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坛澍语」:新中国“22大影星”之北影厂明星(七):于蓝

 兰州家长 2022-12-27 发布于甘肃

文/刘澍

于蓝:苦乐无边读人生

文章图片1

我们不会忘记,于蓝老师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扮演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革命家庭》里扮演的革命母亲周莲、《烈火中永生》里扮演的巾帼英烈江姐的银幕形象,早已经定格在新中国闪光的银幕上,特别是她扮演的江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江姐的光彩不仅来自她的宁死不屈,也在于蓝将女性的温和细腻融入到人物的举手投足之中,同时,也深邃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着几代电影观众的人生选择。

文章图片2

本文作者采访于蓝后合影

想当年,在1981年已年届六旬的于蓝老师,又承担起了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重任,在她出任儿影厂首任厂长时期,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倾尽全力,成就卓著。这些显著而突出的作为,浓墨重彩地书写绘制出一个义无反顾的革命者为中国电影奉献毕生的壮美画卷。

文章图片3

于蓝在影片《白衣战士》中饰演女主角庄毅,首登银幕

1921年6月3日出生、祖籍辽宁岫岩的于蓝,在居住地北平被日军攻陷后,一度陷入了极其悲哀的情绪当中。17岁的于蓝怀揣着追求进步、寻找自由和光明的迫切愿望,前往进步青年都想去的革命圣地——延安。

文章图片4

于蓝主演影片《白衣战士》一镜头

临近秘密出发的时候,于蓝的好友赵书凤的母亲认为此名不好,充满感情地把于蓝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同时,也把女儿赵书凤的名字改为了“赵路”,意为“希望你们能走上一条平坦的大路”。于蓝与赵路历尽周折,终于在1938年的秋天,来到了众多热血青年奔赴的目的地延安。

文章图片5

于蓝主演影片《翠岗红旗》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在那里,热血沸腾的于蓝很快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并在第二年的初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于蓝除了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之外,还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活动。由于于蓝自小就非常喜欢戏剧、舞蹈和电影,特别喜欢阅读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和巴金的作品,使她无形中就显示出了自己初出茅庐的表演才能。

文章图片6

于蓝、张伐、汪漪等人在影片《翠岗红旗》的剧照,刊登在当年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所以,她便“小荷初露尖尖角”般分外引人注意。1940年春,于蓝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的实验剧团,当上了一名正式的职业演员。在实验剧团里,于蓝参加演出了五幕话剧《粮食》、苏联话剧《带枪的人》和《周子山》《二流子转变》等带有陕北浓郁地方特色的秧歌剧。

文章图片7

于蓝在影片《翠岗红旗》中饰演女主角向五儿

1942年5月23日,“鲁艺”人永远难忘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重点说明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在主席积极鼓励他们要从“小鲁艺“到”大鲁艺“的指示鼓舞下,“鲁艺”演出了反映农民生活的秧歌剧,受到了当地乡亲和部队指战员的由衷喜爱。其中,由田方策划、刘炽编舞作曲的《胜利腰鼓》,由贺敬之作词,把延安一带的武腰鼓与米脂县的文腰鼓结合起来,艺术性地进行加工,提炼出符合舞蹈化的优美与阳刚相交融的腰鼓舞,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鲁艺”借助这股新兴起的秧歌,组成“艺术工作团”,深入绥德、米脂等地区,演出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他们在巡回演出中创作的《周子山》荣获陕甘宁边区文艺甲等奖。

文章图片8

于蓝与张伐、孙羽在影片《翠岗红旗》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新电影》杂志封面

1950年3月,于蓝正式调进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1951年5月22日至7月23日,于蓝在朝鲜阵地经历了2个月的战场洗礼和陶冶。回国以后,她在北影厂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而拍摄的电影《龙须沟》中,扮演了一个淳朴、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程娘子,这也是在同时期出演话剧、电影当中,于蓝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角色。

