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格言中的矛盾

 12345csdms 2022-12-27 发布于湖南
少数派财经报告 2016-01-31 20:31

图片

少数派思想随笔之二

作者:董广宇(@闻道_wendao)

(按:连发几篇财经文章,有些疲惫,今天来一篇随笔)

        中国的古典格言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语言宝库,可正是在这座宝库中,有着许多自相矛盾的格言,兹列举几例,作为参考。

(一)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意喻三人的智慧高于一人。

        偏偏有另外一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意喻一千人的智慧还不敌一人。

        这是怎样的巨大反差,可奇怪的是我们却同时对它们深信不疑。

(二)

        “良臣不事二主”,这是中国古代伦理中讲究的臣子尽忠。

        可偏偏有对立的另外一句“良禽择木而栖”。

        那么到底是择木还是不二(貌似不论是“择木”还是“不二”,都可以成为“良”)?

(三)

        “大丈夫宁死不屈”,听上去可谓大义凛然。

        可是还有另外一句“大丈夫能屈能伸”,似乎也挺有道理。

        那么到底是屈还是不屈(貌似不论是“屈”还是“不屈”,都可以成为“大丈夫”)?

(四)

        “做事应当集思广益”。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那么到底是“集思广益”,还是“不谋于众”?这两句对立矛盾的话偏偏同时出现在古典的处世格言中。

(五)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真理是不辩自明的”。

        这两句话是对立矛盾的,可是很奇怪,我们却同时相信它们。

(六)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想想是啊,小时候的情况怎么可以决定未来呢。

        可是,我们却又常常听到另外一句话“一岁看三岁,三岁看八岁,八岁定终生”;很奇怪啊,既然我们认为小时候不能决定未来,那又何必相信这句话呢?

(七)

        我们常常被教导“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可是,我们却又同时被告诫“少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八)

        我们宁愿相信“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是,我们却又同时听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毒不丈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总结

        这些对立矛盾的话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古典格言里,这就使得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古典格言里找到合理性的依据。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我们自身也是矛盾的,我们的矛盾在于我们相信矛盾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