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女娃被送人,4年后养母生子,养母道:这是你丈夫,好好带他

 四季视野 2022-12-27 发布于北京

1926年的冬天,有一个女孩出生了,一个月后,狠心的父母便将襁褓中嗷嗷大哭的她,连同20块大洋,送到一户人家当“等郎妹”。当她被送到婆家的时候,丈夫还没有出生。四年后,她的丈夫出生了,而后婆婆又接连生了几个弟弟妹妹,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嫂娘”,自此,“操劳”“委屈”便与她相随。

后来,她怎么样了呢?她的一生,又讲述了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01 含泪送走女儿

1926年10月的一天,浙江义乌的一户家庭即将迎来新生命。

女子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生了!生了!是个女娃娃!”产婆大喊着,出来给男人报喜。

男人的脸色由喜悦转成失落,他给了产婆赏钱,打发产婆走了。

他走进屋内,看着妻子发丝凌乱、满脸疲惫,轻轻地抚了抚妻子的脸颊,又看了看襁褓中的孩子,叹了口气。

刚生产完的女人,装作没有听见,默默地将虚弱的身躯转了过去。

这个刚出生的小女孩,就是陈伏莲。

陈伏莲的父母是做蓑衣生意的,家庭条件很不错,多养个孩子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

但生意人早出晚归,加上那个世道混乱的年代,家中亲戚离的离、散的散,他们还有个大女儿才两岁,加上这个刚出生的小娃娃,照顾孩子成为了夫妻二人最大的负担。

陈伏莲的母亲坐月子期间,就开始拉大带小、照顾生意,加上她本身就瘦弱,身体逐渐地吃不消了。

不仅如此,两个孩子因为得不到周全的照顾,身体也都不好,特别是大女儿,三天两头发烧生病。

陈伏莲的父亲看着日渐憔悴的妻子,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艰难地下定决心说道:“这孩子我们带起来很费力啊!”

陈伏莲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知道,丈夫这是想要把孩子送走了。

孩子还这么小,就要离开自己,她舍不得。

但她转念一想,现实条件就是如此,孩子跟着他们两个,生活也得不到更好的照拂,如果送个好人家,说不定还能成长得很好呢!

陈伏莲的母亲沉默了,半晌她说:“咱们找个好人家,把孩子送人吧!”

而后他们夫妻就开始寻找“好人家”。

亲戚没几个在身旁的了,村里的人家不是条件不好,就是不收养女儿。这让陈伏莲的父母犯了难,到底送给谁好呢?

对了,去外村找一找吧!

经他人介绍,真让他们找到了一户人家,家境殷实,就是结婚很久了却没有孩子,正想着收养个孩子呢!

陈伏莲的父母抱着她,来到了这户人家。

到达后,陈母立即环顾了下四周,只见房内干净整洁,还有着大大的院落,这家条件还真是不错,应该是可以给女儿好生活的。

眼下就要看看这户人家是不是爱孩子了。

由于盼子多年,这户人家的女主人看见陈母怀中的小娃娃,母爱油然而生。她逗着小陈伏莲,向陈母表示:“我们夫妻二人没有孩子,收养了你家小孩,我们会将她当作自己孩子一般疼爱的!”

谈妥后,陈母将小陈伏莲交到了老妇人手中,这时,才一个多月大的小陈伏莲就像是感应到了什么一样,哇哇大哭。

陈母的心如同刀片一样割着,她掩面抹泪,舍不得走,又不得不走。

陈父也看不下去了,他从兜里摸出个钱袋子,交到老夫妇手中,说道:“这是给你们的一点钱,请一定善待孩子!如果你们今后生了儿子,这就当作是我们父母给孩子的嫁妆吧!”

动荡的年代,让无数家庭为之动荡。

若不是生活所迫,父母又怎会舍得将幼子送人?他们也想要女儿承欢膝下,奈何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允许。

虽然没有死别,但却难免生离。

这一离,就是一生。

02 生活从幸福跌入谷底

陈伏莲来到新家庭后,生活得一度很幸福。

老两口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陈伏莲,把陈伏莲养得白白胖胖的。陈伏莲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爱哭不爱闹,一逗就呵呵笑。

不仅是“养父”“养母”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孩子,就连乡里乡亲对陈伏莲也是既心疼又喜爱。

或许是养父养母喜爱孩子的心感动了上天,或许是陈伏莲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好运,她来到这个家的第4年,养母怀孕了,生了个儿子。

从此以后,陈伏莲的身份就从养女变成了童养媳,养母变成了婆婆,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等郎妹。

婆婆指着儿子,告诉陈伏莲:“这是你的丈夫,你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带他,等他长大后你就嫁给他。”

幼小的陈伏莲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婴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嫁人是怎么回事?陈伏莲不懂。她只懂得要好好带“小丈夫”,他哭了,自己就要哄,他饿了,自己就要给他做饭吃。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陈伏莲的婆婆又生了6个孩子,有了亲生的孩子,陈伏莲这个收养孩子就不受宠爱了。

陈伏莲虽然是家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孩子,家庭地位却是最后一个。

那个时候,家里亲生的老大需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更何况陈伏莲这个收养的孩子呢?

