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赵聊四圣花钱的断代:从《朝元图》《道子墨宝》中天蓬天猷的甄别说起

 乐艺会 2022-12-28 发布于江苏

四圣花钱的断代

从《朝元图》《道子墨宝》中

天蓬天猷的甄别说起

老赵闲聊真武与二郎花钱系列5

四圣花钱上的艺术图像笔记之五

作者 老赵


刘源兄曾问我,如何看待四圣花钱的断代,这是一个大命题,也许无法有一个直接的答案,那就让我们来一段探索的旅程,让读者去得出他们心中的结论吧。


之前我们通过连续的四篇文章阐述了四圣花钱上的艺术图像的探索,也主要探索了真武与黑杀的造型区别(参见以下链接):

老赵闲聊真武与二郎花钱1:披发仗剑的未必都是玄武

老赵闲聊真武与二郎花钱2:一根头箍串联起真武、悟空与武松的关系
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上篇:四圣在北宋
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下篇:四圣在南宋
现在我们来探索以下四圣中其他的两位,也就是天蓬与天猷的造型区别。

吾道鼠藏四圣背八卦钱

天蓬

考“天蓬”一名,本为星宿神之称。《道法会元》卷一七二说:
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也。谓顺支辰,总御阴阳,契合天地,主张造化,乘三明以应四时,随月建以定八节,历九宫也进退。”即是以天蓬为北斗九宸之首辅,主四时八节、阴阳造化之政。
天蓬是北帝麾下的神将,他的主要职能是驱邪除魔。《真诰》等道经中收录的“北帝神咒”,开头语句为“天蓬天蓬”,因此《紫庭内秘诀修行法》和《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中又称此咒语为“天蓬咒”,在南北朝较早时期的道经《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中,天蓬作为一位驱邪神将出现,资历甚高。但此经对天蓬并没有更多说明。
北帝法、天蓬咒在唐代的重要传人是道士邓思。其创北帝派,并将其传承至北宋时期,使该派流行于四川地区。关于“天蓬咒”,唐末五代时高道杜光庭在《道教灵验记》中称,三国后主孙浩的儿子孙元会曾得神人传授天蓬咒,杜光庭的这一说法,在其他的文献中并无相关记载,如果真如杜光庭所言,那么天蓬咒,有可能在北帝出现以前的东汉末年就已经存在,是流行在汉代的民间驱邪咒语。
北宋黄休复所著《茅亭客话》中记载一位雍法志,东川飞鸟县元和乡人,常供养一石老君及诵天蓬咒。可见天蓬咒在四川已传到社会下层。北宋时天蓬咒流传很广。苏轼的东坡题跋也有提及。

据南宋学者王明请记载,绍兴年间,天蓬曾经帮助宋军击退金兵。《天蓬大法》的编写,也是完成于宋代,宋代是天蓬信仰的兴盛期。元代以后天蓬信仰逐渐衰落,天蓬要素多流行于世俗文化之中。
《宣和画谱》收录徽宗宫廷中魏晋以来名画目录,其中不乏天蓬主题的神像,《宣和画谱》巻四孙知微条: 今御府所藏三十有七:天蓬像二;侯翌条:今御府所藏十有六:行化太上像一,天蓬像一。孙知微,五代后蜀及宋太宗、真宗时眉州彭山人。侯翌,宋定州安定人,宋太宗雍熙、端拱间声名藉甚。天蓬信仰在五代宋初的信仰可窥一斑。

天蓬天猷的图像分辨

赵伟在《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北极四圣考》一文中,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北极四圣神祇的考辨出发,通过文献考察和图像对比的方法,描述了道教徒所崇奉北极四圣不断嬗变的现象,他认为,宋元时期的道教造像和绘画,四圣中的天蓬多以三头六臂或一头六臂出现,天猷则以三头四臂或两头四臂的形象示人。“六臂和四臂之别才是早期道教四圣真君中天蓬和天猷的关键体貌特征”。非常富有见地。
在以永乐宫、平阳府和大足石窟为代表的道教壁画或石窟中,北极四圣中的天蓬、天猷基本会保持六臂和四臂的造型模式,这一体貌特征源自道经,可作为早期道教四圣真君中天蓬和天猷的身份标志。
在四圣花钱中,我们依稀可以辨别出,处在观众正面视线右后大神的确有三头的特征,而且具备六臂的要素,而有别于左后大神的一头四臂,从这个角度,我们初步可以认为,同样是第二排两个头发张狂四舞的大神组合,观众视线右边的大神应该是三头六臂的天蓬,而左边大神大致为一头四臂的天猷
大家要知道,在图形表达上,天蓬的三头特征,在直立正视面对观众的状况下,是不容易体现的。杜菁菁曾对明代后土庙天蓬彩塑形象进行过考订。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内有天蓬彩塑,头发冲冠,发似火焰为蓝色。面相凶猛,该像双耳后各有一略大于耳廓的小脸,共有三面,面色黝黑,凶眉怒目,三头六臂,头部端正,目光朝向前方。所谓:
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

