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陪妈妈学走路 阮太平 去年国庆长假最后天早上,妈妈突发昏迷,人事不省。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急性脑梗死。手术,重症监护室七天,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右手右脚瘫痪和说话不明的后遗症,转到普通病房。后来转到桐梓中医院康复。再后来,在县城一位堂弟开的脊椎养身店康养,每天早上由我堂弟用轮椅推去一位老中医处扎针炙,中午按摩推拿,晚上中药热敷,泡脚。一放寒假,我就将妈妈接回风水家中,开始专职护理。妈妈回到家,我们将妈妈的卧室床铺打理一番。我随后到客厅,征求电烤炉边的妈妈:“我们这会儿锻炼吧!”她点了点头。我躬身下去,一边将她的右脚提起,一边扭动轮椅的踏脚板,然后轻轻放下右脚,再放左脚。听医生说,妈妈这种情况,需求家人多帮助她,让她多运动多锻炼。我是多么希望她能站起来,能走两步。我转到她身后,双手撑到她两腋下,扶她站起。妻子挪开轮椅,拿来助行器,抬着妈妈右胳膊,将助行器支架移到右腋下,然后又将左支架放到左腋下。我扶着助行器扶手。助行器就像起步车一样将病人围在中间不让其摔倒帮助学走路。我说:“开始走啰。”妈妈点了下头。我轻轻向前移动助行器,她左脚艰难的向前挪一小步,右脚动不了,我用右脚贴着她右脚向前推一小步。这样算是走了一步。我和妻子一起帮助她锻炼,陪她学走路。这个寒假,我每天就陪妈妈学走路。走了几天,也许是感觉没什么好转,也许是学走路太累了吧,妈妈有些泄气。我们叫她锻炼,她爱发火,她很不想锻炼。妈妈本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年轻时勤劳能干,不向命运低头。她35岁时,我父亲病故,当时我刚读初一,我有两个妹妹,小妹才五岁,她以耕种土地下户分得的几块田土,将我们三姊妹哺养长大,供我读完初中,让我补习,最后考上师范学校取得这份教书工作。因为这点,母亲成为了村里的女强人。她想不通,一场大病,竟让她不能走动不能说话。这是发病时脑血管被梗死,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的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死亡所造成的。要康复,需等待再生脑细胞。这太慢长,太消磨人的意志,太伤失人的信心。妈妈听我的话,就如同以前我听她的话一样。我常说好听的话让她高兴,常说鼓励的话增加她的信心,常讲她熟悉的人的锻炼故事:如我的岳父以锻炼增强体质;刘柳群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起初不能行走,锻炼后拄着拐杖能走,还来看过妈妈。让她感觉到锻炼之后能康复的希望。我也在不停的思考,怎样让她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增加点乐趣。在她走路时,我喊过“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她不喜欢,她生气,我就停了。后来,我喊号子,喊“加油!嗨呀!”该左脚走动时,我喊“加油!”该右脚走时,我喊“嗨呀!”“嗨呀!”是她从前干活遇到需要使大力气时常喊的号子。她很乐意这个号子,还跟着一起哼哼。从此,一陪她学走路,我就喊这个号子,这个号子也鼓舞了她的信心和勇气。扶妈妈上楼梯,喊这个号子,每上一梯都能激她使劲用力。第一次上楼梯,我双手撑在妈妈的两腋下扶立身体,口中喊着“加——油”,她使劲跨左脚上梯步,脚提的高度不够,跨不上去,便落到地面上,我再喊“加——油”,她再跨,还是不行。妻子躬身抱着左脚,在“加——油”声中,妻子搭点力,将左脚放到梯步上。在“嗨——呀”声中,她左脚使劲往上撑,我和妻子扶着她身子也往上撑,左脚站上了第一梯,右脚拖着上去,脚尖在梯步下面,提不上去,妻子又躬身抱着右脚,在“嗨呀”声中将右脚抱放上梯步,就算走上了一梯。扶妈妈上楼梯,就像碎坎子拗石头一样,一梯一梯慢慢从一楼上了二楼,共十八梯。前两天我背妈妈上楼,两分钟完成的事,我和妻子这样一只脚一只脚抱着一步一步上楼梯,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累了,妈妈喘着粗气,我双手酸软,妻子额上冒着白雾。我和妻子虽然费力耗时累,但看到妈妈每上一步都在使劲,感觉比平地锻炼要有效果些,也就坦然了。