文章图片9

于蓝与于是之在影片《龙须沟》中一镜头

1954年,于蓝凭借着初上银幕就显露才华的锋芒和不俗的表演成绩,考入到中央戏剧学院由苏联专家库里涅夫执教的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通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特别是以一种崭新的表演体系,重拾多年久违的舞台话剧角色,使于蓝的表演风格更加扎实、牢固。

1956年6月进修结业后,于蓝被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此时,北影厂张水华导演开拍根据茅盾名著改编的故事片《林家铺子》,于蓝扮演了影片中孤苦无依的张寡妇。该片被选定为建国十周年的18部国产献礼片之一。

文章图片10

于蓝在影片《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

《林家铺子》的编剧夏衍、导演张水华、摄影师钱江等主创人员,于次年开始筹备将革命老人陶承的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为影片《革命家庭》,于蓝再次应邀主演影片中陶承的原型——一个由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革命者的母亲周莲。

文章图片11

于蓝在影片《革命家庭》中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文章图片12

于蓝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女主角周莲

于蓝凭借着在现实生活里的丰富积累,通过与尊敬的陶承老人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结合阅读到的大量的类似《红旗飘飘》的革命回忆录,将影片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塑造得层次分明,言谈举止传神到位。影片尽管曾受到康生的无理阻扰,但最终仍是冲破千难万险,得以完成,并于1960年正式公映。

文章图片13

于蓝主演影片《革命家庭》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上海电影》杂志封面上

1961年,在全国电影工作者“新侨会议”期间,于蓝和周总理同游香山,周总理特意指着于蓝对众人亲切地说:“她演了一个好妈妈!”由于在《革命家庭》这部影片中的非凡演技,于蓝于1961年荣获了莫斯科第二届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年底,于蓝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文章图片14

于蓝主演的影片《革命家庭》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文章图片15

于蓝与张亮、刘桂龄在影片《革命家庭》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长春电影画报》杂志封底上

1965年,于蓝与夏衍、张水华三度联手,在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著名小说《红岩》改编拍摄的《烈火中永生》中,扮演了家喻户晓的女英烈江姐。江姐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这是于蓝最为辉煌、也感到荣幸的银幕贡献。

文章图片16

于蓝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扮演巾帼英雄江雪琴

这部影片1962年就开始筹备创作、几易其稿。公映前,江青竟气极败坏地提出要批判这部影片,说此片是为真实事件中叛变革命的重庆地下党市委书记翻案,并在审看影片时当面指责于蓝,说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没有英气,简直像个小学教员。其实,正是于蓝于平凡之中去诠释英雄人物的伟大,才使得江姐的英雄形象感人肺腑,深入人心。在周总理的鼎力支持下,商定了《烈火中永生》的片名,又由郭沫若亲笔题写了片名。影片作为“批判”性质的背景,在1965年初夏与广大观众甫一见面,立即造成了全国性的轰动效应。

文章图片17

于蓝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扮演巾帼英雄江雪琴

《烈火中永生》拍竣完成之时,已经是“文革”风暴的前夜,影片的曲折问世,使于蓝敏感地预感到,历次文化艺术界的整顿与国家的每次政治运动都是紧密相连的。在随后的“文革”浩劫中,强加在《烈火中永生》的种种罪名自不用提,影片自然是遭到全盘否定和封杀。

文章图片18

于蓝与赵丹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一镜头

而同为“革命斗争题材”的《革命家庭》,也被无端地罗列上多条罪状。说它是“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并牵强附会地把田方扮演的地下党领导人老刘,硬说成是“为刘少奇涂脂抹粉”,而且还特意将已经完成公映的彩色片,变着法地破坏性地冲印为黑白片。连一辈子为革命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原作者陶承老人,也受到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于蓝后来才知道陶承老人许多悲惨的境遇,她时隔多年以后与陶承老人再度相逢,不禁悲从喜来,黯然泪下。值得欣慰的是这位革命老人还在,影片《革命家庭》还在,这便是留给后代的无价的遗产。

