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立元 ‖ 葛翠琳:用爱和美建造儿童的精神乐园

 倚月临风 2022-12-28 发布于河北
在中国当代童话史上,葛翠琳有着重要的位置。她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诗一样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美丽、神奇而又美好、圣洁的童话世界。作为诗化童话的代表作家,她
“坚守着唯美的诗学立场,抒写着浪漫动人的童话故事,在诗意的天空中上下求索,以其迷人的意境描写、诗意的幻想、美好的形象塑造了童话浓郁的抒情品格。她的童话是诗、是画、也是歌”,[1]而且是快乐的诗,美丽的画,动听的歌。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将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们,因而她也拥有了一个爱的世界。这正如她所说:“我的落脚点在孩子当中。我得到快乐、安慰、鼓励、信任,以及孩子们真挚的爱,为此献上自己的一生,本身就是难得的幸福。”[2]“孩子们给了我人间最难得的珍宝。我是幸福的人。”[3]也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多年来,她为孩子们写了无数的作品,给了孩子们美好的精神食粮,哺育着他们健康成长。在她的童话作品中,“处处鲜花盛开,闪烁着童真的纯净和想象的异彩”,“永远让人感到爱心有如涓涓的溪水,永不枯竭地流淌”[4]。因此,“给世界爱和美”[5]成为葛翠琳永远的创作目标和不懈的生命追求。她用美好的心灵、美丽的世界、美妙的意境建造了一个儿童的精神家园。

葛翠琳创造的儿童文学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源于她博大无私的爱,源于她纯洁高尚的美,因而才外化为这一篇篇趣味盎然、美丽灵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而这些爱和美都是她在多年人生历程中所形成的。
1930年2月25日葛翠琳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葛庄,这是滦河岸边的一个偏僻的小村。乐亭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曲艺之乡。乐亭大鼓清亮悠长的韵味,醉人的老呔影(皮影)绵长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评剧)优美动听的格调一直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得滦河下梢充满了美的韵律,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葛翠琳的“童年时代,如诗一样清醇明丽,如梦一样美好迷离”[6]。她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许多没有语言的童话,而且是最原生态最纯美的童话。正是这美丽的童年生活赋予她美好的梦想,孕育了她美好的心灵。她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长大的,大自然的一切在她的眼里都是美的。她把“高粱秆剥开来,做成马车、灯笼,河边抓把泥,捏成碾磨盆碗,柳条儿苇叶儿作笛子,葫芦瓢作船荷叶当伞”。她和小伙伴们,“跑遍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爬大树,钻树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儿。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串成项链儿,用金黄色的菟丝子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7]。这一切使她犹如生活在伊甸园中,到处充满了欢乐和美好,使之终生难忘,永远感到温馨和幸福。正是这样一个五彩缤纷、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使她幼小的心灵饱受自然美的熏陶,充分享受了田园风光的陶冶。

