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断句最新模拟题汇编一(学生版+教师版)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2-27 发布于山东

文言文断句最新模拟题汇编一(学生版)

一、备闻之,引还,比至下邳,兵溃。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因取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备请降于布,布亦忿袁术运粮不继,乃召备复以为豫州刺史,与并势击袁术,使屯小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B.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C.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D.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二、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玉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三、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B.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C.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D.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四、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B.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C.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D.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五、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六、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七、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八、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九、江乙去。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于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蜿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咒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王大喜,拊手而笑,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斯乐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蛾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B.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C.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D.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十、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兴师。卜曰:“大国师将至,请击之。”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B.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C.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D.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十一、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十二、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十三、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雌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B.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C.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十四、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B.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C.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D.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十五、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文言文断句最新模拟题汇编一(教师版)

一、备闻之,引还,比至下邳,兵溃。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因取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备请降于布,布亦忿袁术运粮不继,乃召备复以为豫州刺史,与并势击袁术,使屯小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B.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C.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D.备收余兵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屯于海西/饥饿困踧/吏士相食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

答案】10.A 【解析】“东取广陵”是向东夺取广陵的意思,“东”是“取”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从事”是官职名,修饰“东海糜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二、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玉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答案】10.A1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

“使者”是“报如前”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使者”前断开,排除BC;

“齐寇”是“近矣”的主语,而且“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句式整齐,故应在“齐寇”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三、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B.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C.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D.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答案】10.D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两个贼相遇,我是摆渡楚国罪犯的贼。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什么问姓名呢?你是芦中人,我是渔丈人,富贵了不要忘了我。

“两贼相逢吾”肢解语意,“吾”在文言文中不能做宾语,排除AB;

“何用……为”,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其后要断开,排除C。故选D。

四、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B.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C.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D.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答案】10.B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灭亡了,秦国全部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大梁为邻了,大王认为能安全吗?大王想要收回原来失去的土地,而今却遭受上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样有利吗?

“尽有郑地”和“与大梁邻”暗含的主语都为“秦”,即“秦尽有郑地”和“秦与大梁邻”,两句均主谓宾结构齐全,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C;

“王欲得故地”主谓宾结构齐全,“而今”是“负强秦之祸”的时间状语,应断在后句,排除D。

故选B。

五、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答案】10.D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游事”是动词,其宾语是“齐宣王”,不能断开,排除AB;

“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六、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答案】10. 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

“高皇帝”作主语,“驾”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由”,连词,因为,由于,放在句首,排除C。

故选D。

七、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答案】10.C

八、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答案】10.B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

“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均为动宾短语,“习驰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选B。

九、江乙去。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于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蜿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咒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王大喜,拊手而笑,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斯乐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蛾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B.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C.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D.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答案】10.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若”的意思是“像”,“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是两个比喻句,结构相似,“野火之起”和“虎狼之嗥”对应,“云蚬”和“雷霆”对应,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射之”的主语是“善射者”,二者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

十、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兴师。卜曰:“大国师将至,请击之。”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B.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C.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D.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答案】10.C 

十一、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答案】10. D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析】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计不顾后”意为“不考虑将来”,句意连贯,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其次,根据句式进行判断,“功废名灭”后断开。

十二、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答案】10. 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

“予少而读书”,“予”主语,“读”谓语,“书”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

“日有程”,“程”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十三、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雌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B.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C.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答案】10.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十四、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B.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C.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D.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答案】10. B【解折】“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十五、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答案】10.C(原句为: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