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和《新华字典》的故事 / 汪河(河南)||姚鼐文学奖参赛作品

 清涟一荷 2022-12-26 发布于安徽

大型文学季刊《当代文学家》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瑞冬卷·2022·总第十期

(网纸同步)

原创·精品

瑞冬卷


□ 美刊佳作 □

我和《新华字典》的故事
(散文)




文 /  汪河(河南)


我第一次拥有《新华字典》,是1963 年秋天。周六放学时老师说,下周带上字典,我们学习查字典。
我放学回家,告诉老爸。老爸爽快答应,行,明天去买。
第二天上午,老爸带我和弟弟去解放路新华书店,用1.25元买到一本64的《新华字典》。
我老爸带弟弟去拐角那边付款时,那本字典就被放在柜台上。我伸手拿,售货员阻止说,不行,等收据拿来。
我趴在柜台上,把下颏放在上面很近距离看那本字典,它浅颜色的硬封面,咖啡色的书脊和洁白的内页,看上去既清新又高贵。想到它很快就属于我,心中的欢快和喜悦满满。我深吸一口从它身上散发出来的印刷品气味,沁入心脾,心旷神怡。
老爸付款的过程似乎很慢,弟弟不时跑过来报告他排队的位置。终于,弟弟飞奔过来说,好了。我问,咱爸呢?弟弟说,交完钱,遇见一个熟人,两人说话呢。
我和弟弟站在柜台前看着书店拐角处,望眼欲穿,迟迟不见老爸过来。我果断命令弟弟,你站在这里看着咱们的字典,我去看看。
我跑过书店拐角,一眼就看见老爸正和人谈笑生风。他看见我,扬着手里的收款条说,快去拿书吧。
字典终于到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映入眼里的是一条鱼的图片。解释是:鲇鱼,头大,尾扁平,身有粘液,无鳞,可吃。
鲇鱼我认得,夏天回老家跟三叔去混坑,捉到过一条鲇鱼。三叔拿泥巴包裹放锅底烧给我吃。
同一页还有“碾”字和石碾图片。这个我也认得,我爷爷家就有这个家伙。加工粮食都是人力推碾,推碾人自嘲是“秃尾巴”驴。
我对动物和鱼类感兴趣,专拣这类看。我一下子翻到最后,看到“雉”字。原来雉就是野鸡呀!字典里说它的羽毛可以做装饰品。我立刻想到新华书店隔壁戏剧用品门市部古装戏头盔上面的野鸡翎。
字典里还写着,肉可吃。鸡肉我吃过,野鸡肉味道如何?至少比比鲇鱼好吃吧?
想到这里,我嘴里充满唾液。
我又前翻,看到“虎”字,说除了肉可以吃,毛皮可以制衣,虎骨还可以做药用。我又想起医院中药房膏药包装上面的虎头。
我很高兴字典里说的事情,在生活里都能印证。虽然说我没有吃野鸡肉和老虎肉的口福。但是我从字典上,间接饱了眼福。
也许进来能够吃到。
这时候老爸过来,拿过字典,教我拼音查字法。告诉我ㄅ、ㄆ、ㄇ、ㄈ等老式拼音的知识。最后告诉我:还有部首查字法,这些知识学校老师会教你的。

1 1962 年版《新华字典》(源于网络)

最后,老爸给我一角钱,让我带弟弟看10 点钟的周日儿童专场电影。
我手拿字典进入电影院,满电影院皆是叽叽喳喳吵闹的小观众。我有一书在握,感觉与众不同,心中不由得涌出无限自豪。我走在过道上,用一种睥睨神情,傲视全场。
那天看什么电影我不记得,我只是记得借着光线强的时候翻看字典,找我感兴趣的图片。


