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系列文章,完整内容指引请参看《阅读指南,两只老虎和人间净土》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但是鉴于本文内容的特殊性,请勿随意摘抄和转写,为什么本文会以网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特殊性。 “道”在中华民族的字典当中是神圣词,它内涵丰富深邃、意义深广。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陪伴并且护佑着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我们应该要努力地去了解它的内涵,并且透过它去了解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遗产,它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 文本我们就来讨论“道”和“道”相关的概念和内容。为什么是讨论?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图腾,它太神圣,作者不敢自称“解释”或者“阐述”,勉强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道”是世界观 “道”是什么? 作者认为“道”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们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和相关理论体系。用现代的语言我们可以认为“道”是中华民族发现的关于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根本规律,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出来的核心方法论。”道“是根本规律和核心方法论。 我们先来讲世界观,即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观也是规律,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道” 的世界观在哪里?《易经》里面。“道”的世界观是什么?易经的“三易”来概括,简易、变易、不易。 一、简易,我们俗称的“大道至简”,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但大道至简的表意并不完整,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则是简单的,这个简单的规则运行起来之后就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知! 二、变易,我们这个世界根据简单的规则持续在变化。 三、不易,世界根据简单的规则运行之后,就会呈现出来不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稳定的,不变的。 以上是易经的世界观描述。我们来比对现代科学: 现代物理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由不同的规律组合拼凑而成,而是由底层规律逐渐向上形成的,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现代物理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停地在寻找底层规律,逐渐统一各种理论。持续探索世界底层的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完成那个大统一理论,这是历代物理学家的终极梦想,也是当今所有物理学家正在统一科学框架下,通力合作完成的“大项目”。 在这里要理解两个关键点,①规律是分层的;②现象和规律是一体的;拿苹果落地举例。什么是规律分层,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苹果落地,我们发现了重力,然后牛顿推广到万有引力,现代再总结为四种相互作用。现象和规律一体什么意思?规律不会单独地呈现,规律在现象当中。 现代科学当前最接近“大统一”理论的理论,也是最能代表当今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标准模型理论和“超弦”理论。标准模型理论是当前比较成熟的理论,“超弦”理论还没有成熟,未来非常有希望成为“大统一”理论的理论。它们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既世界有那么一个最底层的结构(标准粒子或者弦),存在特定的运行规律(粒子间的作用力,弦的震动),底层结构在特有的运行规律下持续运行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这就是现代科学的世界观! 总结一下:①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底层结构,这个底层结构的构造是简单的;②底层结构在简单的运行规则下(基本作用力,弦震动)持续运行形成我们这个宇宙;③自下而上形成规律,规律是不变的; 《易经》和《道德经》的“道”所描述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就是一致的!我们回来再看《易经》和《道德经》: 易经的八卦系统从最底层的阴阳,阴阳的运行规则,逐渐形成上层的规律,然后表象。我们举例: ![]() 阴阳有分别,阴“重”下降,阳“轻”上升,这是规则。阴阳组合形成规律,我们看下图: ![]() 规律出现在不同的卦象(现象的抽象表达)中,我们再看: ![]() 从观察的视角,事件(现象)的发生必须有主客,下面是主,上面是客。上面我们讲过在现实世界中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不会单独呈现,规律隐藏在各种现象之后。易经是一套模拟推演系统,那么反过来,易经用规律组合的象来代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这是规律和现象一体。 