天蓬元帅 介休.后土庙 明


 明15/16世纪 铜天蓬元帅立像  佳士得拍卖

天蓬元帅 北京白云观 明万历

明代介休.天桥塑像

可见,天蓬的三头特征,在正面对着观众的时候,都是不容易体现,不容易分辨的,在四圣花钱中也是如此,你得仔细辨别,才能看出来,也需要与同处一列的天猷的头部对照着看,才能恍然,天蓬的头部两侧的微微突出部分,不是耳朵,而是另外两个头的侧面。
吾道鼠藏四圣背八卦钱
道法会元》约出於明初,乃汇编宋元诸符箓道派法术着作而成。卷二一七曰:
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
《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曰:
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北极四圣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帅,又叫天佑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条厄四圣妙经》说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天猷副元帅的外貌,也有分教:

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红光杳杳,紫气悠悠,雄风,猛雾飕飕,真气宛转,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岳巡游,金童鼓吹,玉女歌讴,名列金阙,位镇丰幽,苍禽狮子,巨海蛟虬,三十万兵,从我周游,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无休,降临福气,涤荡无忧。
但是,天蓬、天猷手中所执之器,未必一定可以严格地作为辨识其身份的主要证据。“因为它们具有可变性,并不完全遵循典籍”比如,天蓬六臂所执的法器有:天蓬印,帝钟,斧钺,七星,提索,仗剑、弓箭、铎、戟等等,天猷四臂的执物法器有戈矛等。那么,天蓬的戟,与天猷的戈矛,就容易相仿而混淆,同时,也存在造像图形粉本的流变与讹误,所以天蓬与天猷手臂所执之法器,既不是恒定的,也不是完全与主尊对应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天蓬和天猷造型趋于简化,大多只能依靠榜题或其他一些细节加以区分。
我们来选取一些艺术图形中天篷天猷的比照进行一些选析。大致按照年代的演进次序进行。

图形1:南宋大足三皇洞天蓬与天猷

以写实精神描绘神灵

重庆大足石门山造像始于北宋,至南宋结束,编号石窟13个。石门山第10号窟又名三皇洞,原名圣府洞,凿造于南宋淳熙五年 (1178年)之前主尊三皇,三皇像左、右两侧最前端各站立一护法神将,均体型高大,束冠着甲。乃天蓬天猷现今可追索的最早成像的最重要遗存之一。
三皇洞中的天蓬 网络资料
左侧护法为天蓬大元帅,项长三头,中间的头上戴一冠,两侧头未著冠,但留有向上飞扬的头发,左侧三只手臂自上而下分别执印、弓、龙角;右侧三只手臂自上而下分别执火铃(帝钟)、箭、斧。

三皇洞中的天猷  网络资料

三皇像右侧为天猷副元帅,项长三头,戴束发冠,肩生四臂,左侧一手残,于胸前持一物,另一手下垂,握一长矛状武器。右侧一手于腹前拄剑,亦残,另一手握拳置于龙头上。

在三皇洞窟内,上方圆龛内坐三清尊神,左壁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二十八位天人像,下层为七尊立像,开首一尊三头六臂神将之天蓬第二至五为 “文官”造像与神将造像,第六像为真武大帝像,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之上,第七像为戴展脚幞头官员像。右壁现存一尊三头四臂神将像天猷,因三皇洞右壁坍塌,原在右壁毗邻洞门处,应还有一身武将神像黑杀。从三皇洞总体布局来看,右壁造像亦分为上下两层,其造像的大体布局应当与左壁类似。

三皇洞中的真武  网络资料

三皇洞中的翊圣  网络资料

由此四圣尊神在此空间之中两两对立主尊三皇像的左、右两侧最前端,各自站立着天蓬天猷,而在左右壁靠洞口处,也各自对立着真武与黑杀可见虽然四圣此时已经全部集结到位但是在排列上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我们日后常见的那样有机紧凑的四圣组合体天蓬与真武之间还隔开有四位神道就算天蓬与天猷,真武与黑杀的确是彼此对应成了组,但是四圣不在同一个密切联系的空间之中。这个组合秩序,也充分说明了,那时四圣中天蓬与天猷的神格为尊,真武与黑杀的神格为次

在这里,天蓬天猷,也没有披发狂舞,而都是以冠束发,身穿盔甲,天蓬六臂,天猷四臂。不仅法印帝钟都在天猷手中,连弓箭也在天蓬手中,天猷头上也没有明显小头的呈现。天蓬与天猷都有明显的三头彰显。

从两个大神执物的对比我们可以感性地体会到,作为更尊贵的天蓬,浑身披挂,执物丰盛,明确有力,个个都有来历说法,件件都是法力无边的大杀器,而作为天蓬副手的天猷,非但少了两臂两手,本来能执的东西就少,而且就算只剩四臂,看起来也是茫然失措,四手似乎都执了些缺乏标志性的似是而非的法器。

