蕴一些,我想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吧。

那么,接下来时光就将进入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后半段,也就是日本的昭和年代了。

—未完待续— 


由于读者互动功能已经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现故障,本号暂无法留言,如有建议可后台私信本人


好消息

由本人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策划人、著名译者章和言老师、上海飞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声读物《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在喜马拉雅APP-有声集结号栏目上线了,目前限时免费中,请大家敬请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