就这样,陈伏莲承担起照顾家里的重任,成为了弟弟妹妹们的“嫂娘”。

家里人口多了,公公婆婆干活更卖力了,每天起早贪黑地出去忙,这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就都交给了陈伏莲。

每天天不亮,陈伏莲就要起床准备早饭,收拾屋子、院子,弟弟妹妹们起床后,她又挨个地照顾她们吃饭穿衣玩闹。

下午弟弟妹妹们不是玩就是休息,陈伏莲也不能闲着,她还要准备晚饭,晚上公婆要回家,做的吃食更不能马虎了。

晚上,孩子们有的依偎在婆婆怀里,有的围坐在公公身边,有说有笑,而陈伏莲收拾完碗筷后,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

除此之外,陈伏莲还要去田里干活,因为她身材小,比较灵活,所以踩水车的活自然就由她来做了。

小小的身躯在大大的水车上,上上下下,每动一下陈伏莲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不仅如此,有时候忙起来,连午饭都吃不上。

可怜的陈伏莲,默默地承担着家庭重任,只因这家给了她一口饭吃。

她没有权力选择这一切,只得默默地承受着。

03 受尽委屈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累点苦点,也不算什么。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陈伏莲着实地受了委屈。

1935年,忙了一天的陈伏莲被婆婆叫进屋子,9岁的她,看着婆婆手中拿着的破布条,不明所以。

“女娃子怎么能有这么大的脚!”

没错,陈伏莲就这样被缠足了。她哭得撕心裂肺,但也挡不住婆婆的手。

破布条一圈一圈地绕在陈伏莲的脚上,她疼在身上,难过在心里。

家里其他妹妹,也没有被裹脚啊!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长一双自然的脚。

后来,公公看不下去了,跟婆婆说道:“这都民国时期了,不要给孩子裹脚了!”

一场裹脚闹剧终于罢休。但是陈伏莲的脚,已经受伤了,加之她没有充分休息,依然没日没夜地干活,便形成了永久性地损伤。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陈伏莲心里更加难过。

弟弟妹妹到了年龄,都去上学了,唯有陈伏莲仍被留在家里。

她羡慕弟弟妹妹可以去上学,她也想学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公公婆婆也不提上学的事。

有一次,弟弟妹妹背着书包出发了,她轻轻地对婆婆说:“能让我也去吗?”

婆婆看了她一眼,说道:“你个女孩子上什么学?你上学谁来做饭干活?”说着便拿起扫帚打起了陈伏莲。

自此,陈伏莲再也不敢提“上学”二字。

陈伏莲知道,自己在这个家里没有说话的份,她自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照顾弟妹,所以她只得吞下委屈,继续劳作。

04 幸福彼岸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陈伏莲的小丈夫18岁了,这一年,她22岁。

在父母的主持下,陈伏莲和她的小丈夫结婚了。

一起长大,青梅竹马,虽然陈伏莲大了丈夫4岁,但并不影响二人之间的感情。

后来,她们的老家闹荒,一大家子各奔东西求生存。陈伏莲和丈夫,带着她们的三个孩子,一路讨饭,逃到了江西弋阳。

这一年,陈伏莲32岁。

时光荏苒,一晃三个孩子就到了上学的年纪。没有读过书的陈伏莲,却将三个孩子都送入了学堂,特别是对待女儿,她也一视同仁。

就这样,三个孩子被陈伏莲教育得非常懂事,大儿子成年后帮着陈伏莲把房子都翻新了,二女儿乖巧懂事,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小儿子最聪明,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大学。

现在,陈伏莲已经96岁了,她跟着73岁的大儿子生活,享受着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问起陈伏莲一生的感触是什么,这个朴实的老奶奶说:“我的一生都在劳作。”

陈伏莲一生都在辛苦劳作,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

她生于乱世,长于春风里,承受了动荡带来的坎坷磨砺,也经历了自食其力带来的温饱。

面对命运的坎坷,她没有屈服,而是勤恳付出,最终收获了几代同堂的幸福。

有人说,陈伏莲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嫂娘”和“等郎妹”。

无论她是什么人,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辛勤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挫折,和陈伏莲坎坷的一生来比较,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要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保持勤恳的付出,相信一定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