不过,这个也容易理解,因为天猷本来在四圣中就是一个陪衬的角色。天蓬执物的丰盛多彩,与天猷执物的模棱两可,或许反映了四圣造像定型过程中的反复、彷徨与多头发展的路径,因为四圣本来就是一个新的组合,到底该怎么塑造,彼此结合的空间秩序如何确定,都在嬗变之中。

之前我们也说过,北宋在造神的时候,对于玉皇的造型,对于黑杀的造型,在实施塑造的时候,都没有现成的范本,都是摸着石子过河的方式,边摸索,边变换,边定型,同时,早期造像也可能存在遵守经义,而来不及去聚焦美术图像学意义上的对称与美观等诸多问题。但是事情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图形2:南宋大足舒成岩天蓬与天猷

写实描绘神灵系列

重庆大足地区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号窟为紫微大帝窟,凿造于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侧,各立一护法神将,身高 1.45米,均头戴束发金冠,冠侧有绳系于颈,身着铠甲,横目怒目。

资料来源:哆啦B梦的相册

左神将三头六臂,面容狰狞,其左上手执帝钟,右上手举一兵器(或为斧钺);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物模糊,有称法印者;左下手置于一龙头的双角上,右下手执一方天戟,戟尖有红缨下垂。此为北极四圣中的天蓬元帅。

天蓬元帅  大足.舒成岩 南宋 网络资料

右神将为一头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举一法印,右上手执钺;左下手握一绢素,右下手斜持宝剑,又有一龙蹲伏其右脚旁。这就是四圣中的天猷。
在这里,天蓬天猷,同样没有披发狂舞,而是以冠束发,身穿盔甲,天蓬六臂,天猷四臂。法印在天猷手中,帝钟在天蓬手中,至于天蓬中双手所捧之物,并不十分清晰。天猷头上也没有小头的呈现。天蓬的三头也不彰显。
在这里,天蓬将原来自己手中的法印,“交给了”天猷手中,天蓬浑身都是宝贝而天猷两手空空的状态得到缓解,天蓬与天猷造像的丰富性,朝着更加均衡对称的方向在前进。

图形3:南宋《道子墨宝》天蓬与天猷
塑神从写实到浪漫的惊人一跃

《道子墨宝》图册是一套道教壁画题材的纸本水墨白描画稿,原无题,伪托名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成书虽然不早,但是从艺术风格看,大致绘制于宋代。

这套作品原本没有题目,每一幅原作右上角部分都有白粉笔的简化字符编号,表示一至五十,显示出这是民间道教壁画用的稿本。此套图册在二十世纪初流出中国,后几经辗转,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

《道子墨宝》图册有一个好处,就是神灵大多附有对应的题记。其中就有北极四圣的组合。而且由于题记清晰,所以是探究宋明时期四圣艺术图像特征的上佳典范。

南宋《道子墨宝》四圣图

《道子墨宝》四圣图中的天蓬

此图中的天蓬,跣足,披发,六臂,上两手各托举着日与月,中二手,一手手握帝钟,一手或握镜,下二手,一手持剑,一手执长戟,戟头缠飘带。

《道子墨宝》四圣图中的天猷副元帅

此图中的天猷,跣足,披发,头上一小头,四臂,上两手一持剑,一手执火轮,下二手持弓箭。
《道子墨宝》中的天蓬天猷,与宋初三皇洞、舒成岩的造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差异,他开启了天蓬天猷披发跣足的视觉开端。在三皇洞、舒成岩中,在《中兴瑞应图》中,天蓬天猷还只是两个写实武将的状态(而且此种形态已经不仅在纸面上,也到了具体的立体雕塑的层面,比如高宗母亲韦太后一直随身携带供奉四圣沉香造像),而到了《道子墨宝》中,天蓬天猷已经完全不受现实中武将装扮的桎梏束缚,而是可以任意发挥的神灵,从此天蓬天猷就更加可以张扬恣肆,自我发挥了。
在《道子墨宝》中,天蓬再一次将此前自己的执物弓箭,让渡给了天猷。天蓬手中明显的标志性执物,有镜与帝钟,天猷的标志性执物,则有火轮,弓箭,其核心的执物,于天蓬是帝钟,于天猷是火轮。所以这一时期的组合,也可以简称“帝钟—火轮”图式。在图像视觉上,只有四只手的天猷,竟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与有六只手的天蓬,势均力敌的视觉效果。可见,视觉艺术上的均衡的要求逐渐在发挥着有力的作用。
天蓬三头,天猷一头,天猷头上有小头。重要的是,此图形中真武、黑杀有头光,而天篷天猷没有。

图形4:元代《神仙赴会图》中天蓬与天猷
天蓬天猷分拆与人另成组的经典

元代《神仙赴会图》出自山西晋东南地区某道观,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壁画无题记,据图像风格和宗教内涵来看,很可能作于13世纪晚期。

