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场黑洞,才是传统“黑洞”真正的本质!

 依莲369 2022-12-27 发布于四川

黑洞,很“黑”,很遥远,但我们似乎并不“陌生”。

天文学对黑洞的定义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也就是说,黑洞是宇宙空间存在的一种天体。由于其致密结构造成的强大引力,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同样,其他光源射入黑洞的光线也会因吸收而不被反射,所以在宇宙观测中表现出一大片空无区域。

△ 电脑模拟“黑洞”想象图

然而,黑洞的这个理解。或许是错误的。“黑洞”的严格理解,应该叫“磁场黑洞”或者说是“磁场旋涡洞”。

1、传统“黑洞”理解为什么错了?

如今的太空探索时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像哈勃太空望远镜,大型射电望远镜,高灵敏光学接收望远镜等。精度上,几万公里外一支烛光都不在话下。距离上,更是跨越百亿光年之遥。

然而,人类对“黑洞”还显得束手无策。只能停留在根据黑洞视界范围外的异常现象,推断“黑洞”的存在及其性质,而至目前尚都未能直接观测。

如果说“黑洞”真是一种质量和密度都巨大的“天体”,那么在“黑洞”事件视界范围外,与物质密度相对极小的外层太空,两者之间还必然存在一个分界面。

光的特性,在不同介质层同时具有折射和反射现象。虽然折射后的透射光被黑洞捕获不能散发出来,但在这个分界面还是会有部分光线被反射。

△ 黑洞视界之外,还应该存在介质不同的分界层

目前人类能观测的,只有黑洞视界外层被弯曲的光线,而未观察到任何反射光,这确实有点不合逻辑。

问题来了,为什么至今看不到黑洞的庐山真面目?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看不到黑洞外层分界面的反射光呢?

答案在于,“黑洞”是致密星球的假设是错误的。相反,“黑洞”更可能是一个物质密度极度稀薄的高速旋转磁场,即“磁场黑洞”。或者严格来说,应叫“磁场旋涡洞”。

2、什么是“磁场黑洞”?

磁场黑洞≠黑洞磁场。

前者,是接下来将要讨论的全新概念。后者,是当前概念“黑洞”的磁场。

磁场黑洞,是指在宇宙空间分布的某些异常磁场区域,其内部并没有像传统黑洞定义的致密物质,但具有像黑洞一样吸收一切物质和能量(包括光)的能力。

△ 磁场分布异常区域,出现漏斗状旋涡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的一种能量场。它在磁源一定空间区域内连续分布,且不由原子或分子组成,所以在场区范围内有无物质无关紧要。

宇宙天体普遍具有磁场,而当大量天体高速运动时,会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磁场相互叠加。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磁场旋涡洞”。

磁场漩涡洞的一个特点是:磁场旋涡眼内部物质极度稀薄,磁场旋涡眼周边物质与更外围空间物质密度没有明显差异,且都在螺旋状向旋涡眼靠近,最后在下方漏斗口被喷射。犹如河流汇集区域的水漩涡,或冷热大气相遇形成的飓风旋涡(反向流动)。

自然界物体能量大小主要由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决定。虽然磁场旋涡周边物质密度不大,但由于旋涡转速极快,且高能磁场对场区内物质有非常大的磁作用力,当场区内物质凝聚朝一定方向作有序高速运动时,便能对周围空间产生极强的引力效应。

高能急速旋转的磁场旋涡,可以吸聚各种射线能量。而且高能磁场还可以分解大分子物质转换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中也有能量释放。

无论是磁场吸收的宇宙射线能量,还是物质分解释放的能量,最终都将在遥远的旋涡漏斗口喷射。磁场旋涡的漏斗口可以绵延上万公里,其喷射形式可能是各类宇宙射线,低原子核物质,或等离子体。

旋涡口及周边物质密度几无差异,可以穿透宇宙射线及恒星光线,被视为正常的太空环境。

相对于旋涡口及周边,旋涡眼内部极度稀薄状态更接近真空,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及各类宇宙射线,因而表现为空无的“黑洞”。

也就说,传统讨论的“黑洞”,其实就是这类磁场旋涡的“旋涡眼”。我们暂称之为“磁场黑洞”,即形象化叫法的“磁场旋涡洞”。

3、“磁场黑洞”如何解释各类现象?

