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自己造命的女教授:陈衡哲——《湖湘文库·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文学家卷》读后随感

 阳光之波 2022-12-29 发布于湖南

自己造命的女教授:陈衡哲

——《湖湘文库·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文学家卷》读后随感

文/杨之藏

以黄河中下游为发祥地并以儒学为标榜的中原周文化和以长江中下游为发祥地并因道学而著称的荆湘楚文化,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圈的两大核心。身处荆楚之地的长沙,曾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新文学社团产生的摇篮。这段时间影响较大、留存时间较长的有湖南一师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周刊》、岳云中学文学研究会的《卿云》、绿波社的《潇湘绿波》、零星文艺社的《零星》和湖光文艺社的《湖光》。

在湖南历史上,早期曾有很多人出国留学,探寻改造中国的良方。成仿吾、孙俍工、欧阳予倩、白薇等都曾求学日本,朱湘留学美国。陈衡哲也留学美国。

陈衡哲,祖籍衡山,是清华学校第一批派送留美的10名女生之一。据王晓慧刊发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官网文章《1914年清华学校首批留美专科女生考略》中记载,这10名女生应为:陈衡哲、周淑安、张端珍、韩美英、李凤麟、林荀、汤蔼林、王瑞娴、杨毓英、丁懋英。其中陈衡哲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这既是她的家庭的影响,也是她个人“造命”思想的结晶。

陈衡哲诞生于古城常州一个诗书家庭里,组父钟英(字槐庭)、伯父钟范(字叔畴)、父亲钟韬(字季略),都是颇有造诣的学者、诗人。母亲庄曜孚(字苣史),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她的三舅父庄蕴宽(字思缄)在两广担任官职,回家省亲时,曾给她讲了很多外面的见闻,新式学校、医院、教堂、电灯、火车等,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点燃了期盼的火苗。13岁时便要求远离家乡到广州舅父这边上学。“造命”是舅父传播给她的人生观念和立身要旨。他经常说,世上的人都说命,但对命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安命”,第二种是“怨命”,第三种才是高超的、有价值的态度,那便是“造命”。

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她独立自主地迎接着生活中的各种挑战。1914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学生,她报考之后被录取了。就又为自己造了一个出洋深造的命。

在34岁时她曾写了一篇文章《运河与扬子江》,对于运河与扬子江这两类不同的命运做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她以扬子江积极向上、自主造命的精神砥砺着自我。“河:可怜的苦儿!你竟没有一个人来替你造一个命吗?江:我不稀罕那个------”

这或许是她人生最好的自白!

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有子女三人:长子以都,获美国哈佛大学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三子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在美国任大学教授;次女以书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解放后回国,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授。

《湖湘文库(乙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文学家卷》;李阳春 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108.0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