我们举例:小过卦是一个卦象,我们看上面的图,它代表主稳定,客不稳定的那么一个事情和现象。如果是AB两个公司之间的生意合作,以A公司的视角,A公司稳定,B公司不稳定,那么易经建议的策略就是做小事情,不要做大事情,A公司采用的策略应该是先不要有大的合作,做一些小合作。如果是男女恋爱,小王和小琳,以小王的视角,小王稳定小琳不稳定,那么策略也是接近的,先不要做重大的决定,先等等。有规律就有方法,这是规律和方法统一。 ![]()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原文对“道”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先于宇宙而生,独立而不改”是什么?简易,宇宙运行的简单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固定的。“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是什么意思?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的简单规则持续运行而生成了这个天地,变易对吧。那么这里的“道” 是什么,是世界观对吧,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易经,道德经的描述是一致的对吧。道德经这一段描述的世界观,就是三易。 ![]() 我们再比对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他们是一致的,见上图。 “道”是规律是方法 “道”有丰富的意涵,是规律也是方法论。我们继续看《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这里面“持而盈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都是在描述规律,那么这个规律从哪里来,世界观而来,所以这里的规律也用“道”来表达。 可能还不好理解,我们转换一下,苹果落地,石头落地,是”地球重力“、是”万有引力“、是科学。看到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现象,规律,是“道”。(上一节我们讲了两个关键点还记得吗?①规律是分层的②现象和规律是一体的) 我们再具体来看,“持而盈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是规律,宇宙按照简单规则持续变化,自然就出现规律。既然有规律那就有对应的方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快装满了,那就适可而止;“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整个人群当中能金玉满堂的人是很少的,对应现代的规律描述有“二八法则”、“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并且世界一直在持续变化,那么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方法是什么?“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有相对不变的规律,那么就可以有方法,这是规律和方法统一,所以这里的“道”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方法。 然后我们进行推广,世界观是基本规律,那么对应的是不是也有基本的方法?有的,我们看《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就是应对世界基本规律的总的方法,时刻保持警觉,保持主观能动性,保持“平衡”和“安全”。那么这背后是有价值观的,是什么?保持警觉,要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对吧。那么要更好地生存,保持主观能动性,保持平衡。但是好像不够具体,可以随意做“恶”吗?不好解答。那么就再进一步,方法论就来了,就是《易经》。 《易经》的系统模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通过推演,系统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要“自强不息”,要“厚德载物”等等,这就是方法论了,规律和方法统一。所以“道”也是方法,而且是系统的方法论。 作者认为中华民族“道”内有两大类理论体系,它们分别是:①易经的体系和方法论;②关于心智修行的体系和方法论;虽然理论方向和方法论有差异,但是它们内在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本文最后会详细讨论和描述。在系统讨论前,我们先了解“道”中和“人”相关的部分。 为什么“人”也“大” 本文的世界观章节,我们有引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内容,“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再回顾一下“道”的世界观,三易,简易,变易,不易。我们这个世界在简单的规则下持续运行而产生,这里面是没有描述“人”的,那为什么《道德经》这一章说“人”大呢? 我们从“变易”说起,“变易”指持续的变化,我们这个世界在基本规律的“驱动下”持续在发生变化,对应到现代科学是熵增定理,现代科学对于宇宙的最终结局的猜想有比较著名的“热寂”说,即随着宇宙持续的运转,最终所有恒星熄灭,黑洞蒸发殆尽,物质完全消散。当然还有现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彭罗斯提出来的“共循环宇宙论”的假说,宇宙在反复“循环”。 在局部的尺度,物质是从有序走向无序的,但是“生命”是例外,只要有生命存在,我们就能看到 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现象。“人”又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命,“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有序变化目前还在持续加速当中,薛定谔曾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那么那“人” 大不大,相对于宇宙万物是不是确实很“特殊”? 