传统“黑洞”具有很强的引力,可以很好的解释光线是因被吸收而没有直接反射,以致看不到。但其事件视界外的分界面层反射光线也一直未观测到,这一点不符合常理。

△ 电影《星际穿越》展示的黑洞及光线状态

“磁场旋涡”则因为旋涡眼几近空无同样不能被看到。而且由于旋涡眼周边与更外围环境一样,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分界面反射光”。

传统“黑洞”在视界范围外,由于强大的引力导致光线弯曲现象。这是从光有动态质量角度解释弯曲现象。但引力并不是光线弯曲现象的唯一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即是粒子也是一种电磁波。高能的引力场和电磁场都可以使得光线弯曲。

“磁场旋涡”显然是高能磁场,电磁波受磁场影响发生弯曲也是自然现象。

1974年,物理学家霍金先生过量子力学的方法得出结论,黑洞不仅能够吸收黑洞外的物质,同样也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霍金辐射”。

2014年9月,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梅尔西尼—霍顿表示,她同意霍金辐射的存在,当恒星因自身的引力发生坍塌时会向外辐射能量。但她认为,发出这种辐射后,恒星的质量也会不断地发生损失,这些恒星坍缩时就不可能达到形成黑洞所必须的质量密度。同时表示垂死的恒星在发生最后一次膨胀后,会爆炸消亡,黑洞奇点永远不会形成。

对于“霍金辐射”的物质或能量喷射,用“磁场旋涡”也是可以解释的。

高能急速旋转的磁场旋涡吸收了大量的物质能量、物质分解释放的能量及宇宙射线能量,在上万公里公里外的漏斗口区域被喷射,形成“霍金辐射”。

好比湖泊中的无底洞,洞口的漩涡可以吸收周边的水体、鱼虾、树叶、泥浆等几乎所有东西。然后,这些吸收的东西在很远的某处释放。我们在远处出水口看得的现象与漩涡洞口截然不同。

当然,还可以将这种磁场旋涡及喷射理解成是龙卷风的反向作用。龙卷风的地面风口是在喷射各种东西,而不是吸收。

4、“磁场黑洞”是否普遍存在?

宇宙中一切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物质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相互内在联系。“黑洞”现象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整个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所组成,物质运动又必然会产生磁场。天体和磁场密不可分,只要天体存在,它周围就一定有磁场存在。

天体与物质由于运动方向的不同,运动速度差异,会产生无数大小不一、强弱不同的磁场旋涡,有些磁场旋涡能力有限,而有些磁场旋涡可以驱动整个星系的运转。这种磁场旋涡也造就了许多传统“黑洞”概念还解释不清的神秘。

巨大天体结构产生大的“磁场旋涡洞”,如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小的天体结构产生小的“磁场旋涡洞”,如恒星天鹅座X-1“黑洞”。更小的磁场旋涡达不到“黑洞”级别,只能显示相对较“暗淡”的太空背景。

高能磁场旋涡可以影响整个星系,宇宙中一些分散的呈气态的氢、氧类物质,及多原子核的硅、铁类星际尘埃,会向“旋涡洞”附近运动迁移,体现出“旋涡洞”的超强吸附现象。而对于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星系来说,这种从各方向都有离散态物质螺旋聚集过来,便形成了各类星系雏形——星云。

△ 被称之为 “上帝之眼” 的螺旋状星云

星云,被称之为恒星摇篮。那正是旋涡在对周围空间进行吸附的过程中,远近不同物质运动快慢不同。一些物质相互追赶合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形成恒星。恒星又对近距离范围的物质给予作用影响,形成如太阳系般的小系统。

磁场黑洞虽然不能直观地看到,但可以通过它“黑暗”的“旋涡眼”及漏斗口发出的各类射线展示它的存在。也曾有媒体报道,哈勃望远镜已拍摄到“黑洞”(传统叫法)边缘有呈翘曲状的尘埃圆盘,这就更形象的证实了“黑洞”(传统叫法)的旋涡特性和真实形态(呈漏斗状)的特点。

事实上,这种旋涡洞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形态。在已知范围内,无论大到飓风(或台风/龙卷风),小到沙滩上的一枚海螺,亦或是水漩涡及向日葵,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螺旋旋涡的广泛性。

而按当前理论的“黑洞”,可以发现其周围天体分布轨迹几乎都呈圆形旋涡状,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

△ 银河系旋臂的螺旋状分布

而如果用“磁场黑洞”代替传统“黑洞”,用其“高速旋涡”特性代替“致密超引力”特性,这样包括银河系在内的诸多星系的螺旋现象,均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宇宙中所有天体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都是自然规律,一旦我们揭开表象深挖内在联系,很多奇异天文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