美好自然环境丰富和愉悦了她美好的心灵,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使她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祖母一边纺线,一边给她讲述荷花仙子、人参娃娃、山神树精、狐仙水妖等民间传说,这些离奇古怪的故事像随风飘落的草籽,播撒在她幼小的心田里;双目失明的祖父,摇晃着白须白发,吟咏背诵古诗文,给她讲述杨门女将、花木兰、岳家父子、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苍凉的声音充满激情,像战鼓咚咚,震动着她稚嫩的心灵;妈妈带她去采集野草药,每种草药都有迷人的故事。妈妈在治愈孩子病痛的同时,也把美丽的传说留在她童年的记忆里;当她抱着石笔石板上学的时候,启蒙老师在破庙改成的学校里,给她和她的学生们朗读《丑小鸭》《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灰姑娘》《快乐王子》《寄小读者》等作品,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在听到感人的故事情节时,她的眼睛里常常含满泪水,她的心也随着作品的情景在奇异的童话世界里漫游,被蕴含其中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滋润着。所以,在她刚刚识字的时候就记住了安徒生、冰心、叶圣陶等大师的名字。在这些作品中,她最爱读的书就是《寄小读者》,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从她蹒跚学步到识字阅读,她永远挚爱的人们就这样领着她“寻觅童话,咀嚼童话,把美妙的童话放在心灵的祭坛上”,[8]用童话营养心灵、滋润心灵,塑造心灵。
正是这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陶冶,使她产生了丰富性的童年体验。“童年时代留下的印象,就像刻在石头上的花纹一样,多少年的风吹雨打都无法将其磨掉。”[9]这些深刻的童年经验作为艺术创造原动力的生命体验对她以后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但培养了她文学创作所必备的心理功能和素质,并成为她以后创作的强大内驱力,以致后来在她经历了许多工作的变换之后,最终选择了为儿童们写书的工作。
后来她走出了故乡的原野,到北京求学,因成绩优秀而得以进入北京崇慈女子中学免费学习。她进了中学以后,更加喜爱文学作品,她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作品,主人公那生动曲折的人生经历,钢铁般的坚强毅力以及崇高的人生理想都成为她人生的楷模。考入燕京大学以后,她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和许多有志的青年一样肩负起民族解放的希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勇敢地战斗着。秀丽的燕园给了她美的陶冶,也启迪她为建设美好的新世界而奋斗。北平解放以后,她走进了文艺队伍。在新中国成立那天,她的同乡、北京市委宣传部第一任宣传部长李乐光对她说:“你为孩子们写书吧!”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很快就发表了一篇童话诗,从此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平凡而又艰辛的历程。她先后在北京《新民报》《北京儿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儿童诗,从此她走上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伟大的时代,沸腾的生活,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使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展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她先后出版了《巧媳妇》《野葡萄》和《采药姑娘》三本童话集,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美丽清新而又充满诗意的童话世界,正是这些创作使她的心灵更加美好。