另外再来看著名的费米悖论,人类目前所观察到的都是熵增,宇宙一片死寂,目前我们在外星连生命都找不到! 我们再看最近很热的诺奖,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基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逐步在完善,之前分别关闭了定域性漏洞和探测效率漏洞等,但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是物理方式产生的随机数,而这部分随机数可能受到隐变量控制而不能作为真正的随机性来源。随后整个人类就启动了大贝尔实验项目,利用全球超过10万人的自由意志产生的真正的“随机数”来关闭可能存在的实验漏洞。因为现代科学也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人”是不是“大”? 所以《道德经》认为“人”也大,是四大之一。作者的观点“四大”,“道”(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宇宙运行规律所覆盖的范围);“地”(宇宙运行过程产生的空间物质等);“人”(生命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人的自由意志,因为身体是物质的); “道”是一种人可以达到的智慧状态 以下我们进入到关于“道”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关于人类心智修行的部分。“道”也是一种人可以达到的“智慧”的状态。 我们看《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家经典《大学》) 大家应该有注意到以上两段 ,都在描述一个逻辑,先“静”下来,然后“观察”或者“虑”,进而常常的“明”,再然后“得”-观察到规律,事情的始末,然后“归根”或者“知常”,就更接近“道”了。 先不展开讨论,我们看一些例子。 ①爱迪生在小睡时有个“小动作”:手里拿着一个钢球。爱迪生的想法是:当他刚开始进入睡眠时,肌肉会放松,手里的钢球会掉到地板上,发出的声音会把他唤醒,而这个时候他的脑子里会冒出一些神奇的“创意想法”,可以解决很多复杂问题。针对这个动作现代有做过科学实验,被证明是有效的。人从清醒到睡眠有几个状态,清醒,浅睡眠,深度睡眠,实验证明从浅睡眠中醒来容易有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发现更深层的规律。巴黎大脑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他们用几组包含隐藏规律的数字进行测试,大量的志愿者分组测试验证,N1期是一个相当微妙的阶段,进入N1期并保持至少15秒的志愿者中,有83%在后续测试中发现了隐藏规律,而其他对照组则是30%。(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原文 ②苹果CEO乔布斯是一位佛教徒,他自称禅修对他的帮助非常巨大,禅修、冥想,在日本和西方非常流行。(央视记录短片: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入静”(爱迪生是进入浅睡状态然后突然强迫自己醒来)而进入某些状态,在这些状态能更容易的有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发现规律。冥想禅修基本也是通过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再来看《传习录》中的一些描述。 “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无益於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这里是不是大致也是这个逻辑,“静坐”,然后描述“良知本体”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体悟”。我们再看,“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传习录 中 第164答陆原静书)。“良知”就是“道”,“良知”(道)在人心。 我们来总结,大体来说,“道” 可以认为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所以《大学》、《道德经》,才会有“近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的描述。 那么我们通过“静坐”为先导,通过“观”,“虑”,“致良知”可以让我们进入到那么一种状态---“良知之在人心”(《传习录》)、“归根”(《道德经》),然后可以“观”到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以下我们进入到这一节最重要的部分,回头!我们来看使用,虽然看上去很玄,但是我们普通人绝对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再回到易经,回到现实当中,当我们遇到一个事情,还是之前用过的例子,小过卦的卦象,主体稳定,客体不稳定。A公司稳定,B 公司不稳定,以A公司的视角,A公司的策略是做小事情,不要与B公司进行大的合作。但是A公司老板的判断是可能出错的,也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他对于B公司不稳定的判断是基于那里面他自己一个好朋友的离开而得出的,这个象就不对了(B公司也许是其他一些状况),策略那就不准了。现象和规律是一体,规律和方法统一,对吧,所以要透过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需要“清醒的头脑”,这是“心智修行”的通俗理解。 那么熟悉了易经整个方法论和体系的人再经过系统的专门训练就能更容易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那么在易经当中这个系统的训练就叫做“心易”,和易经的模拟系统配套使用。就像围棋一样,虽然有很多固定的套路,也要针对性地做配套的心智训练,才能运用自如。