回家后,爸爸在字典封皮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购于南阳市新华书店(老爸购书都要这么做)。
我周日下午返校,晚上睡觉前发现同学们的字典,几乎人手一册。有些同学的字典比较旧,甚至是四角号码字典。大部分同学的字典和我一模一样,带新字典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凑到一起。睡觉的时候有同学哭着报告生活阿姨,说我调换他的字典,因为他发现有中间一页破损。我理直气壮地打开封页,让阿姨看我老爸写的字,证明清白。
班里很快掀起学习查字典高潮。同学们都有拼音基础,拼音查法一学即会。学习部首查法费老劲了!我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掌握,速度还很慢。而且也不是每个字都能找到,例如“臣”字。老师为了加快学习步伐,开展个人赛,小组赛等方式,激发大家学习兴趣。我很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但我在历次比赛中成绩平平。
虽然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但是并不妨碍爱我继续热爱字典。字典里面的内容丰富,奇妙无穷。一是,看连环画和课外书籍遇见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阅(这是老师和家长所希望的);二是,上音乐课图画课手工劳动等副课时翻阅字典,老师一般不会批评,还以为我是孜孜不倦呢。却不知我是在看“皮可制衣,肉可吃”那些动物。我首次知道海豹海狮海象,就是通过字典;第三,字典给我展现崭新的知识领域:我从“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中知道56 个民族的每一个,他们在哪里住,有多少人;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人口表”和“各国面积、人口、首都一览表”中,间接学习到人文地理知识。
同学们大都也这样,比我学得好者大有人在。有同学说,加拿大比中国大。我争辩说,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我俩各自拿出字典查看: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是我错了。原来中国国土面积不是最大,而是人口最多。
上五年级时,我看“化学元素表”有重要发现:有很多化学元素的汉字,读半边音。
王老师知道后,表扬我读书认真。
我上初中学化学才知道氙、钽等字我读错。而且习惯成自然,我现在还把氙气灯读作shan气灯。而且这个“钽”,我现在还不能正确读准。我写到这儿,停下用360 搜索,才知道“钽”正确读音是tan.
老师误我!
呵呵,是自己马虎不认真,拿老师背锅。


刚开始用字典的时候我还很注意,随着新鲜感消失,就不怎么爱惜它了。当时写字用蘸笔,右手指上经常染有墨水,再用手指蘸唾液翻页,墨水就跑到字典上。我还用蜡笔给老虎添加长胡子,给房子上画一只鸟。没过一年字典就被我搞得脏兮兮的。买字典的第二年,我把封皮里老爸写字的一页弄烂丢失,字典中间也多有破损之处。有次周末回家,老爸坐在院子里为我修补破烂书页,邻居陈伯在一旁看。老爸半是自嘲半是无奈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看来我儿尚需努力呀!
这本《新华字典》伴随我三年时间。WG刚开始,就被我遗弃。
不是“读书无用论”,而是我喜新厌旧——我又得到另外一本《新华字典》。
我的第二本《新华字典》,是一本淡绿色表皮简装本。因为当时流行红色元素,我很快就不喜欢它。后来转手给我同学,换回小说《敌后武工队》。
WG“停课闹革命”,我有大把的读书时间。三叔初中三年六册的语文历史地理课本,是我的读物。当然还有村子其他有文化人家里的小说,其中《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我最爱(有最爱就有最不爱,我最不喜欢红楼梦,至今还没有系统读过)。
为读书,我又把第一本《新华字典》找出来。此时它已经是面目全非:外面的硬质封皮连带书脊都不见了,前面拼音部分也丧失。
此时我使用《新华字典》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拼音直接翻找,我还能记得大部分常用部首的页数,也能直接翻找。还好,它后面的“中国历代纪元表”尚在,让我在读《三国演义》和《说唐》一类历史小说时,有个参考。
这本《新华字典》破损到这种程度,它的内芯仍然完好,从来没有发生过掉页现象;它的纸张也非常坚韧,除非你硬扯硬撕,正常翻看从不会破损。
写到这里,我想起20世纪90 年代,我们在北京进修时W美女花费一月工资购买一本《B超彩图》,买回就掉页。我们几个男士陪她去翠微路书店退书。人家不退,还说什么,书本不掉书页是不可能的。似乎那次北京之行以后,我买的书经常掉页,纸张也不好,稍不注意,就有破损。时间久了我也习以为常。有年我去教堂给妈妈买“S经”,惊讶地发现装订的精致和坚固,还非常便宜。我曾经写过一篇杂文说:WG前的新华字典,WG中的“选集”,现在的“S经”,是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印刷品。究其原因:WG前《新华字典》大多是学生用,装订坚固,价格亲民;至于“选集”,我无须多说,那年代若出现质量问题,轻则受批判,重则丢性命;“S经”,则是由歪果仁提供高档纸张和精密装订器材,仅收取工本费。
看来只要用心做,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怎么用心,用什么心?
窃以为,一是良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钱心。
哎呀,扯得远了,还是说我和《新华字典》的故事吧。
1968年夏天,我在镇平察院小学读书。有天中午和同学们去游泳,我把《新华字典》放衣服旁边。游泳上来发现,字典被人偷走。