妈妈睡后,我和妻子又到楼梯处思考第二天早晨怎样下楼梯的事。每天早上下楼梯,晚上上楼梯。家中时时长声幺幺的喊“加——油,嗨——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走着走着,左脚慢慢能跨上梯步了,右脚由我的右脚向上顶,也能上梯步,妻子才没抱脚了。后来,我找师傅在楼梯旁边用不锈钢钢管焊接了扶栏,让妈妈上下楼梯时抓住钢管,既锻炼脚,又锻炼手。康复走路,上下楼梯锻炼的效果,比平地锻炼更好些。 2月9日(正月初九日),在“嗨——呀”号子声的鼓舞下,我看到妈妈的右脚自己挪动了一下,随后,一声“加油!”,又一声“嗨——呀”,我将“嗨”字大吼并拉长鼓劲,仔细看,她的右脚又挪动了一步。别小看这一步,这可是几个月来才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号子,真有鼓舞人使劲用力的作用。 3月15日,晴,春光明媚,我扶妈妈屋外晒太阳,走走路。她很兴奋,我扶着助行器陪妈妈走到了张小会家门口。张小会吃惊的问:“哟!孃襄可以走了!”我急忙应答:“是呀!她可以走了。”张小会又笑着对我说:“这个人啦,你看,以前她教你走路,现在反过来要你教她走路了。”我也笑着说:“是呀!”心里想:以前是妈妈养我长大,现在是该我养她老了。我们返回,我家到张小会家有十二间门面,有五十多米,来回一趟用了一个多小时。她很高兴,似乎感觉完成了一件伟大的杰作。 4月5日中午,妈妈在家中门面的货柜之间独立走了二步。脚上逐渐有了力量,左脚可以独立支撑身体了。晚上去睡觉时,在二楼房间里走了四步。这天之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行走。暑假,我每天在朝阳升起时扶着助行器陪妈妈学走路,在落日余辉下陪妈妈学走路。我们走过张小会家,到刘庚午家门口,到风水中学校门口,到派出所分路口,到风水中心幼儿园门口,到中学教师公租房路口,到中学教师公租房院坝里,每天递增一小段。这对我们正常人来说,一天就增加几米那么一小段;但对妈妈来说,一天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天天都有惊喜。她左脚的力量能够让身体站立,能够稳住身体的平衡,右脚也有点点力气了,左脚迈步时,在助行器帮衬下右脚勉强可以支撑住身体了。在这时,我们给她买了拐杖,在家里,试着不用助行器,由我扶着她,让她用拐杖帮助学走路。慢慢的,拐杖替换了助行器。如今,她拄着拐杖可以独立行走,抓住钢管可以上下我家楼梯,我们可以不贴身缠扶了,但我们不放心,她走路时,总是有人在她身旁,认真观看她的行动,若有飘摇,立即扶她。妈妈能康复到这一步,是因为我有一位好妻子。妈妈生病住院,是妻子去医院照顾。那段日子,我一个人在家里,下班回家,要生活,要料理家务,我体会到家务事的繁杂和辛苦。妈妈回到家,妻子仍然要照顾妈妈,还要料理家务,我体谅到妻子的辛苦,自觉分担一些家务事,如:淘米煮饭,择菜洗菜,收碗洗碗,扫地拖地擦柜台等。这一年来,妻子尽心尽力照顾妈妈,时时思考怎样办理好生活,从饮食上帮助妈妈康复。妻子更会说话,逢人就说我好,说我有孝心有耐烦心,我听了更加坚定要照顾好妈妈,尽好孝道。我要照顾好妈妈,孝敬好妈妈,因为她给了我生命,因为她哺养我们三姊妹成长时很辛苦。古语说:“久病无孝子。”照顾久病的老人确实是一件艰辛的事。但作为老师的我,平时在讲台上教育学生时说:“要孝敬父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自己的母亲老了,病了,不好好照顾,不好好孝敬,岂不成了言行不一的人,又怎么面对学生,面对亲戚邻朋,面对孩子,面对自己的良心?这一年,我陪妈妈学走路,为做好尽孝这项艰巨而伟大的重任,我懂得了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撑起和谐,才能构建美丽幸福的家。阮太平,贵州桐梓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诗、文、联在《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学生之友》等报刊杂志发表。 指导:桐梓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桐梓县关工委 桐梓县教体局 桐梓县文联 合作:桐梓县妇联 桐梓县图书馆 承办:桐梓县文学协会 《童子童谣》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