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瀛奎律髓53·卷16节序类,吟咏元宵节的作品,这首唐诗最好

 老街味道 2022-12-27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上元夜,元夕、灯节等。吟咏元宵节的诗篇数量很多,但是被称为佳作的却不多。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16节序类》中,选了几首五言律诗,其中苏味道的这首元宵诗,是少见的佳作。

一、正月十五日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方回点评说,古今五律咏元宵的诗,没有这首更好的:

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己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瀛奎律髓》

苏味道,即模棱两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他作为武则天时代的丞相,明哲保身,哪一方也不得罪,被称为"苏模棱"。

清朝纪晓岚评价说:

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 《瀛奎律髓汇评》

这首诗有个特点,是八句皆对仗。另外,八句前2字皆是名词,又有“平头”之嫌。

二、观灯   王 諲

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

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应须尽记取,说向不来人。

王諲是开元时期的进士,已进入盛唐时期。观灯,自然指正月十五观花灯,和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同一题材。

方回点评说:

此诗但尾句十字佳。凡观元宵之人,必多村翁痴子,欲尽记所见,以夸与不能同来者,此意得之。

结尾两句写出了人之常情,来看热闹的人,会把眼中所见记住,回家后绘声绘色地给没来观灯者讲述一番。

颔联的“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难免不令人想到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相对比,王諲的这两句黯然失色。

三、正月十五夜月   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方回介绍这首诗的背景说:

乐天以长庆二年冬十月杭州到任。长庆四年元宵诗也。杭自唐固已盛矣,然终未若京都长安之盛。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过元宵节时的作品。

纪晓岚则评价说:

通体平平,结二句尤不了了。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不妨碍过节时思念长安的盛况,不过杭州也不错,不必因长安之盛而嫌弃杭州。

杭州比不过长安,不过也挺繁华的,颈联写杭州元宵节的景色: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四、和元夜    陈师道

笳鼔喧灯市,车舆避火城。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

陈师道这首诗前3联写景,受到方回的认可:

景联极佳。后山家徐州彭黄,谓彭门黄楼也。汴水泗水交流城角,故云。

不过,纪晓岚不以为然,对这首诗进行了批评:

车舆字太复,火城字太假借,彭黄二字太捏造。且前六句皆双字平头,殊为碍格。皆二句尤通套。此后山极败之笔。

车就是舆,所以重复。火城用来对仗灯市,纪晓岚觉得太刻意不自然。彭黄这个词,也是为了对仗而生造。而且前六句也犯了“平头”的毛病。

火城,指古代元日冬至朝会时百官的火炬仪仗,官员见到丞相时要避开,自己的火炬要扑灭。

《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七记载:

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五六百炬,谓之火城。宰相火城将至,则皆扑灭以避。

五、择之诵所赋拟进吕子晋元宵诗因用元韵二首 朱文公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五律。何处元宵好,是北宋吕子晋(呂希純)元宵诗的第一句,朱熹次韵而作,且直接用了第一句。

北宋吕子晋(呂希純)元宵诗为:

何处元宵好,双林宴坐僧。戒圆三五夜,心耀百千灯。

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世间娱乐事,一念不曾兴。

吕子晋说“一念不曾兴”,朱熹说“妙用一时兴”。所以纪晓岚说他这首是翻案文章:

作意翻案,但觉迂阔不情,语亦多杂腐气,不必以文公之故为之词。

朱熹后面四句,都是说教,纪晓岚说其“语亦多杂腐气”。

结束语

六首五律,有唐诗有宋诗。最令人赞赏一首,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其妙在写景,而不是抒情说理。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新年放假一般为7天左右,初六或初七,很多人已经离开故乡奔赴各自工作的城市了,他们的元宵节,只能在异乡度过。

五律《游子元夕》:

每逢上元夜,人已各西东。漂泊似蓬草,往来如塞鸿。

谁家灯火下,何处月明中。莫道关山远,乡心无不同。

@老街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