但随着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使得葛翠琳的政治生命和儿童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57年以后,她被打成右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劳动,但这使她进一步贴近了生活,她和“农民同吃同劳动,休息时间就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话,长年累月,记录了很多民间文学资料”[10]。后来当地干部让她开办了一个农村托儿所,她照看几个月到几岁的孩子,可此时自己孩子却没法照料,只好托付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他们需要母爱的时候,她却不在他们的身边,但她却用自己全部身心、用自己的爱照顾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爱。爱,是理解、期望、鼓励、安慰、无私的给予……贫困、艰险、厄运,都不能压倒爱的力量。爱是滋润孩子们心灵的清泉。”[11]她领着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教唱歌儿,孩子们还会提出各种问题,进一步启发了她的创作,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这种经历给她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也使她获得了创作的激情”[12]。这个时期,她编了不少童话故事,还整理了一些谜语谚语。在“四人帮”肆虐的时期,她无法再进行创作,只好把想象出来的童话存在脑子里,企盼有一天再为可爱的孩子们创作童话。但这丰富而又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深刻而又真切的人生体会,也为她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厚实的基础;不但教会了她如何面对苦难人生,也教会了她如何用更美好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还采集了许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她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葛翠琳的创作也焕发了青春。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她提供了有利的创作条件和成功的因素,这使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发期。在1979年她的中篇童话《翻跟斗的小木偶》发表后,又先后创作了中篇童话《进过天堂的孩子》《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最丑的美男儿》《半边城》《一支歌的秘密》《一片白羽毛》《会飞的小鹿》《会唱歌儿的画像》《鸟孩儿》和短篇童话《飞翔的花孩儿》《问海》《唱歌的种子》《云中的回声》等作品,还出版了童话集《翻筋斗的小木偶》《葛翠琳童话系列》《葛翠琳童话集》《葛翠琳儿童文学选》、散文集《十八个美梦》、长篇童话《幸运明星》、童话剧《小白母鸡》等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童话作品。并有许多作品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其中《会唱歌儿的画像》《翻筋头的小木偶》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野葡萄》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春天在哪里》《最丑的美男儿》获一等奖。儿童剧《野天鹅》曾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筋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她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为此,80年代末她曾荣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
葛翠琳不仅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还积极投身于繁荣发展儿童文学事业中,1990年她与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创办了“冰心奖”,旨在“鼓励支持为孩子们创作出版好书”,这也实现了她“把象征爱和美的奖杯,给予那些为孩子们创作出版好书的人”的“秘密的愿望”[13]。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主持冰心奖评奖工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和精力,表现出了一个老作家的高尚品德,以此提携作者,培养新人,勇当伯乐,甘为人梯,使得“冰心奖”成为了国内一个重要奖项,对于促进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葛翠琳成功了,她的成功在于她的美好的心灵,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们,这一生,她都与爱同行。这正如冰心老人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得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让穿枝拼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也不是悲哀!”[14]她写出的美丽的童话让孩子们记在心里终生难忘和受用,曾有数不清的信件从全国各地给她寄来,感谢她给他们写出的受用终身的作品。对此,她感到很惬意:“因为孩子纯真的爱,胜过世上的一切珍宝”。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此,她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爱戴,也得到了中国作协和作家的褒扬。在中国作协为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六十年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者高度称赞她,因为爱着更多的人,所以才赢得更多的人对她的爱戴与尊敬;因为爱孩子、爱儿童文学,所以她的心才永远不老,才会这么纯净、善良和宽容。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更是高度评价葛翠琳的作品和人品:
我钦佩她著作等身却永不停止艺术追求的脚步。早在她的名篇《野葡萄》发表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艺术上相当成熟、心灵境界相当博大的葛翠琳,也看到了她在自己的创作中糅合中国童话和世界童话所作的努力。然而她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葛翠琳后来的童话中,情感更加醇厚,艺术上也继续进行着不断的开拓,比如夸张和荒诞元素的引入,都使她的新作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和艺术境界。在徐鲁先生为“大师丛书”《葛翠琳卷》写的序言中说,葛翠琳的不少童话名篇,是可以作为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童话珍品,进入儿童文学宝库和世界童话史册的。我以为这样说并不过分。
我钦佩她功成名就仍为繁荣儿童文学而不懈奔走的献身精神。因为我不从事儿童文学写作,故而过去对葛翠琳为儿童文学繁荣所做的努力知之不多。到了中国作协工作以后,我才知道,葛翠琳不仅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中成绩卓著,而且为繁荣儿童文学事业奔走呼号,苦心孤诣。在冰心先生和韩素音女士的支持下,她从来就是“冰心儿童文学奖”的操作者,从评奖到颁奖,她事无巨细,倾情投入。由于她的努力,“冰心儿童文学奖”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奖项,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葛翠琳60年的创作成就不容低估。[15]这可视为对葛翠琳创作儿童文学六十年的全面评价,也是她应该得到的赞誉。

葛翠琳用大爱之心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快适心灵、愉悦精神、启迪神智的美的世界,成为了孩子们一个真善美的伊甸园。
葛翠琳在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色,并成为几代小读者喜欢的享有盛誉的儿童文学作家。究其原因,就是她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了儿童喜欢的美妙的世界,成为儿童们喜欢的伊甸园和精神的乐土。在她长达六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她始终以孩子们的审美需要为第一标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审美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使她的作品真正成为一个美的世界。所以,她的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更、环境的变化而减退,而是持久地甚至是增进地闪烁着美学的光芒。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因为按照美的本质,在美的对象里,无论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灵魂,还是它的外在的定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它本身生发出来的,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16]也就是说,她所建构的美的世界是“从它本身生发出来的,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爱,充满了欢乐。在中国,恐怕还没有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能够像她这样在这样长的一个历史时段内不间断地创造出让小读者喜欢的作品并拥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从她创作成功的经验来看是多方面的。她曾在一本童话选集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三十几年来,我主要是写童话。祖国丰富生动的民间文学,为童话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许多老作家为童话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世界童话名著为童话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我从一个喜爱童话的孩子,成为一个童话作者”[17]。


