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素来华访问,指出中国的道路,毛主席笑道:书生之见

 历史客栈 2022-12-26 发布于山东

上个世纪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很多人都在探寻拯救中国的道路,还请了很多外国的名人来帮忙。

比如在1920年,北京大学就邀请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时间长达9个月之久,受到了举国关注。

但是,毛主席却对罗素的中国之行不以为然,认为他都是在说空话,对中国并没有帮助。

在近代文化史上,罗素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哲学、文学、数学、教育等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被誉为“西方三大哲学家”之一。

而且,罗素不只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国,倡导人类的自由、平等,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追捧。

在1920年,梁启超创办的讲学社和北京大学,就邀请罗素来访访问,希望罗素能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一切建议。

当时,罗素刚刚结束了俄国的访问,认为俄国虽然完成了十月革命,但人民的生活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好转,让他很失望,因此,当他接到中国的邀请后,就欣然决定前往中国,看看这个古老的民族到底有什么秘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大学还做过一次调查,评选“中国之外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结果,第一位是列宁,第二位是威尔逊,第三位就是罗素。

1920年10月8日,罗素到达了中国,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不过,罗素的中国之行并不是只有赞扬之声,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鲁迅就批评他根本不了解中国,观点太肤浅,甚至在刻意讨好中国人。

确实,罗素早就对中国的文化很推崇,认为中国人的“不争”、“乐观”与自己倡导的自由、平等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他对中国人的另一面却看得不够清楚,有点过度美化了。

比如罗素听说北京大学的教学经费被军阀挪用了,竟然不是谴责军阀,而是赞美北京大学的教师,说:“本来用以付教师薪水的钱经常被督军们挪用,因此,他们教书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挣钱。”

这叫什么话?如果不是因为他是罗素,早就被人骂死了!

另外,罗素还激动地说:“在这个星球上,我没有家园。中国人不狂暴,对我来说,中国更接近家园,超过了我知道的任何国度。”

这句话,就更有拍马屁的嫌疑了,如果他真的认为中国是最适合他的“家园”,为什么不留在中国,而要迫不及待地离开呢?

因此,罗素的这些言论,在中国的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认为他就是一个刻意讨好中国的骗子,对中国人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

这些还只是文化上的争议,在社会改造上,罗素的言论更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极力反对他的言论。

罗素认为,中国要想进入现代社会,只能通过教育,而不是革命,革命只会造成流血,像俄国的十月革命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中国不能学他们,而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实现社会大同。

罗素的这个观点,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体现了西方哲学的改良观点,但实际上,罗素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观点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

因此,毛主席就明确表示说,罗素的观点就是书生之见,“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毛主席认为,用教育来改造社会,在中国有一个天然的弊病,就是这些教育机构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他们办学校、办报刊的目的都是为了挣钱,而不是真正为了提升民众的思想。

而且,这些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会允许共产主义思想流行的,这无异于与虎谋皮,“要资本家信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事”,“共产党人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

对于资本家的本质,毛主席早就看得很清楚了,资本家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让他们主动放弃剥削制度,是一种极其幼稚的想法,毛主席说:“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

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现状,只能通过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让劳动者翻身做主人!

其实,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是不乏社会改良派的,像梁启超、梁漱溟、胡适等等,都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用教育的方式来改良社会,但是,在掌握实权的军阀、反动派面前,他们的所有努力都不值一提,鸡蛋在石头面前被碰得一败涂地!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要想真正改造社会,就必须要掌握权力,用权力的手段来推行改革,而不是靠喊几嗓子就能解决得了的。

还是毛主席看得最清楚,旗帜鲜明地提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那些所谓的社会改良派,都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而只有毛主席倡导的革命,才真正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0天后,7月11日,罗素从上海乘船离开中国。

中国历史,就在这里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

(参考资料:《实录毛泽东》《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鲁迅研究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