当然这是通俗的解释,更完整的内容,我们后面再深入讨论。其本质和一些经典当中的 心智修行---“静坐”,“致良知”,“禅”的原理是一样的。 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的朋友,可能在心中早就有疑问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是“心物一元”是“心”和西方科学有根本差别,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道德经和易经体系的世界观与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是一致,那么“心物一元”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出在哪里?下一节详细来讨论这个问题。 “心物一元”和“三易”以及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冲突吗? 前面我们讲过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我们的这个世界不是由不同的规律组合拼凑而成,而是由底层规律逐渐向上形成的,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这个世界观和《易经》的世界观“三易”(简易,变易,不易)是一致的,并且与易经的核心方法,八卦系统的世界观也是一致的。 ![]() 我们再回顾一下: ①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底层结构,这个底层结构的构造是简单的;②底层结构在简单的运行规则下(基本作用力,弦震动)持续运行形成我们这个宇宙;③自下而上形成规律,规律是不变的; 以此为基础,我们继续往下看,根据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人类的意识也是来自于大统一理论(当然目前还没有找到,正在努力中)的基本规则。这个基本规则,从下至上,产生各种规律,产生意识,产生物质。 ![]() 我们看上图,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办法确认“意识的规律”产生于哪一层,但是通过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我们可以知道,产生意识的规则和产生物质的规则是相同的。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②“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这里面最玄学的一句话,“道乃久,没身不殆”?也是很好理解的,世界底层的运行规则是我们“意识”的根,源头,即使我们的物质身体灭去,它也不会灭!这句话是合理的! 我们再回头来看“心物一元”,《道德经》本身并没有“心物一元”这样直接的文字。但是我们通过《道德经》的文字可以看到一种“心物一元”的理解和逻辑。老子并没有说,我不看月球,月球就不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不同的“心物一元”的说法,有四个原因,①前文我们有讲过,“道”的体系内还有关于“修行”的部分,“修行”以人类个体为基础,这里有一个视角的问题,我们意识的源头是世界底层的运行规则,这个视角下我们以这个源头为“我”和“道”;②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了佛学,佛学有更宏大的世界观,也有一些不同的价值观。佛学相关的借用和引用的交错就会出现很多其他的关于“心物一元”的认知;③“心物一元”的一些说法也有浅深,比较浅的说法,“看花越看越生动”,这是因为人所看见的东西是由“大脑”解释出来的,心情好的时候,看花肯定会更生动,更有甚者吸食了毒品之后观察出来的世界会更怪异。④再有就是错误的认知了,比如脱离世界观谈精神谈心,这肯定是不对的。 下一节我们正式来讨论“道”体系内的“知识”架构。 “道”体系内“知识”架构的讨论 前面章节,我们讨论了“道”体系内的相关内容,回顾一下,首先,“道”是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描述的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简单的底层结构,在特定规则下,持续运转产生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观和现代物理学大统一理论所寻找的方向是一致的。和目前的观察也是不冲突的。在此世界观之上有两大类体系,①易经的体系和方法论;②关于心智修行的体系和方法论;这一节我们展开来讨论。 备注: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称为知识体系,因为关于心智修行的体系内还有经验的部分,类似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理论之外和经验以及实践有莫大关系。邓亚萍和刘国梁,柯洁和李昌镐,他们在乒乓球和围棋上规则的认知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实践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水平是有差异的。 一、世界观轴 要理解“道”的体系,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离开世界观,这是关键,我们先来认识世界观轴。 ![]() 前文有描述,现代物理学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底层结构的,不是由规律拼凑而成,也不存在绝对真空,而是由一个底层结构构成的,底层结构在基本作用力或者运动方式下持续运转形成我们这个宇宙。那么这个底层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作用力是什么样的,目前物理学还正在深入探索当中。世界观轴正向描述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运转然后产生上层规律和世界。