在那个特殊年代,“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还是对我产生了影响。人也变得浮躁,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顶不真或不认识的字也不认真求证。我初中同学刘陕安(有先天腿疾,江湖人称三条腿),家有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他谁也不借,只是讲给大家听。其中《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一文中,有位亨利.巴斯克维尔爵士。刘陕安那厮读书和我同病,他讲这个故事时总说“享利”怎么怎么的。我现学现卖,回家转讲给老爸和弟弟听。有天刘陕安不知怎的开恩,把书借与我。中午我老爸躺床上翻阅时,突然失声大笑。他把我叫身边说:你们是咋看书的?人家叫亨利呀!我狡辩说是刘陕安说的。老爸更是笑了,说我,你这是人云亦云(说实在话,当时我也不认识这个字)。为这件事情老爸专门跟我长谈,说把语录或选集里的关键字读错,被批斗甚至被判刑,更有甚者为此丧命的很多例子。老爸有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一次失误,万劫不复。
不几天,老爸送我一本32开的《新华字典》。
这是我的第三部《新华字典》,WG前出版,封面盖有一枚模糊公章,隐约看到有“供销社”字样。这本书有我前两本字典的两个还要大,像一块砖头,不方便携带。带它上学惹同学们耻笑,说我像个老学究,还有说我装有学问人(就是现在说的装B)。更有甚者说不带“选集”带字典,是个立场问题。吓得我再也不敢带它出来。
实际情况是,那时候政治任务、劳动、开会占据很多时间,课本很少,大家都不背书包,每天拎着一块砖头一样的书,既不方便又不实用。
这本字典伴随我不到两年时间。有位同学当兵走人,说希望得到字典。于是,字典就跟他走进军营。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热衷于学外文,我有过大大小小十几本英文日文字典,唯独没有《新华字典》。我错误地认为,我所认识的中国字不少,对我工作而言足矣。
二十年多前,我开始担任个小芝麻官,年终会上读总结报告,我把“造诣”读作“造zhi”。会议结束后,市图书馆李仁瑞老师走到主席台低声对我说:“王主委,你把造诣的诣字,读错了。”
我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仁瑞老师真诚地说:“咱中国字太多,读错不要紧。但是得知道,下次不再读错。”
我这时才回过神,连声道谢。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自此我开始注意纠正这方面的错误。这样,我就拥有了平生第四本《新华字典》。不对,应该还有第五本和第六本。11元一本的字典,我一次买三本!办公室、家里书桌上各一本,另外一本放我出差的提包里。它和洗漱用品,成为我外出开会的必备品。

2 1998 年版《新华字典》(源于网络)