《神仙赴会图》描绘了道教中万神朝拜的华丽场景,众神多作半侧面像,按照东西朝向中央神坛,与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在风格和图像上极为相似。西壁绘制31位神祇,东壁绘28位神祇,东壁神灵依次为,天蓬、真武;北斗七星;北极大帝、玉皇大帝、后土;五星、五老;西壁依次为天猷、黑杀;三台、南斗六星;老子、东华帝君、金母;十二元辰。其主神体系,上承宋代道教神系,下接元代后期的全真神系。这一制作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在风格和图像上相似。两者同出一个祖本,但绘制于不同时代,后者当晚出。

《神仙赴会图》中的天蓬

《神仙赴会图》中的天蓬

在《神仙赴会图》中,天蓬六臂出场无误,青面獠牙,黑衣玄冠,六臂中最上两臂所执法器为:左上手(观众视觉的右边)为矩状物,左中手(观众视觉的右边)提索,左下臂(观众视觉的右边)为著名的天蓬印。右上手执火轮,右中手执剑,右下手(观众视觉的右边)执长戟。基本符合之前我们阐述的天蓬六手执物原则。
《神仙赴会图》中的天蓬手持天蓬印,非常特殊。在实际中,使用时道士放在患者心上,或者举印印之,同时念咒。据载唐僖宗曾经持天蓬印与内殿奏醮。后来果然黄巢失败云云。这证明了天蓬印同时具有降敌斗战功能。所以天蓬造像中,手中执物的天蓬印要素是重要的辨别依据。

《神仙赴会图》中的天猷

在《神仙赴会图》中天猷也是怒目披发,头上有一小头。四手执物,上两手执双剑,两只下手,一手下垂持弓,一手拿捏住两只箭。
在《神仙赴会图》中的天蓬天猷,基本承接着《道子墨宝》框架中双神的艺术构造范式,基本也是自由发挥的天神写意的描摹,两者都是披发。天蓬三头,天猷一头,天猷头上有小头。与《道子墨宝》一致。
在《神仙赴会图》中的天蓬天猷基本是对称的范式,但是是属于各自和真武黑杀组成了小组,而以小组的组合互相对应。是天蓬—真武、天猷—黑杀的组合。自然,在天蓬与天猷中,天蓬神格更为尊贵,所以执物更加丰富也是自然的。在这里,天蓬不仅收回了法印,也收回了火轮,自己集法印、火轮、帝钟于一身,又多了矩尺,而天猷的标志性执物只剩下了弓箭。
在本图式中,真武、黑杀有头光,而天篷、天猷没有。

图形5:元代《朝元图》中天蓬与天猷
天蓬天猷执物的大腾挪

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是艺术史上的名件。《朝元图》由元代河南府洛京以马君祥为首的民间画师绘制,完成于公元1325年。但是在《朝元图中的四圣,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图像交错。这也是造成学者至今争执不下的原因。尤其是对于天蓬天猷,困惑尤其深重。但是我们须紧紧围绕核心要素进行核心判断,对于战术性要素,进行次要判断。

就天蓬与天猷而言,六臂与四臂是最为简单明了的区分,这一点,无论是三皇洞、舒成岩,还是《墨子道宝》,《神仙朝会图》,都已经反复证明,也就是说,两位神灵也许彼此执物在反复交错变化,乃至可以互换腾挪,但是基本的,六臂为天蓬,四臂为天猷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朝元图》中的天蓬

天蓬在此,六臂,六手执物为双剑、长戟等。披发,未跣足,头上无小头。
《朝元图》中的天猷

此中的天猷,四臂,上两手执火轮、帝钟、下两手执法印、长戟,头上有小头。
由于《朝元图》中的天蓬天猷执物要素的混乱,给释读造成很大困扰:
永乐宫《朝元图》中的天蓬白描图
比如上图中的神灵,简单说来:既具有以往天蓬图形中的六臂特点,也具备以往天蓬图形中头上无小头的特点,同时,也与图像中经常披发的真武在一组。但是他的执物往往是以往图像中天猷所执。
同时,上图中的神灵,简单说来:既具有以往天猷图形中的四臂特点,也具备以往天猷图形中头上有小头的特点,同时,也与图像中经常额头勒帛的黑杀在一组。但是他的执物诸如帝钟、法印、大戟往往是以往图像中天蓬所执。
所以,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是也非常简单,我们所认定的天蓬形象,既具备以往天蓬形象中长久不变的核心图像要素六臂,也具备天蓬形象中常态的图像要素头上无小头,还具备在图形组合中经常伴随的不以额饰为标志的真武形象(自然,这个是次要软证据);唯一变化的只是手中执物的变化,而我们此前也叙述过,天蓬天猷的执物,也是经常变化的,开始的时候,天蓬曾经满手标志性的大法器,而天猷曾经两手模棱两可的简单器具,但是逐渐的,天蓬手中的火轮、弓箭,法印都曾经让渡给过天猷,双神组合中存在一种追求艺术视觉均衡的动力(比如明代水陆画《天界众神水陆画》中的天蓬天猷,就各自均分了标志性法器,显示了一种均衡性,见下图),只是这次让渡得有点过头,等于是天蓬将自己满手的好牌和对方换了一下,所以让大家惊呆了。其实,也许这就是图形均衡发展中的一次极端方式。也显示了,或许元代对天猷天蓬执物已经没有那么苛刻或关注,不免有点漫不经心。这开启了明清更加漫不经心的序幕而已。
此图形中,真武、黑杀有头光,而天蓬天猷没有。
明代水陆画《天界众神水陆画》广东省博物馆藏,花脚大仙拍摄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大家也不要以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工程就一定不会有重要的错讹,请继续往下看。