从选材上看,她更多的是从深厚的民间文学中汲取养分、寻找素材,然后进行深加工。她是从小就在民间故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听惯了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后来又读了许多民间文学,注意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她的作品就有许多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她最初的一批作品几乎都有很浓重的民间传说的痕迹,这是因为她从小到大在所听到、看到的民间传说中她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了深厚的积淀,以致经过她的“去粗取精”的艺术升华而成的。如她在1953年发表的第一篇童话《少女与蛇郎》就是根据民间传说《蛇郎》写成的。原来这个故事比较简单,经过她的加工,把这个故事赋予了新意:有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受到了后娘和她的两个女儿的刁难和折磨。有一天,女孩被逼去深山里采药遇到了蛇郎。蛇郎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又很爱她,于是他们结婚了,生活得十分幸福。这件事被后娘知道了,于是她去看望这个女孩,借机把女孩推到井里淹死了,并想把自己的女儿给蛇郎。蛇郎想念死去的妻子,终日守候在井沿上,于是井里飞出了一只金色鸟陪着蛇郎唱歌,后娘便把鸟儿弄死了,埋在桃树下。桃树结出了又大又甜的大桃子,蛇郎吃了既解渴又解饿,于是后娘把桃树又砍了。蛇郎用桃树做了一架琴,琴声悦耳动听,蛇郎天天弹这架琴,后娘又偷偷把这架琴放在火炉里烧了。蛇郎从火炉里掏出一些火炭来放在火盆里。炭火永远不灭,屋子里充满温暖。一只小花猫告诉蛇郎,如果每天从井里挑一百担水浇在炭火上,过一百天,他的妻子就会死而复生。蛇郎照此办理,他的妻子果然来到了他的身边,两个人重新过上了欢乐而又幸福的生活,而后娘和她的女儿见阴谋败露在逃跑时落入山涧摔死了。照原来的故事原型比较,在主人公对生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珍视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不仅如此,在《金花路》《巧媳妇》《雪梨树》《采药姑娘》《雪娘与神娘》《巧媳妇》《秀才和鞋匠》《泪潭》等童话中都可以见到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审美因素。但这些童话都经过了葛翠琳的二度创造,对原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对主题进行了拓展。照原来的故事原型比较,如《野葡萄》与民间传说中的“后母故事”相似,但有着很大的不同,原来的故事强调后母对孩子的虐待,而《野葡萄》却着重表现了白鹅女与后母、与野兽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对乡亲们热爱的强烈的人文精神。她在被继母弄瞎了眼睛之后,为了到荒山里找到能治好眼睛的野葡萄,机智勇敢地躲过了老熊、野鹰和蟒蛇的侵袭,过溪流、上高山,终于采到了野葡萄。她不仅使自己重见光明,还要治好看不见东西的乡亲们。她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不受财富的诱惑而坚决回家,用野葡萄治愈了乡亲们和妹妹的眼睛,完成了自己的夙愿。这篇童话歌颂了白鹅女战胜困难、不怕艰险的无畏精神和舍己救人、关心他人、为不幸者解除痛苦的博爱情怀。显然,这比起原来的故事有了很大地提升,增补了许多社会性的内容,思想意蕴都有了很大的超越。“她以一个女性诗意而细腻的笔触,对这些传说和民间故事,进行了现代性的转化,使得这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具有了精彩、优美的适合儿童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的语言,以及质朴而又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她的这些生长在中国民间土壤上的篇章,以一种亲切、清新和自然的面貌,更容易抵达今日孩子的心灵。”[18]同时这也不仅仅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也是对民族文学的创新和发扬。可见,“民族灵魂成为她童话的内核,她的创作也成为了民族历史的一部分”[19]。
不仅如此,葛翠琳还从其他作家的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同时她更注意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使作品葆有生活之美,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感。她曾经这样说:“我很想就童话如何反映现实、具有时代精神这方面的问题,不断地通过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教训。”[20]如《会唱歌的画像》中小姑娘杏儿是一个单纯、热情的孩子。全家人对她百般照顾,但她却不能违反亲人们给她定的规定;她虽然喜欢画画,但父母总是过多地强迫她画画,使得她没有快乐而感到疲惫不堪。有一天,他们又逼着她临摹一张画去参加大赛。杏儿不同意,而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画了一张画,反而中了奖。作品就是根据现在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而拔苗助长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它告诉人们:不要强迫孩子们去做什么,过重的成才压力会使他们的心态失衡,造成心理创伤,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显然,这样的作品对当下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再如《金花路》写了一个有着非凡技艺的木匠为了抗修皇上“祸害百姓”的水上宫,只好躲进深山。他怕若干年后手艺失传,就建了一所举世无双的手艺宫。下山时,他沿途洒下刨花儿,并生根开花,形成了一条“金花路”,以便“给后来的人引个方向”。木匠在留下了“谁要找到那条金花路,学得手艺用不完”的遗言后,便一头撞死在皇上拿他的告示底下。作品不仅“展现了为真善美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也侧面喻出了尊重技术、爱惜人才的重要性,这在写作当时,不无现实意义”[21]。
从主题的表现上看,葛翠琳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爱的主题。她曾经这样说:“童话使我爱这个世界。尽管人生之路坎坷艰难,我对世界充满了爱。”正是因为她的大爱精神,才使得她的作品充满大爱无疆的博爱精神,所以她的作品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她说:“通向孩子们的心灵的路,真诚是信使,爱是风雨无阻的车和船。”[22]这种爱在她的作品里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用生命保护孩子的母爱。在《会飞的小鹿》中被猎人追赶的母鹿,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的时候,为了自己腹中的小鹿能够生存下来,于是,她找准机会猛力地越过一块尖利的巨石,划开了自己的腹部,小鹿随着如注的鲜血落生在了岩石上,而母鹿只是匆匆看了小鹿一眼便跃下了山崖,引开了追赶的猎人而使得小鹿的生命得以存留;有为他人牺牲和奉献自己的爱。如《栗子谷》中的雪孩儿为了让栗子树长得更好,就把自己的生命力融进金栗子树的生命里,使得金栗子树具有了神奇的力量而长得枝繁叶茂;有对家庭和亲人的爱,如《会唱歌的画像》中描写的是在小姑娘杏儿恳切要求下,被从镜框里走下来的老人放进了镜框,从此她开始了不寻常的游历,遇见了许多不常见的事物,也尝受了许多过去没有尝过的酸甜苦辣。经过这些,杏儿好像长大了,成熟了。当她看见家中楼窗中温柔的灯光时,她知道亲人都在焦急地等她回家。这使她明白了以前懂得的道理:“亲人们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做出了许多使人烦恼的事,但都是爱她的”。她在经历了种种艰辛,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和世界的复杂之后,对温暖的家和亲人的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充满了感激之情。对学校里的一切,包括那些曾使她不愉快的小伙伴们也满怀想念之情,更加懂得仁爱、学会爱人。正是这种爱的精神才给人一种洗涤灵魂、启迪神智、净化精神的审美教育作用。