我退休前,因为工作关系,有很多大会发言机会。除了自己备讲稿或即席讲话,很多场合是念别人写的发言稿。不论哪种形式发言,我都会认真对待。如是读别人写的东西,读前我会仔细看一遍,把不认识的字,不能确定几声读音的字标注,查字典或请教周围人。
我参加人大会议写议案、批评和建议,字典就成为我的好帮手。我参会期间和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同居一室,他常拿我字典翻看。我笑言,先生你这般大家,还看小学生的书,不怕掉身价?先生正色说,《新华字典》老少咸宜,它是我终生的朋友和老师!随便翻开一页,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或读音不准释义不确的字。WG期间我下放农村,秋天下雨破屋漏水,再加上无书可读,心情烦躁彻夜难眠。生产队会计给我找到一本破旧《新华字典》。秋雨连绵七天7七夜,我把这本字典读了两遍。变无聊为有趣,变空虚为充实,又认识了不少字。
先生所言不虚,多年后我看先生所著《一个人的编年史》,书中“读字典”一文,说的就是这件事。


为写这篇小文我做功课。搜索文献得知:《新华字典》自1953 年至今,已经出版6 亿册,它是世界上发行数量最大的辞书,也是版本最多的辞书。5 年前,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宣布,《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华字典》出身高贵,当初是叶圣陶、魏建功、金克木等人编撰,后来又经王力、游国恩等人修订。这些人是国家级的大学教授和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
他们可都是大学问家啊!
《新华字典》也在不断成长,它从最初版的8000多字到最新版的11200多个字。
我最后一本《新华字典》,购于2008 年。
我闲暇时翻看,有关动物的解释,不再有“肉可以吃,毛皮可制衣”的条文。虽说是认知的更新和时代的进步,开始重视动物保护。但我心头,仍有淡淡失落。字典里所说“肉可以吃”的动物,我大部分没有吃过,甚至见都没有见过。以前查看字典,看到“肉可以吃”,还可以间接一饱眼福,以后这个机会再也没有。
这本《新华字典》,买到后就没有怎么使用。随着科技进步,在电脑和手机上,替代它的软件越来越多,我曾经在电脑上下载“有道词典”,很快就不再使用。因为现在拼音输入法有多字可供选择,在电脑上看书,遇有不认识的字,点击一下搜索即可知结果;或在手机上比葫芦画瓢写下,也可以快速确定。
虽然有电子版的《新华字典》,但是它如同“有道词典”一样,已经被更多,更快捷简便的查询方法所替代。
也许,《新华字典》已经是英雄迟暮?
但是并不妨碍我对《新华字典》的喜爱。
我退休后封刀,首次清理书柜,把医学书籍拣比较新的送科室年轻同志,其余送给清洁工老王处理。第二次清理,包括大部分工具书。
唯独留下《新华字典》。
我早就选定朋友老汤做我的遗嘱中执行人(但愿他比我健康长寿)。
我在遗嘱里要求,随同我骨灰盒埋葬的物品中,就有《新华字典》。
呵呵,看似玩笑话,却是真的。
我用下面这段话做这篇小文的结尾:翻开《新华字典》任何一页,你都会找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字。

初稿:2022-11-29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 刊 简 介

《当代文学家》为大型文学季刊,刊号为ISSN2708-3160,微纸同发,双版同印,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出版时间分别为:丽春卷4月20日、星夏卷7月20日、金秋卷10月20日、瑞冬卷1月20日。

       本平台集微刊运作、杂志编辑、图书出版为一体,可办理国际(2千起)、国内(2万起)书号,出版正规图书和个人文集。郑重承诺:本平台(社)办理的所有书号均为合法书号,可查可阅。请放心预约书号。

       所有来稿,包括书稿作品,必须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且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本刊拟与多家国家级刊物开展合作,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即日起接受爱心赞助,凡有远大的文学梦想、勤奋的写作精神,并有一定财力支持的爱心作者,均可联系,让我们一起实现属于我们共同的文学梦!爱心赞助微信:cmj86188(总编:清涟一荷)。
‍‍‍‍‍‍‍‍‍‍‍‍‍‍‍‍‍‍‍‍‍‍‍‍‍

作者风采


河南作家/诗人:汪河




作者简介

王贺伟,笔名汪河,河南镇平人,蒙古族,职业医生

喜欢读书,退休后痴迷文学创作,时有作品发表。

属于一介不入流之文学爱好者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