图形6:明代公主寺壁画中天蓬与天猷
天蓬天猷被打回原形

山西繁峙县公主寺明代壁画延续了平阳府壁画和永乐宫壁画中北极四圣的构图方式,两两分组。也就是天蓬—真武组队,天猷—黑杀组队,公主寺壁画榜题将天蓬大元帅与真武合为一组,称为“天蓬大帅玄天上帝”,另一组则名为“天猷副元帅等众”。

站在真武大帝旁边的天蓬  公主寺壁画 网络资料

站在黑杀旁边的天猷  公主寺壁画 网络资料

康熙年间的水陆画《三官大帝水陆画轴》(山西博物院藏,花脚大仙拍摄)
公主寺的天蓬和天猷已没有多臂多头特征,去掉了神性要素,改为一头二臂的写实武将模样(也与康熙年间的《三官大帝水路画轴》中的天蓬和天猷类似)。让人恍然回到了南宋初年舒成岩与三皇洞的那种类似凡人武将的拘谨状态。但是最初的拘谨,是因为造像特征还在初创阶段,阶段性的主题历史使命是创立、确立,所以还没来得及好好恣意装饰发挥,而在公主寺状态,已经对四圣的描摹,采取了一种只求过得去的态度,连天猷与黑杀的组合的题记,也只“天猷副元帅等众”,把黑杀大神也给等略了显示出一种罕见的漫不经心。但是,或许这也是元代以后直到明代的观念中,对宋代家神黑杀的一种故意贬损。因为黑杀作为宋太宗登基的特定符命大神,作为庇佑赵宋的专属神灵,在此后的新朝元明时期,都会被新朝所忌讳冷落,也是情理中事(黑杀大神的阐述详见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上篇:四圣在北宋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下篇:四圣在南宋
公主寺的四圣大神都带了头光。也许是因为天蓬天猷“剃”掉了长发,头光容易体现的缘故吧。
同时,公主寺壁画中的天蓬天猷,乃至真武黑杀,为何如此漫不经心简率呢?大家要明白,此前的舒成岩、三皇洞、《道子墨宝》、《朝元图》、《神仙赴会图》,都是道教主导的神仙序列,而公主寺,则是一座佛寺!
公主寺的大雄殿,乃明宏治十六年(1503)重修,内设佛坛,坛上主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二尊者。殿四壁的画像壁画,也是以卢舍那佛和弥勒佛为中心,300多人物面佛而立。
就算公主寺是释教为尊,三教合流,壁画的神灵总体上也是三教汇流的状态,但是无法回避佛教主尊道场的性质。所以,在佛教主导的壁画体系中,四圣的名讳既不必一一注明,你的神灵打扮,也就不必逐一地去较真了,况且,正因为佛教主场的缘故,在公主寺中,有些大神,竟然已经打扮得宛如以往大家熟悉的天蓬天猷。天蓬天猷的外观要素的唯一性遭遇了挑战,这个情形,是在道教神谱中不曾遇见的一种直观的危机。请看下图。
甘露军吒利明王

你看,长发飘飘,三头六臂,头上小头,手执帝钟,长戟,如果不说,你一定以为是天蓬天猷,但是人家却是佛家的明王,所以,既然天篷天猷的装扮已经被别人用上了,又岂能继续在你天蓬天猷身上继续同样的装扮呢?衣服装饰法器都被人家用了,你只能素衣简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这是人家的主场呢?
这位神似天蓬的大神,是甘露军吒利明王,军吒利是瓶子的意思,瓶在密宗为甘露之意。其实不仅是甘露军吒利明王,在公主寺明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马首明王手中的绢索,宝镜,不动尊明王手中的斧钺,降三世明王手中的宝剑,步掷明王手中的火轮,大力明王手中的双剑、弓箭。而这些也都是天篷、天猷手中常见的法器执物。

公主寺壁画中的步掷明王 网络资料

公主寺壁画中的不动尊明王 网络资料

公主寺壁画中的大力明王 网络资料

公主寺壁画中的降三世明王 网络资料

公主寺壁画中的马首明王 网络资料

但是,你也不要以为是明王们夺了天蓬天猷的法器,那只是一个玩笑话,因为明王的仪规在宋初就已经成熟。在这里我们就不介入道教与密宗,乃至道教与佛教互相交融的历史纠葛之中了,总之,公主寺壁画中,正是由于是佛寺,况且天蓬天猷之前惯常所执之法器,乃至于形象,也正是因为已经被明王们所持有,所以天蓬天猷们,就不必再继续持有了。所以,既然并没有那么多的法器去执有,所以天蓬天猷,也只需要恢复两只手臂,就足够了。