世界观轴逆向可以反映出来我们人类探索宇宙真相的方向和进度,通过现象探索背后的规律。 关于现象和规律研究的科学知识用世界观轴来表达,正向是应用,基于规律的预测和应用,逆向就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发现宇宙的根本规律,它指向宇宙的根本规律。 二、世界观轴正向 我们通过世界观轴来看易经和道德经的体系,如下图,易经八卦的体系,持续运动,简单规则,规律分层。解释一下,易经的每个卦象都是基于运动的。简单组成是,0,1、阴阳、分别,这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这非常深刻,读者们注意体会。简单规则持续运动生成这个世界。易经体系是一套符号和模拟系统,用来模拟、表达、推演。 ![]() 那么根据不同的象和规律,易经有对应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间法”。世界观轴正向的方向也就是传统文化当中常说的“入世”、“入世间”。当然世间法还有很多,以《易经》、《道德经》为基础展开,古人关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行为规范,日常应用等等的知识。 三、世界观轴逆向 ![]() 我们从世界观轴逆向来看,看上图,我们通过这个图来讲解“道”的体系当中关于“修行”部分的内容和逻辑,我们先引用《道德经》的以下两段,前文也有引用过: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是在描述世界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坐标轴的终点指向处。 ②“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里描述的方向就是逆世界观轴的方向,现象到规律再到根本规律。描述发现规律的“方法”---“致虚极,守静笃,观复...”,同时也是修行方法的描述不过这里并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爱迪生拿着钢球小睡就是一种实际操作方法),这是“修行”的理论。宇宙四大之一的“人”进入“道”的逻辑。 为什么“心智的修行”在逆世界观轴上?为什么“心智的修行”可以让“人”更好的发现规律,直至发现宇宙的根本规律? 第一个原因:从世界观来说,世界的根本规律产生这个宇宙的一切,包括意识,只有意识可以反过来通过现象发现规律,逐次向下探索,直至发现根本规律!这是逆世界观方向,它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一致,从现象到规律,直至发现根本规律!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讲“四大”里面有“人大”的原因。 通俗的讲从宏观大尺度来说,我们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发展科技,持续的探索宇宙,直到发现根本规律。 第二个原因:那么在个人尺度上,前面章节“道”是一种人可以达到的智慧状态,我们有讨论过为什么“心智的修行”可以更好的发现规律,这里不再复述。 此外因为只有“意识”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规律,并且意识也是由根本规律产生的,它自身也有规律,那么就直接在“意识”上下功夫!那么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另外一个体系,“心智修行的体系”开展的基础逻辑。 “修行”体系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常说的“出世间法”,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本身就有方向性,还是从世界观来,我们这个宇宙是根本规律持续运行产生的。那么这个词的方向是什么,逆世界观对吧。法是方法,逆世界观方向。 那么这个词除了表明方向和方法外,还代表价值观并且有视角的问题。我们先讲“视角”的问题,从“体”和“用”开始。 我们的意识是世界运行的产物,这是世界观。现代有说法,意识产生于人脑的微管结构,是量子现象等等,但是这个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的承认。目前主流科学还无法确认人的意识产生于哪一层。作者的观点,“道”的体系认为“意识”产生于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也就是最底层。这是中华民族“道”的理论体系中区别于西方的最特殊和独特的见解,也是最精华的东西。 “道”的体系内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本体的视角。什么是本体的视角,宇宙本体是什么样子的? ①宇宙的根本规律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于最底层的规律。②现代物理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底层的结构和底层的运作方式,基本粒子或者弦或者别的什么,那么这个底层的结构在整体上是一致的,这个整体遵循着统一的基本力或者运动方式持续运动产生宇宙,那么这个整体就称为宇宙的本体。③意识由宇宙的根本规律产生,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 那什么是“体”和“用”?意识的“根”就是本体,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意识有观察思考的能力。把意识的根认为是“我”,我们人在观察也就是宇宙本体在观察。但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都是人世间的俗事呢,第一是方向,不能顺着现象的方向看,要逆着世界观轴看(也是传统文化和经典当中经常表达的要朝内看!),第二是人的属性(贪嗔痴)障碍了我们。所以要怎么样?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个逻辑和道理。 