文章图片19

于蓝与田方在影片《革命家庭》中唯一一次银幕合作

只可惜于蓝本该在1962年与赵丹一起主演的《鲁迅传》,却由于当时上海当权者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提出要“大写十三年”而被迫中途夭折,要不然广大观众又可以看到于蓝塑造的又一个革命女杰——许广平的银幕形象。

于蓝人生的创业史,一步一个高台阶,也注定了她一生的银幕角色个个都非常经典,这既来源于于蓝自己亲身经历的红色生活,又得益于她自然天成的表演艺术才华,更得力于那位与她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恩爱相伴的好丈夫田方。

文章图片20

于蓝与田方在革命圣地延安

笔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结识于蓝老师,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与老人之间的两地往来,特别是电影百年调往北京从事专业电影研究工作以来,由于单位距离老太太居住地不远,所以,更是频繁交往。

文章图片21

由刘澍编著、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双星:田方和于蓝》封面

在纪念田方诞生百年和于蓝九十寿诞的2011年,国家主管部门为其在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型纪念画册《红色双星:田方和于蓝》,笔者荣幸被老太太亲自点名编著该图书,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后不久,我又以老太太口述、笔者整理撰文的形式,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于蓝口述》一书,两本图书的面世自然是无形也无声地凝结凝聚我们两代人的真挚友情友谊的见证。

文章图片22

由本文作者刘澍编撰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于蓝自述》封面

2020年6月27日,我们尊敬的于蓝老师走完了她一生充满悲情与幸福的演艺人生,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黯然长逝,享年99岁的高龄堪称百岁老人的长寿奇迹。岁月留下的是一段悲喜交加的记忆碎片或碎影旧忆,是一首在默思与高音区、沉静和交响乐相撞击之中寻找激情交叉点的咏叹调,是一幕充满着低吟与高调、永不停歇的人生鲜活之剧⋯⋯

文章图片23

《延安新闻》播发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外景

5年前,壮壮导演主动联系我,鉴于我为于蓝老师前后出版两本书的成绩,他又把有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那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建造纪念馆的同时,还将在此学习生活过的许多著名文化名人分设纪念室,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艺术成就,通过各自分配大小不一的窑洞展陈形式,原汁原味地一一再现出他们当年为中国抗战在艰苦卓绝的特殊情形下,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

文章图片24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内景

毫无疑问,田方和于蓝这对红色影星、革命伉俪人所共知的奋斗足迹,在众多“鲁艺人”当中鹤立鸡群。为此,主办方拟将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传统形式,将田方和于蓝这对夫妇的延安岁月形象化、艺术化地得以再现,突出其人文与史料相互结合的展示效果。我就担负起纪念室的文图撰写和整理工作。借助以往出版两本图书的丰厚基础,仅仅一个月后就拿出展陈初稿,几经审核修订后,三个月最终确定文稿。

文章图片25

《延安新闻》播发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田方、于蓝馆外景

如今,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纪念馆如期开馆,田方和于蓝的纪念室伴随着众多著名“鲁艺人”业已完成的纪念室陆续开放展览,这个在于蓝生前健在之时就商定好的计划项目,最终于蓝因年事已高身体缘故住院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直接参与这项具体实施的工作。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延安新闻》播发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田方、于蓝馆内景

于蓝因年事已高、百岁圆寂不幸离开了我们,她最终也没有能够亲身前往自己当年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去实地参观延安“鲁艺”的这项系列工程,实为终身遗憾。于蓝虽然已经仙逝,但值得高兴的是,笔者作为与之二十余年不间断交往,且为了出版她的两本传记图书而有过较长一段时光近距离接触过的同行晚辈,有两本存世纪念的图片甚感欣慰。在此只有无奈而被迫地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同时也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敬爱的于蓝老师百岁圆寂后天堂安好,您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江姐红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