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夜泉》: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老玉米棒 2022-12-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夜泉》

明朝: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的月光,化为一溪雪。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袁宗道、袁宏道之弟。十余岁作《黄山赋》《雪赋》五千余言。青年时期游览燕、赵、齐、鲁、吴、越等地诗文因以日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此诗作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当时作者连年科场失意,又痛失长兄袁宗道。一次到玉泉山中暂游,希望借泉声月色天籁的妙境,消解心中的烦忧苦闷,因而有此诗。诗歌的大意是: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正是一个人独自在外面散步,看到眼前独特的景象,于是那么信手拈来,却是成就了这么一首经典,全诗一共四句,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可是每一句都如诗如画,美得令人惊艳,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从开篇到结尾,每一句都生动有趣,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让这首诗更加饱满,每一句都很美,每一句都别具一格。

开篇第一句“山白鸟忽鸣”,月儿东升,清辉漫洒,山间被笼罩上一片素洁的银白,入巢的鸟忽被惊醒,忍不住惊叫起来。句中无一“夜”字,却又处处围绕“夜”来写,“山白”的“白”字指夜月的银辉,“鸟忽鸣”正是受夜月的惊扰而致。诗人化用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意趣入诗,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尤其是鸟的鸣叫,打破了夜晚山谷的静寂,反衬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寂静,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

第二句“石冷霜欲结”,则是从诗人的感觉下笔。石头冰冷得快要使霜凝结起来了,这是其一;月华泻地,投光石上,仿佛石上结霜,愈增其凉意,这是其二。这句诗,暗暗托出一位坐在冷石上,以清闲的情思谛视夜山冷泉的诗人形象。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幽邃宜人处,领略大自然的恩赐。这正是《诗品》所描绘的“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的闲静淡远情境的写照。

第三四句“流泉的月光,化为一溪雪”,写就更美,此时诗人完全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让这两句更具有诗意,脚下潺潺流淌的溪水,在月色的照耀下,看上去好像是流动的雪。最后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可谓是交相辉映,从而让整首诗充满了勃勃生机,也有了一种纤细的美,句句见真情,让诗人在夜色中流连忘返,写得才如此生动细腻,让读者也会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种不一样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