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儒家和佛家经典中的一些语句就能看懂了,“无善无恶心之体”(《传习录》),“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以上的描述接近“体用”的根本含义。 当然“体”和“用”还有延展的含义,代表能力和使用,比如:邓亚萍的乒乓球能力叫做“体”,运动员持续训练和积累比赛经验增强“体”,打球的时候就是“用”,还代表“能”和“所”的关系,“体”有能力,“所”是被动的代表和“体”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经典里面常用的一种哲学概念。 什么是“天人合一”?既然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由宇宙的根本规律产生,天地也是由宇宙的根本规律生成的,那么自然就“天人合一”,这是通俗的解释,也是毫无违和感的。当然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既然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是由宇宙的根本规律产生的,意识是有观察能力的,从宇宙本体的视角来看,人在观察也是宇宙本体在观察,我们人经过“修行”,也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后就可以入“道”,就能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了。 什么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反映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佛学的价值观,佛学认为“真我”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肉身,我们的真身是“佛性”是“自性”,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宇宙本体,“佛学“的价值观,是要跳出六道轮回,要找到“真我”,要获得“永恒”。我们通过世界观来看,这个宇宙的所有一切都是根本规律运行变化出来的,那么自然就不是永恒的,这是佛学“缘起性空”的一部分概念,那么既然如此,要获得“永恒”就要超脱世间,所以要出世间,怎么“出”? 前面讲过,我们的“意识”是连接宇宙本体的,也可以说是宇宙本体的产物,那么既然肉身都不是“我”了,那么可以怎么做?顺着世界观轴逆行!在意识上下功夫,顺着世界观轴逆行,回到宇宙本体,这也是佛学修行方法的核心。(禅宗的参话头,逆返,“谁在念佛”就是,当然实际的方法更精密,很多禅宗祖师的语录典籍当中都有,比如《高峰禅要》《禅宗永嘉集》等等)。 那么在到达宇宙本体(佛性)之前,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因为都是宇宙根本规律变化出来的!我们的意识也遵循世界观,有规律,规律是分层的。(佛家的唯识和中论有非常精密的关于意识规律的研究),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方法论。“如来”就是“佛”,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的本体。 所以出世间法,是方法也有价值观!很多人在学习传统文化时,都会有一个疑问,关于“道”和“天人合一”这种类似宗教信仰的描述搞不清楚!我们看《道德经》,儒家的三纲八目,能很明显的看到它们的价值观是入世的,虽然《道德经》有“道乃久,没身不殆”的描述,但是通篇并没有关于跳出六道轮回,超脱世间的说法,而是教人要时时处于“道”中,处理好世间的事情。儒家那就更激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吧。 但是为什么儒和道都强调“道”呢,因为近“道”,入“道”,才能发现根本规律,以本体的视角来观察(起用),才能更好的发现规律,根据规律指导实践才不会出大问题。就是孔子那句著名的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虽然“道”和“儒”的方法论的方向是一致的,儒家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近“道”,佛家说要“不思善,不思恶”来发现“自性,佛性”,但是他们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我们看下图: ![]() 那么都“存天理,灭人欲”了,这世界不是没人情味了吗?这就是关键了!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现!易经通过方法论和推演已经得出了结论,人性发展的方向就是“向善”的,所以要干嘛?要“厚德载物”,要“适可而止”,要“自强不息”等等,它们皆从世界观而来,是方法论,不是信仰,不是理想!是“科学”!虽然信仰和理想也很重要,但是单纯的信仰和理想极易被欺骗和愚弄,贪嗔痴就有机可乘!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必须把易经的体系扶正并且找回来,彰显出来,还给中华民族每个个体,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是作者的一个发现,具体可以参看文章头的阅读指南) 知道了上面的逻辑,我们再来看分散在传统文化经典里面的类似文字,应该就能看懂了。当然也可以分辨出来哪些是“盗版”的,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可能很多古人都没有搞清楚。 ![]() 最后我们把世界观轴的正反放到一起综合来看,如上图,我们中华民族“道”体系内的“知识”都在这里面了。①易经的体系和方法论;②关于心智修行的体系和方法论;它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根据出世间和入世间两个方向展开,入世间的方向注意世间规律的研究,有对应的方法论。出世间方向,以“道”,“世界观根本规律”,“宇宙本体”为体,注意研究心智,意识的规律,并且总结出对应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的方法,“禅”,“明明德”的修身功夫,“致良知”等。