葛翠琳创造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充满诗意的世界。她用多样的笔法创造了灵动多样、绚丽多姿的诗的意境。这主要表现在:1.实与幻的结合。幻想与现实是童话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幻想而没有现实就只是一个虚妄的世界,对儿童的心灵会起误导的作用;而只有现实没有幻想,童话就缺乏灵动,不能飞翔起来,缺乏应有的艺术魅力。所以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也必须依靠幻想得到表现,所以别林斯基说:“把人引到虚无缥缈和空想境地的幻想是有害处的;但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唤醒对自然界的兴趣,唤醒对人类理性力量的信心的想象力活动,却是有益的”[23]。葛翠琳“审美地把握了现实,在现实生动的描写中有美的幻想,在幻想与现实的结合中达到了生活真实的层面,她是从生活的诗的一面来观察生活,采撷诗意的情节,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观照使艺术状写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层面”[24]。如《进天堂的孩子》写的是有一个叫蒲英儿的小姑娘,很想到天堂去看看。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明白二大爷,他有办法把天堂搬到地上来,要大家成立叮叮当灭私乐园。乐园成立了,家家都把吃的东西拿出来大家在一起吃,也不干活。没多久,便遭了饥荒。她的弟弟也被饿死了。于是她就跟人到外边去看看天堂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她到了吃卡喳的除我城、蚕宝宝宫等地,遇见了千里眼人,蚕迷心窍的人、气象员等人。在周游一圈儿以后她带了许多树木花草回到家乡,此时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灭私乐园已经变成了可爱的幸福村。这个童话告诉人们:幸福的生活是靠大家劳动创造的,而坐吃山空只能受穷挨饿。在这个童话中有许多现实生活的影子,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大跃进时代的所过的大食堂的生活和“叮叮当”大炼钢铁的情形,以及后来所造成的三年自然灾害。正是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使得童话有了较强的讽喻意义和教育功能。

