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三十五举》|(十九)逼边吗?朱、白文各有话说

 海涛书屋 2022-12-2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元人吾丘衍所著的《学古编》,堪称是一部印学经典,它也是最早的一部篆刻教材。其中的《三十五举》尤为重要,不仅有关治印,同时也将“篆”与“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白话《三十五举》,走进吾丘衍带给我们的篆刻世界

图片

逼边吗?朱、白文各有话说



图片

二十七举曰: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二十八举曰: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白话试译)二十七举说:白文印,印文要尽量贴着边栏,不能太空,空了就显得不古了。

二十八举说:朱文印,印文反而不能太贴边栏,印与边的间隙大概和字之间的间隙相当。这样可以避免钤印时文字与边栏糊在一起缺少趣味。印文笔画要刻细一些,字的四周如果有出笔,但要在边栏处停止。边栏应该比字再细一些。如果一样粗细的话,钤印时纸的四边会翘起,边栏就会显得比字粗。如果见到的印不够多,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粘边的朱文,是“建业文房”这样的印才有的。

正文走起……

接上文,吾丘衍老师说:朱、白文不能随便刻!其实他还想说,不仅印文不能随心所欲,印文与边栏的关系,朱、白文也有各自的话要说。

图片

白文印的印文与边栏的处理,二十七举这样说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较之前文,这句话更容易理解,就是说白文印的印文要尽量贴着边栏,不能有空,那么空了又会怎样呢?吾丘衍老师说,空了就显得不古了。《三十五举》白话至此,可以确定,吾丘衍老师对于篆刻的审美,最根本的标准在于古与不古。

而汉印中的白文印,即是吾丘衍老师心中的古。白文逼边,则是最高的审美形式。逼边者确实是汉白文的经典印式,并佳作颇多,如西汉时期的”未央厩丞“,新莽时期的”军司马之印“,东汉时期的”太医丞印“等均是如此,印面庄重而饱满,这即是吾丘衍老师所推崇的古意。

图片
▲  西汉·未央厩丞

图片
▲  新莽·军司马之印


图片
▲ 东汉·太医丞印

但是,虽然汉白文印以逼边者为典型印式,但是不做逼边处理的汉白文印也是有的,或更早于汉代,在先秦的古玺印中,白文印同样有不做逼边处理的,它们显然不符合吾丘衍心中的古法,那么你说,它们究竟是古还是不古呢?

而朱文印,印中文字与边栏的处理则与白文印相反,是不可以逼边的。不仅如此,印文与边栏的距离还有一定的要求,即要和印中文字的间隙是一致的。吾丘衍老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钤印时文字与边栏糊在一起,而缺少趣味。原文是这样说的: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王亮印信”即是典型的汉朱文印式。

图片

▲ 西汉·王亮印信


不仅不可以逼边,朱文印的笔画还要刻得细一些,字的四周即使有长的出笔,也都要在近边栏处刹车停止,留出空隙是汉朱文印的基本形式。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

字要刻得细一些,边栏要比字更细,如果边栏和字一样的粗细,那么在钤印的时候,边栏外的虚空处,纸会翘起,这样边栏钤印出来后就会显得粗。吾丘衍老师说,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自己看到的印比较多,如果不是这样,是不能知道这些的。

吾丘衍老师给出的刻边栏要细于印文的理由,是因为钤印的关系,但私以为,这样做的原因,同时也有印面章法的需要。

在这两举中,说白文需逼边时,并未提及不逼边的白文;而说到不逼边的朱文,吾丘衍老师不仅提到了逼边的朱文,更提到了一方印章来现身说法,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他说,逼边朱文是“建业文房”这样的印才有的。“建业文房之印”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方收藏印,可以看作是不逼边的汉朱文印审美向逼边的朱文印审美的过渡阶段之典型代表,也许,吾丘衍老师想说的是,这是第一方粘边朱文印吧。

图片
▲ 南唐·建业文房之印

汉印是吾丘衍心中的神,在印章发展没落的元代,他提倡的是复古汉印的艺术观,所以汉印的印式,是他最为理想的审美。但篆刻艺术的发展百花齐放,与吾丘衍同时代的赵孟頫,虽然与他一样拥有复古汉印的理想,但赵孟頫的朱文印式却并不与吾丘衍所推崇的不粘边朱文一致,相反,却是典型的粘边朱文,看看他的斋号印“松雪斋”,谁又能说他不古呢?

图片
▲ 赵孟頫·松雪斋

今天的篆刻艺术,汉印更是不再做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白文印逼边,朱文印不能逼边,也是由吾丘衍及其他所处时代的审美来决定。今天不逼边的白文很是常见,而逼边的朱文更成为朱文创作的主流审美。吾丘衍老师如果生活在当下,我相信他的《三十五举》当是另一番模样。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毓慧,女,辽宁沈阳人,本名鲍秀红,印学研究者,专栏撰稿人。现为《中国书画报》“寻味方寸”篆刻专栏特约作者,金石印坊公众号“慧·见”“慧·读”等专栏特聘作者,在专业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篆刻鉴赏及评论文章。篆刻创作以秦汉为基,专师吴让之,颇得让翁神采,印作曾多次入选国内重要篆刻展览,辑有篆刻作品集《毓慧印存》《毓慧篆刻心经印谱》等,编著有《吴让之篆刻字典》(即将出版),是业内少有的既精于篆刻创作又擅长撰写理论文章的综合型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