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入世遗,是时候了解下他的故事!

 滚滚睡着了 2022-12-26 发布于山东

▶▶但凡对茶有些兴趣,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陆羽这个名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来历不明的孤儿、丑陋且口吃,但最终成圣封神。

      ▶▶陆羽并不是简单的弃儿逆袭,不只写了《茶经》,他还是演员、剧作家、小学家、旅游和地理学家,同时是位诗人,诗作被收入《全唐诗》。

      ▶▶饮茶已是全世界人们共同喜爱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最爱喝茶的国家”,中国连前十都排不上。

01

一个弃儿的逆袭之路

    上个月底,在摩洛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自然是个令人喜悦的消息,相关的15个省份都立即开始各种宣传,大作茶文化的文章,其中,一个名字在高频率地出现,那就是陆羽。

        在中国,只要多少对茶有些兴趣,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陆羽这个名字。

       顶着“茶圣”“茶仙”之名,名字也自带一种飘逸潇洒气质的陆羽,在各种画像、雕塑中呈现出的,都是飘然隐逸而又仙风道骨的形象。

        但实际上陆羽的人生跌宕起伏,有着“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的传奇故事:一个没有爹妈的弃儿,身世凄苦,却也见过世间繁华,乐于乡野,却好结交官人文士,聪明诙谐、个性十足,下能与百姓同作,上能与皇帝共饮。

       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湖北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在严霜中冻得瑟瑟发抖,智积便把他抱回寺中。这座石桥后来被人们称为“古雁桥”。

        附近的寺西村里正卜居着一位儒士李公,开学馆教授村童,智积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依着季兰的名字,这个孩子被取名季疵。

       一个“疵”字足以看出,这孩子长得不怎么讨人喜欢,后来他本人所写的《陆文学自传》更是直接说“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长到七八岁上,李公一家返回故乡湖州,季疵只好回到龙盖寺,在智积身边煮茶奉水。

       智积原想让季疵当和尚,他却说:“我既无兄弟,又削发做了和尚,也就不会再有子嗣,那肯定就是不孝,我还是学习孔子的教导吧。”

      智积很生气,就打发他去从事“贱务”:扫地,清洁厕所,踩泥涂墙,背瓦盖房,放牧三十头牛。

      小季疵很喜欢读书,没有纸,就用竹子在牛背上画字。一次不知怎么得到了张衡的《南都赋》,虽然并不识字,但也模仿小学生,装模作样假装诵读。

       智积又把他约束在寺内,让他修剪芜杂丛生的草木,并派年龄大的弟子加以监视。监视的弟子认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后背,直到鞭子抽断才罢手。

      十二岁那年,难以忍受的季疵终于卷铺盖逃离了龙盖寺。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优伶,兼做编剧和作曲。凭借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

      一个偶然的机会,季疵得到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这时候的季疵不能再没有个正式的名字,于是以《易》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于是给自己定姓为“陆”, 取名“羽”,字“鸿渐”——未来的茶圣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天宝十一年,十九岁的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随后出游巴峡、江浙、皖赣、两湖考察茶事,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期间结交了司马崔国辅、状元出身的皇甫冉、诗僧皎然以及书法家颜真卿、怀素等名士,并在苕溪之滨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

      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往往到了天已经黑透,才大哭着回家——这个做派自然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当时人们拿他跟楚狂人接舆相比。

      关于陆羽的坊间故事,有两个最为神奇:

      扬州刺史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士卒只好承认路上不小心洒了半瓶,是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这才是江中心南零水也。”

      代宗嗜好饮茶,下旨招来以善品茶为名的积公和尚入宫。积公喝了一口皇帝的茶,不再喝第二口:“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所煎,再喝别人煎的茶,都觉得没意思。”皇帝于是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江南舒州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送了一碗茶给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饮后放下茶碗,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鸿渐才能煎得出来!”

      代宗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02

《茶经》以及“茶”之外的

另一个陆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需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才能被称为“圣”?一部作品需要有怎样的宗师地位才能被称为“经”?

      所谓千载一圣,五千年只有“十圣”流传,且无论文圣武圣还是书圣酒圣,多为王公贵族或曾官居高位;而“经”则是传统典籍带头大哥第一类,作品能以“经”为名,是莫大的、最高的荣誉,连《论语》都几次反复才能最终位列其中。

      来历不明、貌丑口吃的弃儿陆羽,居然承担得起一部经?《茶经》是一本什么“经”?

      《茶经》只有七千余字,论篇幅还比不上今天本科生的一篇论文。全文有三个部分、十章。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并品评其高下。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如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但在正式茶宴上,必须二十四种器具皆备;十之图: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绘制成图,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

      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达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的《茶史》等。中国茶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但是陆羽的人生,远不是一个“茶”字可以概括。他同时是演员、剧作家、小学家、旅游和地理学家。

      就《陆文学自传》中涉及的书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书》等佐证,陆羽擅长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记等,著作有《吴兴图经》《顾诸山记》《武林山记》《虎丘山记》《游惠山寺记》《天竺灵隐二寺记》等,以及《君臣契》《源解》《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谱》《道标传》《僧怀素传》《唐五僧传》等,其他著书有《教坊录》《谑谈》《占梦》等。并参与编写了音韵学著作《韵海镜源》。

      陆羽还是位诗人,《全唐诗》中收录其作品二首。

03

中国茶,也属于世界

      随着中国茶的入选,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世遗名录,居世界第一。

      进入世遗的“中国茶”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44个小项目,涵盖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十余种传统制茶技艺,还包括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申遗项目中的“体量之最”。这也足以见茶文化在中国的群众基础之广泛和深厚。

      说起来中国茶的各种传说故事与文化流传演变,别说《茶经》7000字,再加两个0也说不完。

      现在,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亿。

      甚至,比较最喜欢饮茶的国家,作为发源地的中国却连进不了前三,连前十也数不上——根据国际茶业委员会的数据,中国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在第20位上下浮动。

      中国的茶文化在“博”不在“量”,其精深厚重,值得更为深入的继承与研究。

      陆羽的《不羡歌》曰: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