图形7:明代毗卢寺壁画中天蓬与天猷
重复了一遍的天蓬与完全被忽略的黑杀

河北毗卢寺壁画,也均延续了平阳府壁画《神仙赴会图》和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北极四圣的构图方式,两两分组

毗卢寺也是一座佛寺,毗卢殿中央须弥座上供奉毗卢佛,又称毗卢舍那佛,密宗称大日如来,为密宗本尊,意译为光明普照。毗卢佛像前置有该寺原有的石佛像二尊,两侧有近年补塑的香花菩萨二尊。殿内共绘有壁画122平方米,绝大部分均有壁画题记,共有122组。每组少者一至三四人,多者十余人不等。共绘有各类各式天神帝君、善萨天王、护法诸神、往古人物五百多身。

毗卢寺壁画中,虽然也将四圣分为两组,两两对应,但是天蓬天猷的手臂条数呈现混乱状态,其中天蓬只绘出三条手臂,天猷则绘有四条手臂。在天蓬真武的常规组合中,各自具备榜题,一曰“天蓬大帅等众”,一曰“玄天上帝”见下图)。

毗卢寺壁画  玄天上帝(真武)与天蓬

而在对天猷黑杀组合进行描述的时候,却发生了一起事故。天猷黑杀两个组合,没有继续像对应的天猷真武那样,获得分别的榜题,而只有天猷一个获得了榜题,黑杀没有任何说明同时,天猷的榜题,写的还是“天蓬大帅等众”,而没有标注天猷副元帅的名号。

毗卢寺壁画  天猷与黑杀

这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因为山西繁峙县公主寺明代壁画北极四圣中。壁画榜题将天蓬大元帅与真武合为一组,称为“天蓬大帅玄天上帝”,另一组则名为“天猷副元帅等众”。也同样只标了三圣的姓名,故意隐去了黑杀这次在毗卢寺壁画中,四圣分别题记,真武获得“玄天上帝”题记,天蓬获得“天蓬大帅等众”,而天猷获得的竟然也是“天蓬大帅等众”而黑杀,则只字不提。
而且,真武有头光,黑杀连头光也没有。
由此可见,明代两次壁画中,故意对黑杀的贬损,忽略,就是一种故意,是元明以来对赵宋家神黑杀的故意羞辱与冷落
那么,毗卢寺中在四圣题记中,出现两次天蓬元帅的题记,是不是一定是个事故呢?未必。
多写了一次天蓬,将天猷误题为天蓬等众,也未必一定是一种事故,他或许就是因为元蒙到朱明都厌恶的赵宋战神黑杀的牵连,加上黑杀与天猷本属于一组所以将天猷黑杀组合,也连带给贬损了,结果,将天猷黑杀组合的名字,同样命名为天蓬等众,言下之意,就是不仅黑杀不提了,连跟黑杀一组的天猷的名讳也懒得提了,只标他是天蓬元帅的属下而已。因为四圣中为首的就是天篷。四圣中的所有神灵,都可以称呼为天蓬等众。只是此时真武已经被尊为玄天上帝,而需要加以尊重,不便被黑杀拖累而隐去名讳而已。这的确是一种可能。 

来龙结穴:四圣花钱的断代问题
对于四圣图象的比对研判,我们大致就先告一段落,对于四圣本钱的断代,我们没有简单的结论,但是可以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判断。对四圣花钱的断代,坊间具有多种判断,断代需要参照系,也需要参照钱币本身的铸造工艺、艺术风格等综合判断,在此我们可以提炼一些历史意义上的基本要点,提供多个维度,以供大家参详判断。
1、从历史时空着眼

跟据此前的多次系列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四圣是赵宋造神运动的成果,所以,四圣是因宋兴而兴,因宋亡而衰,四圣在主流话语中,本身是一个有限的旅程,从四圣组合的发轫,初创到成熟,在历史时空上,大致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灭亡前后。这是一个基本的大致的时间范畴。可参见以下文章:

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上篇:四圣在北宋

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下篇:四圣在南宋

由于四圣的组团既是人造的动力,也有时间上的有限性,所以就算在南宋的时候,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就曾经对四圣的人为组合大为不满,说: 

今乃以玄武为真圣 ,而作真龟蛇于下 ,已无义理 ,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 ,殊无义理。

可见,四圣的组合,就算理应繁盛的南宋时期,作为士林领袖的朱熹,都并不接受它。到了元代,杨琏真迦还曾将宋高宗母亲韦后素来一直随身供奉的沉香四圣造像给弄成了粉末,这是新朝对四圣态度的隐喻。可见,元代统治者对含有赵宋家神黑杀的四圣是忌讳的,嫌弃的,憎恨的,所以四圣信仰就是在皇权人造捏合,士人冷眼侧目,异族忌讳,新朝嫌弃的内外交加中,渡过了有限的主流供奉的繁华时光。