2.人和物的统一。童话中的艺术形象较为多样,拟人化形象是其中的一个大家族,而拟人化童话形象的塑造关键在于人性和物性的统一。如《翻跟斗的小木偶》写的是一个残疾老人做了一个小木偶,于是这个小木偶活了,有了人性。老人把它送给了小姑娘丫丫,后来丫丫的父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后,她和小木偶也遭到了不幸。小木偶落到坏人手里而变得很坏,成为坏人害人的工具,由人性美变成了人性恶。在它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坏人把它扔进了垃圾堆。丫丫把它捡回来,残疾老人又把它修理好,经过反复地开导教育才恢复了人性良知。在作品中,小木偶是一个天真轻信、缺乏主见、迫于淫威、身不由己的角色,而这样一个角色由一个被人操纵才能活动起来的小木偶来扮演最为合适,而其物性的特点和人性的弱点在它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小木偶的身上也注入了典型性,它实际是那些涉世不深而又轻信于人,被人利用而又良心未泯的一类人的代表,同时也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小木偶的遭遇再现了那个动乱年代的人性的倒错、社会的荒谬以及对人性的扼杀,对儿童心理的摧残。

3.情与理的交融。葛翠琳所创造的美的世界,不是凭借离奇的故事,超常的想象、极度的夸张而造成作品与生活的间距而取悦读者,恰恰相反,她常常在作品中灌注丰沛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然后借助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们司空见惯的动物和景物来作为表现对象,在跌宕起伏的情节演进中表现出来。如《会飞的小鹿》就是一部文笔优美、情理交融的童话,整部作品就像诗一样色彩明丽,诗意盎然,充满抒情性。如作品的开头:“像闪电耀亮夜空,像流星滑落山谷,像雄鹰在云海里俯冲盘旋,像神马在峻岭上勇猛奔腾,如风似箭,仿佛光的闪烁流动。静静的深山里,飞鸟、群兽,都伸颈远眺,凝望着天边的奇迹:一只会飞的小金鹿,飞过一道又一道山涧,越过一座又一座险峰……那光艳是爱,是美,是无私的奉献,也是小鹿生命的根。”这种形象的比喻,连续的排比,充满诗性的语言表现了动物们渴望见到小鹿和爱护小鹿的情感。同时在作品中也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如长颈鹿妈妈所教给小鹿生活的道理:“亲爱的小鹿,你最需要的,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你已经学会不少本领,可你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只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顽强的毅力”才能使小鹿成为一个勇敢的小鹿。做人也是这样啊!再如《会唱歌的画像》所表现的“快乐使人成长,悲哀使人成熟”,“含着微笑向未来”这些人生哲理就是通过杏花游历的过程所得到的,也是像杏花一样的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座右铭。