通过图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看出来《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为什么《易经》、《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经典?因为这里面包含有直接从世界观而来的规律总结和方法论,是其他入世经典的依据和基础。作为指导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典。 作者的观点,严格来说,佛家应该不属于“道”的体系,佛家自成体系,它有更宏大的世界观和特殊的价值观,更完善的方法论(相对于道的体系来说),是一个完备的出世间体系。但是由于“道”的体系中,关于出世间的详细方法的缺失,方法论也不甚完备,所以中国古人多有借鉴。 注意:由于文章主题原因本文关于心智修行的相关内容只是方向性,结构性描述,无法具体指导个人修行,读者们注意!关于修行的理论和实践更丰富和精密,感兴趣读者具体参考研读佛经或者相关经典或者请教佛门师父,目前禅宗还有少量法师有在教授和传授这种传统的精密的修行方法。 四、心智修行的体系是玄学吗? 从目前科学的发展来看,“心智”的修行体系中有一部分我们可以认为是“玄学”,当然这是以现代科学的视角来说的。 我们先讲非玄学的部分,本文前面章节“道”是一种人可以达到的智慧状态,我们讲过通过“入静”的方式是可以提升人类发现规律的能力,本文举了“爱迪生小睡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对此方法的研究。这不是玄学对吧。 此外作者讲过关于易经使用的例子,通过易经的体系,我们可以借助易经体系进行观察模拟和推演。返过来去找实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有“修行”,心智上的加持可以更容易的运用。这也不是玄学对吧。 此外,心理学是科学对吧,本文有讲过,根据现代物理的世界观,虽然我们不知道意识产生于哪一层,但是意识也是这个世界运行的产物,心智修行体系中,有大量关于意识规律的研究,作者认为这不是“玄学”,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和验证。它们在传统典籍当中,佛学中最多。这部分内容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是一致的,从底层基础来说,比现代心理学会更牢靠一些,当然这是作者的保留观点,需要更进一步的论证和验证。 我们再来讲玄学的部分,前文我们讲过,“道”的体系认为“意识”产生于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也就是最底层。这是中华民族“道”的理论体系中区别于西方的最特殊和独特的见解,也是最精华的东西。这个见解和“佛学”也是一致的。 因为“意识”产生于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也就是最底层规律,所以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再者意识有自我观察的能力!以这两点为基础和依据,那么“意识”可以观察到宇宙本体自身,并且可以以宇宙本体的“视角”再看出来。此外,如果“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那么从这个“视角”看,那么“意识”就是不灭的。《道德经》中有描述“...道乃久,没身不殆”,现代物理学诺奖得主罗杰·彭罗斯,和意识研究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也一起提出了相关猜测。 那么什么是“开悟”!作者在这里勉强做一个个人的猜测和讨论,还是以上说的两个依据,开悟就是讲一个人的“意识”通过“修行”,完全回到宇宙本体,以宇宙本体的视角再看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明心见性”。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看,这些内容是比较“玄学”了,因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还无法验证,那么这个研究的关键,在确认“人”的意识产生于这个世界规律的哪一层,目前比较可能的方向还是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一种量子行为。 至此关于“道”的核心讨论结束,以下再做一些应用方面和当前实际现实相关的表达。 “道”有什么用 “道”有什么用途?作者的观点,至少在三个方面: 一、“道”是基础哲学,并且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哲学,基础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石,关于“道”的哲学、八卦模拟系统和完整的方法论的整理和彰显可以极大的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科学。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科学大部分理论的基础非常不牢固,并且缺乏合适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构筑在西方哲学之上的社会科学。 二、“道”体系内关于修行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和理论同样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进行建构,对于人的意识现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应的西方哲学关于意识的讨论还处于“梦游状态”连自然科学的世界观都没有地接上。 三、“道”体系内,易经的体系,通过推演的方式,从纯个人视角,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得出了“人心向善”这个结论,而这个方向的证明和彰显至关重要!这是人类扫清社会发展障碍至关重要的研究和证明,也是能引导人类进入“世界大同”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