所以四圣信仰的美好时光的确是有限的。所以四圣花钱稀罕。

吾道鼠藏四圣背八卦钱
2、从四圣花钱人物排序着眼
在吾道鼠藏四圣花钱中,前排是真武黑杀,后排是天蓬天猷,那么你说这种排列秩序,到底是按照左右分列组合的(也就是我们在壁画、水陆画上常见的天蓬真武—天猷黑杀组合)呢,还是按照上下分列组合(也就是前排的真武黑杀是一个组合,后排的天蓬天猷是一个组合)?
光是按照钱币的主视觉看,假设是左右结构,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右边(观众视线)的六臂天蓬,将与黑杀一组,而左边(观众视线)的四臂天猷,却要与有龟蛇相伴的真武一组。这严重违背了天蓬真武—天猷黑杀四圣组合的传统常态的习惯逻辑。
而按照上下排序就一切顺了,所谓的上下排序,就是在本钱上,天蓬与天猷是一组,在后排,而真武与黑杀是一组,在前面。也就是说,四圣在钱币上是按照前后排分的组

南宋《道子墨宝》四圣图

我们回过头去看宋代《道子墨宝》中四圣的组合结构,你会发现他们的排序是线性的,也就是呈现一字排开的状态假设将《道子墨宝》中队列的前两位大神截下,放置在后排,同时将列的后两位大神截下,放置在前排,就可以出现四圣花钱所呈现的准确结构。四圣的位置,完全契合对应无误。

吾道鼠藏四圣背八卦钱
这种结构,解决的,是天蓬与天猷对应——真武与黑杀对应的问题,这说明,在四圣花钱的设计中,他关心的是上述这两种对应是否成立,而不去聚焦天蓬是否与真武在一个板块,天猷是否与黑杀在一个板块。而后者恰恰才是元代《朝元图》《神仙赴会图》,明代公主寺壁画、毗卢寺壁画,乃至清代民国水陆画所追求的一贯的标准的组合逻辑。

巧合的是,在南宋高宗时期的《中兴瑞应图之四圣佑护》中高宗身后的四圣不仅是人间武将打扮所谓"执戈剑""持弓箭"而且明确是两两组合的。你看,四圣中,不仅在空间中明确呈现出两个在前,两个在后,而且创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他的用意,还用服装的颜色加以明晰的区分,也就是后两个神灵都穿着玄黑之服,前两个,都不穿黑色衣服,而是一个服绯,一个穿白

庆元四年,起居郎张贵谟为四圣观观记,备述翊圣等护佑高宗之神迹,由此追记了宋朝历代君主都崇信四圣,四圣历来为大宋庇护大神的“历史”时说道:

伏自靖康之变(在丁未岁),显仁太后北狩,佩平日所绘四圣像以行。至绍兴十有一年南归,因与韦渊语及北方尝梦见所谓四圣者,复止见二人,问之云:“二送圣君还南朝,二留衛圣母”
可见在高宗初年人们的观念中,四圣就是两两分组的

那么四圣中被分成两个组合中,分别是谁呢?大致看来,后面穿玄衣的,应该是真武黑杀,而前面两个中,服绯者示尊,理应是天蓬,穿白者天猷。这完全符合《道子墨宝》以及三皇洞四圣排序的核心逻辑。那就是天篷天猷在前成组,真武黑杀在后成组。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四圣分组保卫高宗与韦后,也必然是作为尊神的天篷天猷护卫高宗龙胤,而真武黑杀护卫韦后,可见,紧贴高宗身后的两位大神,理应就是天篷天猷无

《中兴瑞应图中之五:四圣佑护》 高宗身后为四圣
由此可见,四圣花钱与南宋《道子墨宝》以及南宋《中兴瑞应图中之五:四圣佑护》这样的组合逻辑结构,恰恰也正是南宋初年三皇洞、舒成岩造像中具有的排列逻辑在三皇洞中,天蓬与天猷都在首位,彼此对立,而真武大致也与黑杀在洞口对立,但是真武与天蓬中间隔开了四个神灵,可见在那样的空间秩序中,只关注天蓬天猷、真武黑杀彼此的组合,而不管两个组合中的诸如天蓬是否与真武在一起、天猷是否与黑杀在一起的排序问题。在舒成岩中,也只找到天蓬与天猷。可见,天蓬天猷组合是一种必要关联。这种逻辑同样存在于《道子墨宝》中,既然天蓬、天猷,黑杀、真武一字排开,那么,假设有所组合,也一定是对列前端的天蓬天猷去组合,而队伍后段的黑杀真武去组合。
这样的排列逻辑,与元明清诸多壁画水陆画中,塑造强调遵奉的天蓬与真武组合,天猷与黑杀的经典标准组合思路完全不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历史时间的坐标参照意义。
3、从四圣花钱人物尊卑着眼
在南宋《道子墨宝》(见下图)一字长蛇的四圣排序阵势中,在行列中居左的天蓬为尊,其次天猷,其次黑杀,其次真武。天蓬为尊是自然的,在四圣的排列组合中,天蓬都是最尊者,因为人家一开始就是元帅,天猷是副帅,而开始的时候,黑杀,真武都只是大将