4.诗与画的互渗。葛翠琳的童话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丽的人的画面,诗一般的语言是那么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给人以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如《飞来的梦》中的描写:“深沉的夜空,星儿闪烁,一颗最亮的星凝望着大地,把甜美的微笑轻轻抛洒在老婆婆的脸上。老人的眼睛里仿佛飞进一片清凉的雪花,眼皮渐渐合拢,她的身子轻了,小了,手和脚灵活起来,霎时间变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这是一个飞来的梦。”一个神奇美妙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把我们引入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这些画面的描写不仅带着美感,质感,还带着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海水像透明的镜子,清悠悠,亮闪闪,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追逐翻滚的浪花,浮上、滑下,像一条条飘荡的小船。一个孩子静静地蹲在礁石旁边,睁着好奇的眼睛出神地望着鱼儿,映出水里一张笑嘻嘻的脸……”(《孩子·鱼·海螺》)海水游荡,小船飘荡,鱼儿追浪,孩子看鱼,写得鲜活灵动,惟妙惟肖,给人以不尽的惬意。

如今葛翠琳已经年近九旬,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保持了一颗活泼的心灵、未泯的童真。她曾写过一篇赞颂冰心老人的文章《玫瑰风骨》,称玫瑰“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玫瑰花映出了冰心的影子。冰心的作品里,闪烁着玫瑰花的美丽、芳香和风骨。”这也可以用来形容葛翠琳的为人和为文,在她的生命与作品里,也同样闪烁着玫瑰的美丽、芬芳和风骨,令人敬仰。

注释:

[1]曹文英、苗立峰:《葛翠琳童话:诗意在探索中绵延》,《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葛翠琳:《心灵的金花路》,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3]葛翠琳:《昨天·明天——葛翠琳作品自选集序》,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页。

[4]陈建功:《葛翠琳大姐的60年》,《文学报》2009年7月10日。

[5]冰心老人给“冰心奖”的题词,《第三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获奖作品集·序》,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48页。

[6]明照:《完美人格的追求与塑造》,《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7]葛翠琳:《绿叶的梦》,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8]葛翠琳:《童话梦》,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9]逗点:《葛翠琳:孩子们使我青春永驻》,《电影戏剧报》1994年12月25日。

[10]葛翠琳:《我爱儿童文学》,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页。

[11]葛翠琳:《童年的脚印》,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12]古斯涌:《快乐的诗,美丽的画——读葛翠琳的低幼童话》,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13][14]葛翠琳:《第三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15]陈建功:《葛翠琳大姐的60年》,《文学报》2009年7月10日。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17]洪汛涛:《葛翠琳的童话》,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18]李东华:《风雨童心——写在葛翠琳先生文学创作六十年之际》,《葛翠琳童话典藏本》,浙江少儿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3页。

[19][24]明照:《美的心灵,美的艺术世界》,见《葛翠琳童话典藏本》,浙江少儿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页。

[20]樊发祥:《不懈的探索,卓越的成就——简论葛翠琳的童话创作》,《北京文学》1991年第10期。

[21]浦漫汀:《葛翠琳的儿童文学创作》,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22]徐鲁:《“我对世界充满了爱”》,见《葛翠琳童话典藏本》,浙江少儿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3][俄]《别林斯基论教育》,见庄保斌:《试论葛翠琳童话》,见《童话梦——葛翠琳和她的创作》,浙江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推荐阅读:

杨立元 ‖《小镇传奇》后记

关仁山 ‖ 不仅仅是怀念——序杨立元小说集《小镇传奇》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①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②

杨立元 ‖ 战士的歌手  祖国的赤子——李瑛诗歌论

杨立元 ‖ 心血的凝聚,性情的显示——夏玉祥创作论

杨立元 ‖ 生命与诗风雨同舟——苗雨时诗学论

杨立元 ‖ “一年四季黄台下,只钓清欢不钓愁”——读霍志国兄《过往黄台》

杨立元 ‖ 一部难忘乡愁的真情之作——读韩进勇的《老槐树下的故乡》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者——杨勇创作论(上)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者——杨勇创作论(下)

杨立元 ‖ 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滦河作家总论①

杨立元 ‖ 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滦河作家总论 ②

杨立元 ‖ 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滦河作家总论 ③

杨立元 ‖ 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滦河作家总论 ④

      作者简介: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