南宋《道子墨宝》四圣图

大家也要注意,在这样的阵列中,真武屈居黑杀之后,位居末尾。
这个暗示了一种历史范畴,因为真武一开始在四圣中的位置,就是老末。这与元明壁画中,真武因为与天蓬分到了一组,成了领导头部组,从而要比天蓬的副手天猷的队友黑杀高出一头的局面迥然不同。简单来说,在道子墨宝的序列中,真武在末尾,在元明壁画的序列中,黑杀是末尾

分析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著的《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

北极紫微大帝统御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圣君、玄武君分司领治,天罡神、河魁神,是为召雷檄霆之司,九天流金火铃大将军、天丁力士、六丁玉女、六甲将军,是为节度雷霆之使。

约出于宋元的《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说:

四圣元帅,永镇玉帝殿下,统摄三界妖邪,每岁常乃降于人间,察人善功,赐人昌吉,保持帝祚,覆阴群迷,断绝恶根,增延禄寿。

其《启清咒》曰:

仰启北方四元帅,束缚群魔大圣尊。披头仗剑伟形容,百万天兵常拥护。天蓬天猷除凶恶,翊圣真武赐吉祥。臣今伏愿降灵坛,一切灾厄自消散。

以上宋代道教经文天中对四圣的排序,就是“天蓬君、天猷君、翊圣君、玄武君”,跟宋代《道子墨宝》中四圣一字长蛇阵中的排序,完全一样,也与四圣钱中的排序一致。按照以左为尊的原则,四圣钱中,在后排,居于画面左边的天蓬尊于右边的天猷,在前排,居于画面左边的黑杀,尊于右边的真武,与宋代道教经文,与宋代《道子墨宝》中四圣的排序,完全一致。

不过,在四圣花钱中,在前排的真武黑杀,在画面中占据了视觉的主体。挤压了天蓬天猷的空间,本来在《道子墨宝》《朝元图》《神仙赴会图》中身躯魁伟的天蓬大元帅、天猷副元帅都只显示出半身,而且在图形中,处于视觉上次要的第二排的位置。而身躯其实相对矮小的真武、黑杀却处于视觉的正面主要中心位置。显然成了主角。在四圣花钱中,真武与黑杀都有头光,而天蓬、天猷没有这说明,在四圣花钱的设计铸造者眼中,四圣组合中,真武黑杀的地位被显著强化了,同时在真武与黑杀之间,左边真武的身姿与头部的上限,要比黑杀高出一截,这也许在暗示真武的地位显著地被提升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变数。

3、从四圣花钱人物标志性法器着眼

在四圣花钱中,在前排的真武黑杀,在画面中占据了主尊的空间。成为了画面的主角,而将天蓬天猷的空间挤压到了无法扛起长戟,无法托举日月、高举双剑的地步,天蓬天猷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各自用上两手举出两件最具标志性的法器了事。左边四臂的天猷,举出的代表性法器是火轮,而右边六臂的天蓬,举出的代表性法器,则是帝钟。
这样的对应关系,完全契合此前我们阐述的《道子墨宝》中天蓬—天猷标志性执物所体现的“帝钟—火轮”图式。而与舒成岩、三皇洞、朝元图、神仙赴会图、公主寺壁画、毗卢寺壁画中天蓬天猷的表现多不相同。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时间坐标的参照。
4、从四圣花钱的背面图形入手
四圣花钱有一个非常罕见的特殊性,那就是在宋明神怪主题花钱有一个特立独行的要素,一般来说,宋明神怪花钱,正面是主尊,背面要么是相应的符咒,要么是本命生肖,要么是双面合神。极难见到正面是尊神而背面为八卦的。这可能显示出与我们常见的神怪花钱在年份上的差异,至少是在风格上的差异。值得认真关注。
值得提醒的是, 四圣花钱背面的八卦纹饰,是后天八卦。

周易后天八卦

周易先天八卦

说到后天八卦,再多说几句,四圣也是神霄派雷霆大神,《道法会元》载《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序法》中曾经说到:
夫宝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实众法之祖也。世间罕传,自前宋枢密宣使李闲云先生,得传于驾前承应法师集贤院学士朱梅靖先生。后朱入蜀,于青城山羽化之时,止传之三人。一乃新淦州郭提举,二乃三十六代天师张真人,三乃闲云李先生也。此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气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遇之者精勤修炼,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非特能保命护身,其实可登真度世
这里,以后天八卦所成之符,称为宝珠,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
而有意思的是,在南宋安丙(1148年——1221年12月4日)墓中,竟然也出土了一组用钱币组成的后天八卦的阵势(见下图),让人浮想联翩。

安丙墓中用钱币组成的八卦图

(全文完,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